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3:1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观察组为我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33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乙肝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110例.结果 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 DNA阳性,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OR值及95% CI分别为2.495(1.293~4.816)、18.167(2.261~145.950)、0.185(0.100~0.343)、1.184(1.072~1.308)、2.916(2.041~4.165).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如伴随HBV DNA阳性,尤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者是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此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随访3年,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长期吸烟史、肝癌家族史、其他肿瘤家族史、糖尿病、抗病毒治疗及HBVDNA水平均会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而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长期吸烟史、伴有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上需予以注意与预防,防止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3∶1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观察组为我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33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乙肝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110例。结果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 DNA阳性,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OR值及95%CI分别为2.495(1.293~4.816)、18.167(2.261~145.950)、0.185(0.100~0.343)、1.184(1.072~1.308)、2.916(2.041~4.16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如伴随HBV DNA阳性,尤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者是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此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9,(7):850-852
目的:探究乙肝肝硬化患者合并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取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30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原发性肝癌(PHC),分为PHC组和对照组,其中PHC组57例,对照组73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比、BMI≥25 kg/m~2、遗传史(乙肝、PHC、其他肿瘤)、烟草依赖程度、酒精依赖程度、乙型肝炎病毒DNA (HBV-DNA)>10~4、抗病毒治疗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对PHC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包括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结果:PHC组PHC遗传史、糖尿病、烟草依赖程度、酒精依赖程度、HBV-DNA>10~4和抗病毒治疗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PHC遗传史、糖尿病、烟草重度依赖、酒精重度依赖、HBV-DNA>10~4以及未进行抗病毒治疗6因素纳入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中,结果表明PHC遗传史、糖尿病、烟草重度依赖、酒精重度依赖、HBV-DNA>10~4以及未进行抗病毒治疗均为导致乙肝肝硬化合并PHC发生的危险因素。对PHC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结果表明PHC组57例患者中1年生存率为80.70%(46/57),2年生存率为61.40%(35/57)。结论:PHC遗传史、糖尿病、烟草重度依赖、酒精重度依赖、HBV-DNA>10~4以及未进行抗病毒治疗均为乙肝肝硬化合并PHC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中对于具有PHC遗传史、糖尿病、烟草重度依赖、酒精重度依赖、HBV-DNA>10~4以及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能及时进行临床干预,以降低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PHC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原发性肝癌的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29例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以同期住院的41例HBV肝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各指标对HBV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影响。结果经Logistic单因素筛选与多因素分析,长期吸烟和饮酒史(OR=2.980)、未抗病毒治疗(OR=2.111)、合并糖尿病(OR=1.782)、HBV DNA(+)(OR=1.791)、抗-HBe(+)(OR=2.010)、HBs Ag(+)(OR=2.131)、肝癌家族史(OR=1.811)等是HBV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V肝硬化患者若伴有HBV DNA(+)、抗-HBe(+)、HBs Ag(+),或有长期吸烟和饮酒史、肝癌家族史及糖尿病,则存在较高的并发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该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88例,其中86例患者合并有T2DM,102例患者为单纯肝硬化。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每半年对患者进行腹部B超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查。随访时间至2012年12月。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相关因素。观察随访期间患者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情况。结果:肝硬化合并T2DM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1.6个月,单纯肝硬化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3.1个月。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60岁、T2DM、BMI≥28 kg/m2、吸烟史、饮酒史等均是导致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因素(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T2DM、BMI、吸烟史、饮酒史等均是导致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肝硬化合并T2DM组患者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发病率为17.44%(15/86);单纯肝硬化组患者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发病率为7.84%(8/1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2.480,95%CI(1.247,6.176)]。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糖尿病的病程为(8.72±2.32)年,非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糖尿病的病程为(4.70±0.5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与多因素有关,其中T2DM是造成肝硬化患者发展为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能够显著增加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风险,同时与T2DM的病程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47例(研究组);另外,选择肝炎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患者47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饮酒史、糖尿病、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等是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糖尿病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多种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HBV 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HBV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在临床上应予以注意和预防,以防止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杨斌  占劲松  宋建新 《重庆医学》2013,42(12):1350-1351,1354
目的评估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与HBeAg(-)/(+)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09月至2012年10月于该院门诊开始进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排除肝癌的慢性乙型肝炎751例,各危险因素对肝癌发生的影响。所有分析对象均接受抗病毒治疗满5年。结果在长期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癌总发生率为5.19%,无肝硬化HBeAg(+)的患者发生肝癌1.91%,无肝硬化HBeAg(-)的患者发生肝癌5.31%,HBeAg(-)的慢性乙型肝炎(无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比例明显升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进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但不能消除肝癌发生的危险,HBeAg(-)是慢性乙型肝炎(无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50-5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PHC)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早期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316例PHC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随机选取316例未发生肝癌的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学历、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差异性;再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间的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饮酒史(OR=4.166)、肝癌家族史(OR=3.114)、肝硬化(OR=5.436)、脂肪肝(OR=3.699)、未抗病毒治疗(OR=4.455)、乙肝病毒载量(OR=3.518)、经常情绪暴躁(OR=2.527)等。结论 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高危因素较多,应尽早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减少肝硬化和PHC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于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预后因素的分析及临床抗病毒治疗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7年10月肝病科收治的22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220例患者都接受抗病毒治疗,观察研究他们治疗后和预后的情况。