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因蜕膜细胞样型弥漫性恶性间皮瘤罕见,本文旨在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要点,以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腹膜蜕膜细胞样型弥漫性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临床表现腹胀痛腹泻、大量腹水.抽吸腹水送细胞病理学检查,查见恶性肿瘤细胞.遂术中探查送病检,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实体片状、巢团状或单个散在分布于纤维结缔组织中.瘤细胞类似蜕膜细胞,体积大,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边界清楚.胞核圆形、卵圆形,居中,可见双核,偶见多核;核染色质大部分细腻,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呈毛玻璃样改变或灰白透明.核分裂象0~2个/10HPF.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示Vim+,D2-40+,CK5/6局部+,CR灶+,WT-1灶+,AE1/AE3+,EMA+,E-cadherin-,HCG-,Inhibin-.病理诊断腹膜蜕膜细胞样型弥漫性恶性间皮瘤.结论 蜕膜细胞样型弥漫性恶性间皮瘤临床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诊断该肿瘤及鉴别其他病变的重要手段.常用间皮瘤标记有CK5/6、CR、Thrombomodu-lin、HBME-1、D2-40、WT-1、Vim、EMA等.预后与肿瘤染色体缺失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2):137-140
目的探讨基于MRI定量对恶性胸腹膜间皮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6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疑似恶性胸腹膜间皮瘤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R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结果 27例疑似恶性胸腹膜间皮瘤患者经病理诊断证实18例为恶性胸腹膜间皮瘤。恶性胸腹膜间皮瘤患者MRI初始峰值、增强峰强度及平扫信号强度均显著高于肿瘤胸腹膜转移患者(P0.05)。恶性胸腹膜间皮瘤患者ADC值显著低于肿瘤胸腹膜转移患者(P0.05)。MRI对恶性胸腹膜间皮瘤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66.7%、84.2%和75.0%。结论基于MRI定量评估的恶性胸腹膜间皮瘤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1998~2003年。我们共收治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12例,均经病理和细胞学检查证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结核性脓胸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及34例结核性脓胸患者的CT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或手术确诊。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与结核性脓胸患者CT表现胸膜增厚类型、胸廓体积缩小情况差异显著(P〈0.05);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肺内、胸壁受累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膜增厚情况、患侧胸廓体积缩小可作为恶性胸膜间皮瘤与结核性脓胸鉴别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对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手段的认识.方法 分析9例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确诊后的患者经过治疗,症状有缓解,延长了生存期.结论 腹膜恶性间皮瘤是起源于腹膜间皮细胞的肿瘤,为罕见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在临床中最易出现误诊,因此对于腹膜恶性间皮瘤明确诊断与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1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中位年龄60岁,石棉接触史1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呼吸困难、胸痛、胸腔积液、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等;影像学检查胸腔积液10例,不规则胸膜增厚或胸腔软组织密度影5例;11例患者均经病理活检明确诊断,6例胸水细胞学检查未见癌细胞,2例曾被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例手术治疗后化学治疗,5例行系统化疗,1例中药治疗,4例放弃治疗;11例患者中死亡5例,平均生存期6.2个月.结论 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无特征性表现,易误诊,病情进展迅速,影像学检查及免疫组化病理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胸腔镜是最好的确诊方法,综合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 1984年 9月~ 2 0 0 0年 3月共收治恶性胸膜间皮瘤 8例。其中包括在乡镇医院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及其他一般细菌性胸膜炎 ,经抗结核及其他抗炎治疗无效的患者 3例 ,以上 8例在我院均经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男 5例 ,女 3例。年龄 16~ 72岁 ,平均年龄 4 3岁。 8例中按症状统计 :胸痛者 7例 ,咳嗽者 6例 ,胸闷、气急者 4例 ;低热者 3例 ,关节痛者 1例 ;查体消瘦者 3例。胸水检查 :8例患者均伴有胸水。其中第一次抽液为血性者 5例。 3例第一次抽液时查到恶性间皮瘤细胞 ,2例在第 3~ 4次抽液时查到间皮瘤细胞。 8例胸水细菌…  相似文献   

8.
