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纤维化14例及特发性肺纤维化(IPF)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点、X线胸片、胸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改变、血气分析结果。结果:COPD合并肺纤维化及IPF在发病年龄、性别方面无差别,而前者从发病至就诊时间明显较后者长。COPD合并肺纤维化常在慢性咳嗽基础上出现进展较快的呼吸困难及Velcro罗音,具有两种病变并存的X线及CT表现,常为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明显,二氧化碳潴留则有所减轻。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间质纤维化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两种疾病合并存在时,常需胸部X线、HRCT、肺功能检查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选择45例COPD合并肺纤维化患者及3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肺功能、血气分析、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随访1年内COPD急性加重次数。结果与COPD组相比,COPD合并肺纤维化组患者肺功能改变以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弥散功能较COPD组降低更为显著,低氧血症更为明显,而二氧化碳潴留则不如单纯COPD患者严重。COPD合并肺纤维化患者的HRCT表现兼有肺气肿和肺纤维化的影像学特点,1年内急性加重频率高于单纯COPD组。结论当COPD和肺纤维化并存时,其肺功能、血气分析、HRCT表现具有与单纯COPD不同的特点,且更易发生COPD急性加重。  相似文献   

3.
张解军 《当代医学》2011,17(32):12-13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诊断的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纤维化(PF-COPD)患者及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CT、血气检查结果、肺功能改变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PF-COPD患者在性别、发病年龄方面与COPD患者...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9):783-78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纤维化(COPD-PF)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收治的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和40例COPD-PF患者,均于入院当天行肺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并进行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1/FVC值及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和动脉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结果 COPD-PF组患者的FVC%pred显著低于单纯COPD组(P<0.05)。COPD组和COPD-PF组患者的FEV1%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PF组患者的FEV1/FVC显著高于COPD组(P<0.05)。COPD-PF组患者的DLCO%pred较COPD组显著降低(P<0.05)。COPD-PF组患者的Pa O2和Pa CO2均显著低于COPD组(P<0.05)。56例COPD患者均出现肺气肿,其中38例患者出现肺大泡。40例COPD-PF患者均出现了肺气肿,同时胸膜下有蜂窝状影,其中6例患者呈现网络状以及毛玻璃样,5例患者出现肺大泡。结论 COPD-PF与COPD属于不同的2种疾病,掌握COPD-PF的临床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Lin XF  Wang Q  Bai CX  Hong QY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0):2815-2818
目的 调查非呼吸科医师对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以促进其规范诊治.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非呼吸科(主要为胸外科)住院的肺癌合并COPD患者,收集其出入院资料,分析一般情况、肺功能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情况.结果 非呼吸科接诊的肺癌合并COPD患者共240例,有COPD诊断者5例(2.1%).稳定期患者210例,按照2010年GOLD指南规范用药的共计50例(23.8%);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有选择支气管扩张剂的13例(43.3%),选择抗生素的26例(86.7%),选择应用糖皮质激素的1例(3.3%).结论 非呼吸科对肺癌合并COPD患者的COPD漏诊情况严重,治疗不充分、不规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肺功能、胸部高分辨CT(HRCT)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在COPD后期常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IF)改变.由于以往传统观点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肺间质纤维化(PIF)在临床特点、病理变化、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截然不同,是两种相互独立、不能共存的疾病类型已发生改变.双重的病理改变,造成缺氧加重,使病情恶化加速,已经成为临床难题.因此,加强COPD合并PIF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早期诊断并积极干预其恶化,防治其并发症,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具有积极意义.概述COPD合并PIF的研究现状,并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本病临床治疗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孟祥宇  李洪霞  蔡少华 《疑难病杂志》2013,12(5):341-343,4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IP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COPD合并IPA患者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中确诊2例、临床诊断5例;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史者6例,使用广谱抗生素史者7例,有创机械通气者1例;最常见症状是呼吸困难、咳嗽咯痰、肺部出现干湿哕音;痰培养曲霉素6例,肺活检、尸检出曲霉菌各1例;联合用卡泊芬净及伏立康者4例,单用伏立康2例,单用伊曲康唑1例;治疗好转3例,死亡4例。