结果通过对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因素的分析及临床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观察发现,影响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多种,有乙肝e抗体阳性抗原、糖尿病等,多因素分析后发现有乙肝e抗体阳性抗原是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是乙肝e抗体阳性抗原,为了改善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可加强对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低复制与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覃祖云 《广西医学》2010,32(4):422-424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并原发性肝癌患者HBV-DNA复制率低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及PCR-荧光探针法对271例乙型肝炎合并原发性肝癌(肝癌组)及25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病人进行检测HBV-DNA、乙肝两对半,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癌组HBeAg阳性率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HBV-DNA复制率低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HBV-DNA低复制原因尚不明确,但在治疗中仍需重视抗病毒治疗,防止受感染的肝细胞继续恶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延边地区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延边地区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乙肝终末期肝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015年就诊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的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患者共212例,按照2010年《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慢性乙肝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乙肝肝癌组;其中慢性乙肝肝炎组88例、乙肝肝硬化组71例、乙肝肝癌组53例。结果:肝癌组患者的诊断年龄明显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肝癌组中具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07,P<0.01);肝癌组中具有原发性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39、8.073,P=0.00、0.004,P<0.01);肝炎组患者PLT计数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ALT值在肝癌组和肝硬化组低于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P=0.033,P<0.05);肝癌组患者的AFP明显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0.009、0.011,P<0.01、P<0.05);肝癌组患者的BMI值<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4,P<0.05、P<0.05);肝炎组患者的病毒载量高于肝硬化组和肝癌组(P=0.02、0.00,P<0.05、P<0.01);肝癌组HBe Ag阳性患者所占比例低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9,P=0.02,P<0.05);肝癌组中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少于肝硬化组和肝炎组(χ2=5.8、7.383,P=0.016、0.007,P<0.01);肝癌组有饮酒史患者多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876,P=0.016、0.027,P<0.05);肝癌组吸烟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6、8.422,P=0.001、0.004,P<0.01);肝癌组饮用咖啡者明显少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9.011,P=0.001、0.003,P<0.05、P<0.01)。结论:延边地区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的发生与乙肝患者年龄、感染时间、HCC家族史、血小板计数、ALT、AFP、长期饮酒、吸烟有关,同时伴有糖尿病和未规范系统进行抗病毒治疗是发生肝癌的另一种危险因素,而饮用咖啡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隐源性肝硬化伴肝癌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少奇  郭新宁  王齐欣 《重庆医学》2004,33(9):1336-1337
目的研究在隐源性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87例伴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病因分为病毒性肝炎组和原因不明组,对相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癌合并隐源性肝硬化患者的BMI、血脂以及合并糖尿病的机率均显著高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结论 BMI升高、高血脂、2型糖尿病等是隐源性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后近远期疗效。方法:将我院83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1例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42例用恩替卡韦治疗,对比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HA、Ⅳ-C、HBV-DNA、PCⅢ、LN水平及肝硬化失代偿、全因死亡、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HBV-DNA转阴率、HBe Ag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恩替卡韦能够有效抑制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调节病毒应答,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抗病毒药物在乙肝相关肝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62例,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的HBV-DNA、肝功能、平均生存时间和复发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的HBV-DNA、ALT、AS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而ALB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2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药物能够显著改善肝动脉栓塞化疗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孙柏玲 《现代医学》2007,35(1):40-4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保肝、支持营养等对症治疗,原发性肝癌在手术和规范抗肿瘤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持续服药1.5~3年。2例发生YMDD变异者改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定期监测肝功、HBV-DNA、甲胎蛋白(AFP)、全血常规及彩超影像检查。结果12例患者肝功均恢复正常,HBV-DNA转阴,AFP转阴,失代偿期肝硬化逆转为代偿期;2例肝癌患者也病情稳定。结论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可有效抑制HBV病毒,延缓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20例,其中男85例,女35例,患者均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平均疗程48个月.评价指标:CTP(Child-Turcotte-Pugh)评分、病毒学指标、肝癌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①患者肝功能、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和CTP评分明显改善.②患者12,24,48个月肝癌累计发生率分别为8.3%,10.0%,21.7%.③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2月;12,24,48个月生存率为75.0%,65.0%,51.7%.结论 替比夫定长期抗乙肝病毒能改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但肝癌发生率,病死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肝炎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的患者7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史、糖尿病、HBV、HCV、抗一HBC、抗一HBe、HBs抗原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为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0R1.897,P〈0.05);HBs抗原阳性为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DR3.346,P〈0.05);HBVDNA阳性为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79,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多种危险因素可引起肝癌并发症的发生,其中糖尿病、HBV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是否增加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风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88例肝硬化患者,随访至2011年12月.其中,肝硬化伴2型糖尿病86例,单纯肝硬化组102例.至少每6个月进行B超及甲胎蛋白(AFP)检查常规筛查原发性肝癌.结果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单纯肝硬化组中位随访时间23.0个月.肝硬化伴2型糖尿病组患者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为17.4%(15/86),单纯肝硬化组患者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为7.8%(8/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 2.482,95%CI 1.249~6.178).发生原发性肝癌患者糖尿病的病程明显长于未发生肝癌患者的病程[(8.7±2.3)年vs.(4.7±0.6)年],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可增加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风险,与糖尿病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sAg阴转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HBsAg阴转的慢性乙肝并发肝癌40例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33例HBsAg阴转的非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HBsAg阴转的慢性乙肝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男性、HBsAg阴转年龄>50岁、肝硬化、肝癌家族史、HBV DNA(+)是HBsAg阴转的慢性乙肝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sAg阴转年龄>50岁、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是HBsAg阴转的慢性乙肝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BsAg阴转的慢性乙肝患者仍有可能进展为肝癌,HBsAg阴转年龄>50岁、存在肝硬化基础、肝癌家族史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应定期检测AFP、腹部彩超等检查,以排除肝癌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