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雌二醇(E2)、催乳素(PRL)、睾酮(T)等性激素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早期干预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处于急性发作期。依据既往暴力史和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加权总分分为攻击组(n=99)和非攻击组(n=65)。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前及治疗后第14、28天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血清CK、CKMB、E2、PRL、T水平,并对入组前MOAS加权总分、分量表评分与PANSS总分、分量表评分及CK、CKMB、E2、PRL、T水平之间作相关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入组前及治疗后第14、28天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攻击组MOAS加权总分、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的评分[(12.33±5.22)分、(2.13±2.23)分、(2.75±2.60)分、(1.73±3.48)分、(5.94±4.76)分]均高于非攻击组[(1.42±1.22)分、(1.16±1.12)分、(0.13±0.49)分、(0.14±0.64)分、(0.00±0.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攻击组患者入组前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90.13±13.49)分、(24.03±5.19)分、(48.99±8.59)分]均高于非攻击组[(80.67±11.57)分、(20.30±6.88)分、(42.81±7.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28天两组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入组前,治疗后第14、28天,CK、CKMB、E2、PRL、T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AS加权总分与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CK水平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5、0.241、0.531、0.448,P均<0.05)。言语攻击与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存在正相关(r=0.189,P<0.05)。自身攻击与PANSS总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CK水平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7、0.353、0.163,P均<0.05)。体力攻击与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7、0.237、0.314,P均<0.05)。结论攻击组与非攻击组相比,攻击行为体现在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自身攻击与体力攻击方面。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肌酸激酶水平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相关。CK、CKMB、E2、PRL、T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利培酮口服液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与氟哌啶醇肌注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症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流浪住院并按ICD-10确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前者采用利培酮口服液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对照组采用氟哌啶醇针剂治疗14 d。疗效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计总分(PANSS-T)、PANSS中反映激越攻击行为的5个条目(PANSS-EC)、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安全性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第3、7、14天PANSS-EC、PANSS、MO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同时段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第7、14天PANSS-EC、PANSS-T、MO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同时段对照组比较,联合组第14天TE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利培酮口服液联用丙戊酸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激越疗效更佳,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小剂量丙戊酸镁与抗精神病药物联用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效果。方法将2015-06—2016-08某院收治的110例存在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5例,喹硫平治疗),观察组(55例,喹硫平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OAS评分和PANS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OAS评分及PANSS评分分别为(3.27±0.58)分、(41.32±6.32)分,低于对照组的(6.13±1.23)分和(58.73±5.90)分,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能有效改善攻击行为、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分为A组(评分≥4分,伴攻击行为)80例和B组(评分<4分,不伴攻击行为)73例。采用简明精神症状量表(BPRS)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30)对其攻击行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的既往攻击史、BPRS量表总分、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激惹性及NOSIE-30两个因子分(激惹、精神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关系密切,护理人员应及时收集患者资料,认真评估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尽早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5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比较有、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PRS评分。结果158例患者中,有攻击行为82例(51.89%),无攻击行为76例(48.10%);两组BPRS评分比较,有攻击行为组的总分及敌对猜疑、激惹性、行为紊乱等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组(P0.01),思维障碍因子分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早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和控制攻击行为发生,并能有效减少医疗纠纷及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对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8例。观察组予以阿立哌唑、利培酮联合治疗,对照组予以利培酮,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L-BREF)、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估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认知功能。于治疗前、治疗后2、8周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2组患者攻击行为,统计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8周,观察组阳性症状(12.6±2.7)分,阴性症状(13.5±2.4)分,一般精神病理(21.7±2.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3±2.4)、(15.6±2.3)、(23.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2组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观察组心理、社会关系、环境评分依次为(53.2±4.8)、(63.6±5.1)、(56.5±3.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4.6±3.7)、(58.2±4.6)、(48.4±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生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认知功能中言语评分(103.5±14.6)分,与对照组[(99.7±6.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操作评分(102.7±9.4)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96.5±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财产、自身、体力等暴力攻击行为及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各项暴力攻击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治疗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改善其暴力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暴力危险性评估(HCR-20)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危险性的信效度。【方法】分别对30对有/无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组/非攻击组)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和各因子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总分和各因子分、Baratt冲动量表(BIS-11)总分进行测量,并对MOAS阳性组与阴性组的HCR-20总分和因子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攻击组HCR-2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非攻击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CR-20与BIS-II的相关系数为0.664,与MOAS的相关系数为0.843。MOAS阳性组HCR-20总分,H因子分、C因子分、R因子分都高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BIS-11阳性组HCR-20总分,H因子分、C因子分、R因子分都高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CR-20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望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危险性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1β(IL-1β)、IL-2、IL-6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为精神分裂症组,采用帕利哌酮治疗8周,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IL-2、IL-6和BDNF水平。同期检测6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症状,采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估社会功能。结果:精神分裂症组治疗前的PANSS总分为(94.17±16.34)分,治疗第8周末为(46.09±12.52)分,痊愈68例,显著进步10例,好转2例;治疗前PSP评分为(47.94±10.88)分,治疗8周末PSP评分为(68.23±17.65)分,与治疗前比较,社会中有益的活动及扰乱及攻击行为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精神分裂症组血清中IL-1β、IL-2、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BDNF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IL-1β、IL-2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BDNF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L-2水平与PANSS阳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551,P<0.05);治疗后BDNF水平与PSP评分呈正相关(r=0.692,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紊乱,处于免疫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强迫思维与伴强迫行为的暴力风险与治疗。方法 门诊收集46例伴强迫思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6例伴强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进行暴力风险评定;患者用抗精神病药联合抗强迫药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定强迫症状、改进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定暴力风险。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强迫思维、精神病性症状不稳定、男性是暴力风险高的危险因素(OR=13.811,P=0.001;OR=34.183,P=0.002;OR=4.644,P=0.034)。治疗12周后,两组组内各时间点PANSS、Y-BOCS、MOAS总分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间比较,PANS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2,P=0.221),Y-BOCS、MOA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79,P=0.009;F=6.067,P=0.016)。两组PANSS、Y-BOCS、MOAS总分存在时间主效应(P均<0.001)和交互效应(P<0....  相似文献   

10.
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定攻击行为;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精神症状;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ISE)计算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抑郁精神症状等7个因子。并根据MOAS评定结果将524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有攻击行为组80例和无攻击行为组444例。结果:524例患者中,MOAS≥4分者为80例,占15.27%;BPRS评分结果显示,有攻击行为组的敌对猜疑因子分、激惹性及行为紊乱因子分、思维障碍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组(P<0.001,P均<0.01、P<0.05),NOISE评分结果显示,有攻击行为组的精神症状及激惹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组(P<0.05,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受精神症状控制,应及早识别各种危险因子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