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疾病发挥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变化对肠易激综合征有影响,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目前也有较好的疗效.由此可知,这三者之间有一个环状的联系,可以分析其具体的联系,探讨其中可能的机制.通过分析肠道菌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影响探讨针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4.
5.
6.
脑-肠轴学说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不仅仅是肠道疾病,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衡所致。中医治疗的多靶点效应与脑-肠轴、脑肠肽的关联。基于脑-肠轴理论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经方、中药验方、中药灌肠、及推拿、针灸等。脑-肠轴理论与中医药相结合,规范研究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深入探索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理,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尤以腹泻型(IBS-D)多见,中医药治疗IBS通过一些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表明具有特色和优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结合目前相关研究进展,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治疗方法、实验研究等方面对IBS-D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王伟明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肝郁脾虚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肠,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针对主要病机,常以疏肝健脾为主要治则,善用痛泻药方或参苓白术散、四神丸随症加减,灵活化裁,配合养心安神法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治疗,2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采用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比较2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5%(P0.05);2组患者治疗6周、18周后(随访时)IBS-S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IBS-QOL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IBS-D有效,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有一定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络脉瘀阻型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发现络脉瘀阻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7)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占全球人口的7%~10%[1],因参考的诊断标准(曼宁,罗马二,罗马三,自我诊断)、所选择的对象、接受治疗情况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患病率也不同[2]。利用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可根据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将IBS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腹泻便秘交替)以及未定型等4个临床亚型[3]。IBS影响患者生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脑-肠相通理论观察醒脑调神针刺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 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110例脾肾阳虚证IBS-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
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调神针刺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
表(IBS-SSS) 评分、胃肠激素指标[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YIP) ]、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
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 ]、肠道菌群变化、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
量表(IBS-QOL) 评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74.55% (P<
0.05)。治疗后,2组生活干扰度、排便满意度、腹胀程度、腹痛天数、腹痛程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
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SS、VIP、IL-6、TNF-α、IL-8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SS、VIP、IL-6、TNF-α、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
疗后,2组肠球菌、肠杆菌门丰度较治疗前降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门丰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
察组肠球菌、肠杆菌门丰度均低于对照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门丰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
2组IBS-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IB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调神针刺法可有效调节IBS-D患者肠道菌群及胃肠激
素分泌,缓解腹痛等腹部不适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9例予针刺太冲、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每日1次,每周5次;药物组28例予口服匹维溴铵(每次50mg,每日3次)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均4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均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5-羟色胺水平(P0.01,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治疗1周后、4周后以及治疗后3个月,对症状积分的改善均优于药物组(P0.01,P0.05),其总有效率为89.66%(26/29),亦优于药物组的67.85%(19/28,P0.05)。结论: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针刺治疗可降低患者内脏敏感性,改善肠动力紊乱状况,调节脑-肠互动作用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灵枢》针刺深度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均取章门、中脘、天枢、关元、期门、曲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太冲穴,按照《灵枢·经水》篇,针刺深度1~6分( 2~12 mm),行平补平泻手法,每周治疗2~3次,8次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第1、第2疗程的疗效和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结果:第1疗程总有效率为52.4%(11/21),第2疗程为90.5%(19/21),第2疗程优于第1疗程(P<0.05).第1疗程IBS-SSS评分为143.58±70.15,第2疗程为115.98±72.6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第2疗程较第1疗程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穴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中脘、关元、足三里等。两组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54.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