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腰椎间盘磁共振正常的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MRI显示椎间盘正常信号强度但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破裂和存在疼痛复制反应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特殊病例,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8月至2008年11月,慢性下腰痛且行腰椎间盘造影术病人288例.其中腰椎MRIT2加权显示正常信号强度,但椎间盘造影术显示纤维环撕裂和腰痛复制的病人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0~44岁,平均29.6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1.8年.应用Dallas CT椎间盘造影分级方法评估纤维环撕裂程度.结果 12例慢性腰痛但MRI显示正常信号强度的病人中,共行腰椎间盘造影33个椎间盘.12个病人12个椎间盘显示疼痛复制和纤维环撕裂,其中显示2级撕裂者3个,3级撕裂者9个.结论 对一些顽同性腰痛病人,保守治疗无效,提示是椎间盘源性的,但MRI检查正常需要行进一步治疗时,如行腰椎微创手术或腰椎融合术时,仍需考虑行腰椎间盘造影术,以确定疼痛的椎间盘.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腰椎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为根性痛.临床常见L4、L5、S1神经根受压,症见大腿后侧及小腿前外侧疼痛、麻木、肌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长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 随访采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82例单节段非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随访103个月(84~123 个月).结果 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平均为6.5分(5~9 分),下腰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分(0~8 分),下肢根性痛的VAS为7.2分(4~10分);术后最终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13.2分(10~14 分),下腰痛的VAS为1.8分(0~10 分),下肢根性痛的VAS为1.2分(0~7 分).手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为78.8%,椎间盘高度比值为80.2%(Mochida法).最终随访时有7例复发性椎间盘突出.最终的临床优良率为80%(改良Macnab法).结论 手术指征合适,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较好的长期疗效;手术前后下肢根性痛的改善优于下腰痛;下腰痛的发生和改变与术后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度、椎间盘退变程度以及腰背肌失效有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评估CT介导下后入路经椎管及硬膜囊椎间盘内医用臭氧精确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优势。方法26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CT介导下从背部棘突旁开约1~2 cm后入路经椎管及硬膜囊穿刺到达椎间盘内,臭氧注射靶点为
椎间盘、突出髓核及患侧硬膜外间隙神经根周围。椎间盘及突出髓核内医用臭氧浓度40~50 μg/ml,神经根旁医用臭氧浓度
30 μg/ml。结果所有患者治疗成功。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30±1.40)分,下肢根性痛VAS评分平均为(8.73±0.80)分;术后3
月随访JOA评分平均为(24.16±3.20)分,下肢根性痛VAS评分平均为(2.41±0.20)分;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和VAS评分均存在
显著差异(P值分别0.0158和0.0242)。按照改良的MacNab分级法,165例患者达到优,64例达到良,可20例,差13例,总优良率
达87.4%。全部患者均未见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CT介导下后入路经椎管及硬膜囊腰椎间盘内医用臭氧注射能够达到精确
的靶点注射,手术安全,可以提高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随访采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82例单节段非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随访103个月(84~123个月)。结果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平均为6.5分(5~9分),下腰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分(0~8分),下肢根性痛的VAS为7.2分(4~10分);术后最终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13.2分(10~14分),下腰痛的VAS为1.8分(0~10分),下肢根性痛的VAS为1.2分(0~7分)。手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为78.8%,椎间盘高度比值为80.2%(Moch ida法)。最终随访时有7例复发性椎间盘突出。最终的临床优良率为80%(改良M acnab法)。结论手术指征合适,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较好的长期疗效;手术前后下肢根性痛的改善优于下腰痛;下腰痛的发生和改变与术后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度、椎间盘退变程度以及腰背肌失效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6年2月至1999年5月在我院接受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82例单节段非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访84-123个月,平均为(103.3±11.7)个月。记录患者手术减压时病变椎间盘的类型及最后随访时的复发例数。采用X线摄片及MRI检查测量椎间盘高度比值、椎间盘突出类型。分别记录术前和最后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分)、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运用改良的Macnab分级法记录最终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JOA评分为5-9分,平均为(6.5±1.3)分;下腰痛的VAS评分为0-8分,平均为(4.8±0.5)分;下肢根性痛的VAS评分为4-10分,平均为(7.2±0.7)分.术后终末随访时:JOA评分为10- 14分,平均为(13.2±1.8)分;下腰痛的VAS评分为0-10分,平均为(1.8±0.3)分;下肢根性痛的VAS评分为0-7分,平均为(1.2±0.2)分。手术前、后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78.8±10.3)%。术前MRI检查为包含型和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的例数分别为62和20例,终末随访7例复发,且均为包含型,其中L4-L5 5例,L3-L4和L5-S1各1例。终末随访的临床优良率为80%。结论只要严格遵守手术指征,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较好的长期临床疗效。患者术前较早的椎间盘退变及术后椎间隙高度降低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手术的长期疗效;术后下肢根性痛的改善优于下腰痛,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多见于L4-L5节段和包含型椎间盘突出者。