郭淼  李艳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683-2684
目的:提高对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我院15年来收治8例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8例中术前确诊1例,行减瘤手术+腹腔及全身化疗;剖腹探查7例,其中6例行部分病灶切除+腹腔或/和全身化疗;1例行腹腔及全身化疗;8例均配合腹腔温热灌注。随访7例,半年内死亡1例,2 a内死亡5例,1例生存超过2 a。结论:恶性腹膜间皮瘤恶性程度高,临床无特异表现,诊断困难,易误诊,预后差。主要依靠剖腹探查、腹水脱落细胞检查、腹腔穿刺活检及腹腔镜等诊断。尽早实施减瘤术+腹腔及全身化疗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总结附睾和睾丸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诊治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收治的1例附睾恶性间皮瘤和1例睾丸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流程和治疗方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疾病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2例恶性间皮瘤患者经术前检查后分别行附睾及睾丸切除术。附睾病理标本结果:附睾恶性间皮瘤,肿瘤侵犯睾丸白膜;免疫组化结果:CK(+),VIM(+),CK7(+),CK5/6(+),WT-1(+),CR(+),D2-40(+),KI67(+30%);术后给以辅助化疗治疗,随访至第19个月出现肺部转移。睾丸病理标本结果:睾丸恶性间皮瘤;免疫标记:CK(+),Vimentin(+),CD117(灶+),D2-40(+),CD34(血管+),CD31(血管+),CR(+),KI67(+20%);患者分别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1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生殖系统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预后极差,术前诊断困难,易出现复发转移,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推荐以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主,可行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收集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2240例胸腹心包腔积液中查见470例恶性细胞分析,探讨积液常规检查的细胞形态学诊断价值。方法: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的制片采用推片法,涂片染色采用瑞吉复合染色法,通过有经验的细胞学学者鉴定细胞性质。结果:在2240例胸腹心包腔积液常规检查细胞形态学分析中检出恶性细胞342例,与临床最终诊断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98.8%;检出44例可疑恶性细胞中与临床最终诊断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88.6%;122例核异质细胞中确诊为恶性肿瘤71例,与临床确诊符合率为58.2%;检出恶性淋巴瘤细胞14例、白血病细胞5例、骨髓瘤细胞1例、恶性间皮瘤2例,与临床终诊符合率为100%;并对448例胸腹心包腔积液恶性细胞分型:其中腺癌398例、鳞癌33例、未分化癌17例。结论:在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中,开展细胞形态学检查十分重要,特别要重视积液涂片的细胞形态学观察,在积液常规检查中提高恶性细胞(包括肿瘤细胞、白血病细胞、淋巴瘤细胞、骨髓瘤细胞等)的检出率,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恶性胸膜间皮瘤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洪霞  邹玉凤 《吉林医学》2010,(34):6194-6195
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32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咳嗽;CT及X线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胸膜不规则增厚、胸膜结节,其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胸膜活检。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以胸痛、呼吸困难、咳嗽为主要症状,胸膜活检为主要确诊方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恶性腹膜间皮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青  张世能  王连源 《广东医学》2002,23(6):610-611
目的:总结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无明确石棉接触史。1例入院前已确诊,2例行腹腔镜检查,3例剖腹探查术,最后经病理确诊。2例行腹腔化疗,首次化疗好转,半年后症状加重再次化疗疗效差,4例未行化疗,预后差。结论:石棉接触史并非恶性腹膜间皮瘤唯一原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 诊断困难,在排除腹腔转移瘤及妇科肿瘤情况下,有腹水者应多次行腹水细胞学检查,必要时腹膜活检、腹腔镜检查及手术探查。影像学检查对本病诊断率不高。  相似文献   

13.