结论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COPD继发IPA的高危因素;应结合临床表现、胸部CT、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对IPA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45例李云霞,傅秀华,许英荣(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我院从1987~1993年诊治肺癌325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癌45例,现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41例,女4例,患单纯慢...  相似文献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较高发病率及死亡率,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尚没有阻止或逆转COPD疾病进程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通过动物模型探究其病理过程及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几种常用COPD动物模型及建立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0.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是呼吸科和胸外科的常见病,治疗上较为棘手,值得临床医生探讨。我院2000年8月至2005年12月治疗COPD合并白发性气胸64例。  相似文献   

11.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管理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人群庞大,已成为第三大常见慢性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我国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对慢阻肺的管理却存在明显短板,如早期筛查率、诊断率低下,健康宣教不到位,慢阻肺相关诊疗设备和药物匮乏,药物使用不规范,社区医生诊疗水平欠佳。本文通过对我国慢阻肺的社区管理现状进行综述,阐明目前我国慢阻肺社区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管理模式、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分级诊疗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慢阻肺患者管理模式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更优质的慢阻肺管理办法进行展望,以期提高慢阻肺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胡旻爽  苗荟 《河北医学》2013,(11):1610-1613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COPD)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方法:以我院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25例慢性阻塞性肺痰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收治的21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PI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桶状胸、湿罗音等体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肺透亮度、胸廓增大等x线检查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肺功能、血气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间质纤维化可以并存,在临床表现上与单一疾病表现差异明显,体征、x线、肺功能、血气指标的综合分析,对于诊断慢性阻客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高发病,其在遗传学、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争论。本文对有关COP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方法以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湖南省3个地区9家医院的45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的COPD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COPD患者自我管理平均得分为(152.52±28.71)分,得分受经济负担、文化程度及病程的影响。结论 COPD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一般,其影响因素有经济负担、文化程度及病程。  相似文献   

15.
门诊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门诊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疾病认知状况、病情严重程度、诊疗现状等.方法 共纳入我院门诊稳定期老年COPD患者450例,每位患者均接受问卷调查和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的肺功能测定.结果 450名患者中听说过COPD疾病名称的患者占15.1%;患者本人能准确说出COPD全称的5.1%.疾病严重程度分级Ⅰ级患者占2.0%,Ⅱ级患者29.8%,Ⅲ级患者占55.1%,Ⅳ级患者13.1%;73.6%患者有吸烟史;知道定期复查肺功能者不足1%;认为医疗保险有助于规律治疗者90.0%.随着吸烟指数增加,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下降,二者呈负相关(r=-0.324,P<0.0001).结论 门诊老年COPD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率仍较低,患者群集中于Ⅱ、Ⅲ级患者,患者对肺功能检测的重要性的知晓率低,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自动变流(autoflow)以及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IPPV)三种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e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流速一容积曲线(Flow-Volumecurve,F-V曲线)、二氧化碳时间(和容积)曲线的影响。