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切吸并臭氧注射术术前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腰腿痛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它是发生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以20~5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L4-5、L5~S1.近一年来我科针对保守治疗6周疗效不佳,要求手术治疗的患者,我们采用臭氧注射术及经皮切吸术相结合的方法,使患者减轻疼痛.臭氧注射术具有强氧化性、杀菌、抗病毒、消炎、镇痛作用;经皮切吸术在纤维环上钻孔,开窗,摘除部分髓核,减低椎间盘内压力,缓解对神经根及椎间盘周围痛觉感受器的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该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目前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范围.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162例,按照CT/MRI表现将椎间盘突出分为3种,比较不同类型椎间盘突出的治疗结果;均经皮腰椎间盘内注射浓度为40μg/ml医用臭氧6-15 ml,退针至椎间孔附近时,向椎旁组织内神经根旁注入臭氧10 ml及复方倍它米松1 ml 2%利多卡因0.5 ml 维生素B12注射液0.5 mg的混合液;按照纤维环是否破裂分组研究纤维环破裂与疗效的关系;另对3例椎间盘突出伴骨性椎管狭窄导致腰腿痛患者行试验性的臭氧注射治疗.结果: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臭氧注射治疗后6个月复查141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7.03%,其中34例椎间盘膨出31例有效(91.18%),119例椎间盘突出106例有效(89.08%),9例椎问盘脱垂4例有效(44.44%);72例纤维环完整者63例(87.5%)有效,47例纤维环破裂者32(68.05%)例有效;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3例椎间盘突出伴骨性椎管狭窄6个月后随访发现2例有效.均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运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疗效确切,膨出突出类型疗效较高;纤维环破裂疗效较好,对轻度的椎间盘突出伴骨性椎管狭窄可以试行臭氧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游离至上位椎管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7例向上游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9例,女8例;年龄27~54岁,平均41岁.全部患者均有明确的神经根受压的临床表现,腰椎MRI表现为病变椎间盘突出后向上游离至上位椎管内,挤压马尾神经.14例患者行病侧上位腰椎半椎板开窗减压、间盘切除术;3例患者行上位全椎板减压、间盘切除、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术.并使用29分法(JOA)评分检查术前、术后14 d和3个月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50~180 min,平均80 min;出血量20~350 ml,平均170 ml.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使用29分法JOA评分患者从术前的平均6.7分恢复到术后14 d的平均24.2分及术后3个月的平均26.5分,疗效满意.结论 游离至上位椎管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应与腰椎管内肿瘤相鉴别.确诊需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强化腰椎MRI.此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需手术治疗,减压切除椎间盘的同时要考虑腰椎稳定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切除中在减压后的神经根周围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患者术后神经根性痛和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小切口单纯髓核切除术,其中52例髓核切除后在减压的神经根周围以甲基强的松龙80mg浸润的明胶海绵覆盖(治疗组),另60例行同样手术,但在减压的神经根周围以生理盐水浸润的明胶海绵覆盖(对照组)。术前和术后6h、1d.3d、1周采用VAS法进行疼痛评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JOA腰椎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术后1周内的神经根性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治疗组JOA腰椎评分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切除手术时在神经根周围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可明显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神经性疼痛,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CT椎间盘造影术结合关节突关节封闭,用于退变性脊柱疼痛的诊治,以期为此类疾患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临床症状、体征与CT、MRI检查结果显示椎间盘退变性疼痛病人及多节段椎间盘病变,需要明确责任间盘以决定治疗方案的病人,进行CT椎间盘造影术或/和关节突关节封闭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适当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共造影检查93个间盘,其中造影阳性间盘39个;共进行关节突关节封闭54个,阳性结果4例;对造影检查阳性和关节突关节封闭试验阳性节段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板间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临床综合评价结果,所有病人均完成术后随访(1年),自觉临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统计学显示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椎间盘造影结合关节突关节封闭可以较好的应用于退变性脊柱疼痛诊治。对于椎间盘源性、关节突源性的疼痛可以起到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作用。对于多节段脊柱退变,可以明确病变责任节段,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硬膜外移植自体髓核对大鼠神经根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与椎间盘相关的腰腿痛的发病机制。方法:将大鼠自身的尾椎髓核取出置于硬膜外腔,造成非压迫性的大鼠硬膜外自体髓核移植模型,并对其马尾神经根诱发电位及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结果:在无明显机械压迫的情况下,大鼠硬膜外移植自体髓核后能产生明显的马尾神经根诱发电位及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论:髓核所致的免疫及(或)生化炎症是引起神经根损伤及产生腰腿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2008年3月我科共对48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髓核摘除加神经根管扩大术,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患侧下肢直腿抬高训练,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复发患者。行腰痛疾患疗效评定(JOA),满分29分,48例患者评分均〉20分,其中43例(占90%)〉24分;4例(占8%)22—24分。