恶性弥漫性胸膜间皮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减少恶性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的误诊误治 ,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 36例恶性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男性 2 5例 ,女性 11例。其中男性占 6 9.4 % ,年龄 2 0岁~ 73岁 ,平均年龄 4 6 .8岁。临床主要症状为进行性胸痛、气短、呼吸困难等 ,多数伴有血性胸腔积液或浆液血性胸腔积液。胸部 X线显示 :“单侧中到大量胸腔积液”,伴有明显胸膜增厚 ,出现胸膜结节 ,典型的呈“驼峰样”改变。结论 :胸膜间皮瘤临床表现不典型 ,建议对主诉单侧胸痛、气短进行性加重 ,X线表现单侧大量胸腔积液并胸膜增厚明显者要进行胸膜活检及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除外胸膜间皮瘤。  相似文献   

14.
恶性腹膜间皮瘤九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腹膜间皮瘤九例报告刘珠凤,郎景和,刘鸿瑞恶性腹膜间皮瘤是原发腹膜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诊断困难,在女性患者极易误诊为卵巢癌。我们对初诊为卵巢癌的9例恶性腹膜间皮瘤病例,就其临床诊断、治疗问题进行了探讨。一、临床资料(附表)作者单位:100730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CA125及腹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在腹膜恶性间皮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8例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B组,每组9例.A组行血CA125检测及腹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B组仅行腹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同时选取1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C组),对其行血CA125检测.结果:A组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A组血CA125水平明显高于C组.结论:腹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在腹膜恶性间皮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意义,联合血CA125检测对提高其检出率具有更进一步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根据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患者病历,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该科收治的2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病历资料作为研究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依据﹑治疗手段﹑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结果 23例诊断为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中,有12例出现呼吸困难,有10例出现胸痛,有4例出现咳嗽﹑咳痰,有2例出现咯血,有6例出现发热,有10例出现体重下降,下降约6~8 kg,有4例出现淋巴结肿大.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药物治疗等.目前,临床上用于确诊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检查方法为胸腔镜,用于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为综合治疗.结论 通过研究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病例发现,该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殊性,易造成诊断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并且其病情极易发生变化,极易造成患者因不能及时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及早依据影像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病理学的检查,为恶性胸膜间皮瘤进行诊断并及早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延长患者存活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恶性腹膜间皮瘤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认识。方法 通过对1990年——2002年收治的5例恶性腹膜间皮瘤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过程的分析,总结该病诊断和治疗的一般规律。结果 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腹部肿块和腹水。5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以手术治疗为主、以肿瘤细胞减积为主。术后腹腔及静脉化疗。1例复发后再次剖腹手术。本组平均生存期为16.4个月。结论 本病术前检查及术中探查应与腹腔内癌症转移鉴别。术中积极行肿瘤细胞减积手术。术后腹腔化疗结合静脉化疗。复发后可再次行细胞减积手术,有望延长病人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后纵膈恶性蝾螈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蝾螈瘤的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点和遗传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1例罕见恶性蝾螈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胸片和CT检查均示胸腔内巨大占位。手术发现肿块位于后纵膈。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细胞胞浆丰富,嗜伊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呈myoglobin、desmin和S-100阳性反应。病理诊断为后纵隔恶性蝾螈瘤。结论发生于纵膈的恶性蝾螈瘤十分罕见,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  相似文献   

19.
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治新法。方法:回顾、分析了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其他诊断手段以及治疗方法。结果:行B超、CT腹水检查有阳性发现,有的以剖腹探查确诊。该8例病人中只有1例生存超过两年,余均在一年内死亡。结论:目前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尚无特异方法。腹水检查,腹腔镜活检有很大价值。治疗及预后与该病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组织病理呈局限型者预后较好,弥漫型则很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恶性蝾螈瘤的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点和遗传学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1例罕见恶性蝾螈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胸片和CT检查均示胸腔内巨大占位.手术发现肿块位于后纵膈.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细胞胞浆丰富,嗜伊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呈myoglobin、desmin和S-100阳性反应.病理诊断为后纵隔恶性蝾螈瘤.结论 发生于纵膈的恶性蝾螈瘤十分罕见,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