方法21例机械通气超过24h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年龄81~91(85.1±3.0)岁。按随机顺序先后接受BIPAP、autoflow和IPPV机械通气,分别记录不同通气模式时各种呼吸力学参数。结果IPPV在吸气75%潮气量以及吸气峰流速时气道压以及流速显著高于BIPAP和Autoflow。三种通气模式对F-V曲线呼气支各点的流速无统计学意义。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内源性呼气末正压(intrinsic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i)与呼气末气体陷闭容量(Vtrap)、呼气末流速相关。三种通气模式对CO2-时间或容积曲线的Ⅲ相斜率、CO2产量、重复吸入CO2量以及呼气末CO2分压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toflow和BIPAP的气道死腔高于IPPV,CO2容积曲线Ⅲ相斜率与阻力和PEEPi明显相关,CO2时间曲线Ⅲ相斜率与阻力、PEEPi以及呼气峰流速明显相关。结论F-V曲线吸气支的形状明显受通气模式的影响。三种通气模式对F-V曲线呼气支无影响。三种通气模式对CO2-时间或容积曲线无影响,Autoflow和BIPAP时气道死腔增加。  相似文献   

17.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医务人员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理解及相关药物治疗情况。方法对2000~2007年北京燕化医院和航空医院所辖医疗区域的92例稳定期COPD患者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开放研究。结果5.02%慢性咳痰喘患者是COPD,茶碱类药物的使用率达100%,吸人性β-受体激动剂和溴化异丙阿托品使用率分别是46.74%和34.78%,17.39%的患者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氧化剂富露施组和未使用组近期临床症状的改善相当;有计划运动时采取吸氧的患者占长期家庭氧疗10.98%(其中采用可移动式制氧机进行6MWT试验,有改善者83.33%);19.56%的患者曾经使用过疫苗接种,使用前后急性发作的次数减少不明显。结论在不同的医院对疾病的理解认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居住生活环境与COPD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茶碱类药物应用普遍,吸人性药物的使用较少,抗氧化剂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益的,疫苗接种率偏低,运动锻炼时使用可移动式制氧机可增加6MWT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次及多次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实验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肺的保护作用比较。方法设立正常大鼠组和3个实验组:对照组(不用药);PS一次干预组(PS1组,气道内注入PS1次,100mg/kg),PS多次干预组(PS3组,气道内注入PS3次,100mg/kg)。60d后测定动脉血气,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的阳性表达。结果吸烟60d及气道内注入脂多糖2次,大鼠有明显的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变化,应用PS治疗1次,肺组织病变出现轻度改善,应用3次后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aO2升高,PaCO2降低,SP—A表达增加。结论PS干预可减轻吸烟及LPS对肺组织的破坏,改善PaO2,抑制气道炎症,保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和SP-A表达,从而可有效减轻COPD的肺部病变,且多次用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王芳  姜晨宇  罗旭平  陈芳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3):4053-4057
背景 临床上大多将支气管舒张试验作为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其并不能鉴别所有的COPD和ACO。研究显示,深吸气量(IC)在反映严重COPD患者肺过度充气及呼吸困难程度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因此IC能否作为一个鉴别COPD和ACO患者肺功能的指标尚有待研究。目的 探究IC在鉴别COPD和AC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9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COPD患者20例(COPD组)、ACO患者21例(ACO组)。患者均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检查,初次肺通气功能检查结果记为舒张前。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后再行肺通气功能检查记为舒张后。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身高、体质量、BMI、性别、年龄),肺通气相关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IC、最大呼气流量(PEF)、用力呼出25%肺活量位气体的瞬间流量(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位气体的瞬间流量(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位气体的瞬间流量(FEF75)、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舒张前、舒张后、舒张前后的绝对值变化(Δ)及改善率;分析ACO组患者及COPD组患者IC改善率与ΔFEV1、FEV1改善率、ΔFVC、FVC改善率、ΔPEF、PEF改善率的相关性,IC改善率诊断ACO的价值。结果 ACO组患者年龄小于COPD组(P<0.05)。ACO组患者ΔFEV1、FEV1改善率、ΔFVC、FVC改善率、IC改善率、ΔPEF、PEF改善率高于COPD组(P<0.05)。ACO组患者IC改善率与ΔFEV1、FEV1改善率、ΔFVC、FVC改善率、ΔPEF、PEF改善率均无相关关系(P>0.05)。COPD组患者IC改善率与FVC改善率呈正相关(rs=0.501,P=0.021),与ΔFEV1、FEV1改善率、ΔFVC、ΔPEF、PEF改善率无相关关系(P>0.05)。IC改善率诊断ACO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P=0.019),最佳截断值为13.11%,灵敏度为61.90%,特异度为85.00%。结论 IC在评价COPD患者对支气管舒张剂的反应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不如FEV1。IC诊断ACO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其能否作为一个鉴别COPD和ACO的指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