结论直腿抬高训练有利于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近期疗效以及预防神经根粘连。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采用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osteriol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与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分析,比较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0~2012年采用PLIF术式治疗29例和PELD术式治疗3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腰痛患者,经低压椎间盘造影诊断为椎间盘源性疼痛。经MRI检查显示共有71个1、2像低信号的“黑椎间盘”,按信号异常椎间盘节段分布:13/4间隙13个,L4/5间隙42个,L5/S,间隙16个,经造影疼痛诱发试验为阳性。分别行PLIF和PELD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的结果,评估其腰痛改善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后疼痛改善率平均80%,椎骨放射学融合29例,术后无1例出现神经根症状及马尾神经受损表现,1例并发感染,1例并发内固定失败。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微创PELD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并不比融合术差,是介于开放性外科手术和保守治疗之间的一类治疗方法,但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Li Q  Tian W  Liu B  Hu L  Wang YQ  Yuan N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5):1013-1016
目的探讨应用影像方法术前精确神经定位间盘镜手术(MED)手术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MED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87例,其中男54例,女33例,85例进行了CTM检查,11例进行了CTD检查,2例进行了神经根造影及封闭术。从JOA评分、Odom’s标准、NAPS、术后下地活动及生活自理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方面进行疗效观察。结果JOA评分术前(18.2±3.3)分,随访(23.8±4.6)分,JOA改善率(58.7±4.2)%。按Odom’s标准:优59例,良2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5.5%。下腰痛NAPS评分术前(1.8±0.4)分,随访评分(1.7±0.3)分,P=0.607。术后下地活动时间(2.38±0.21)d,生活自理时间(12.1±2.2)d,手术切口大小(1.86±0.04)cm,手术时间(72.2±12.4)min,出血量(47.5±4.6)ml。结论MED术前应用造影方法精确定位责任间隙及神经根,可以明显减低术中神经损伤的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术后疗效,使镜下手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low back pain and/or sciatica. However, the pathogene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ow back pain, and sciatica has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Inflammation in nerve root and dorsal root ganglia induced by nucleus pulposu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pinal pain. I reviewed the basic and update papers regardi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 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 had been considered an enchondroma occurred from intervertebral disc, historically. At present, however, it is emphasized that nucleus pulposus has an inflammatogenic properties to affect the nerve root function, structure, vascular permeability, and pain.  相似文献   

17.
腰痛患者中绝大部分是下腰痛,而在下腰痛患者中椎间盘源性腰痛大约占85%。椎间盘源性腰痛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焦点,它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不同于神经根性腰痛。现就有关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椎间盘造影进行阐述,对目前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微创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以及最近正在研究的基因治疗和生物学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Wiltse入路与正中入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n=32)和正中入路组(n=38)。Wiltse入路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正中入路组随访12~22个月,平均16.1个月。术后3、6、12个月随访,评估JOA腰痛评分、腰痛及下肢痛VAS,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椎间融合及多裂肌萎缩程度。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滑脱部位、滑脱程度、JOA腰痛评分、腰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中入路组相比,Wiltse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小、显露时间短、显露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JOA腰痛评分及各项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JOA腰痛评分、改善率和下肢痛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Wiltse入路组腰痛VAS低于正中入路组,MRI肌萎缩评分高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入路TLI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手术疗效相近,但Wiltse入路对多裂肌的损伤比后正中入路小,术后腰背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重力牵引下的CT影像和介入治疗中髓核造影表现以及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治疗疗效差的原因,并指导介入治疗.方法选择牵引治疗效果差,欲行介入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共43节椎间盘,在同一台CT上,先行病变椎间隙的扫描后,用自制的牵引设备,行骨盆牵引,拉力传感器显示牵引重量,再行CT扫描,扫描参数同牵引前,并与介入治疗中髓核造影影像对照分析.结果牵引中病变椎间隙较牵引前平均增宽0.151 cm,但突出物未见明显回缩,6例7个椎间盘内明显积气.髓核造影显示:纤维环破裂23节,髓核退变明显、纤维环松驰14节,纤维环大部分断裂6节.结论牵引下突出物未见回缩的主要因素是纤维环松弛、断裂失去弹性,椎间盘内压力增高,突出椎间盘组织与周围粘连,这也是牵引效果差、容易复发的原因,在介入治疗时需要方法互补,才能显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