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专家简介夏天主任医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孕不育科主任,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梯队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为生殖内分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分会青年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临床上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排卵障碍性(卵  相似文献   

2.
沈洋 《中国保健》2010,(1):133-135
本文重在介绍中西医结合妇科门诊人性化健康处方的设计与应用,是现代医学的预防思想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体现,实用性强,患者满意度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HPR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我院妇科确诊为HPRL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59例应用甲磺酸溴隐亭片和中药汤剂治疗,西医组59例单纯应用甲磺酸溴隐亭片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催乳素但RL)变化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PRL数值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PRL数值较西医组治疗后降低(P〈0.01)。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93.2%,西医组总有效率64.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PRL,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降低PKL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杏林: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中医院院长,副主任中医师,寻甸县名中医。王老师年轻时认真研读历代各时期著名医家典籍,博览古今,采众家之长,具有深厚的中西医理论根基。在临床工作中,王杏林老师主张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辨证运用这两种方法,二者取长补短。他注重经典的研究,精于伤寒,钻研《伤寒论》的理论与实践。学以致用,勤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擅长诊治咳嗽病、风湿痹证、脾胃病及妇科疑难杂证。  相似文献   

5.
秦凤芝 《职业与健康》2004,20(1):126-127
目的通过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发病机制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32例患者采用中西药抗凝、溶栓、祛聚、改善血液循环等治疗,并配合清热利湿消肿,活血祛瘀、通络及护理. 结果治愈19例,明显好转8例,显效4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6.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根据其机制总结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减轻患者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  相似文献   

6.
王平简介陕西省肿瘤医院妇瘤科副主任医师,对妇科肿瘤的放疗、手术、化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  相似文献   

7.
吴育宁 主任医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曾获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到加拿大研修,后拜名老中医柴松岩为师,获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继承人”一等奖。现任北京中医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8.
痛经为妇科常见的症状之一,50%妇女有痛经,10%痛经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临床上,一般按病因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秋菊 《泰山卫生》2005,29(1):18-19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是卵巢功能失调引起子宫内膜不正常反应,以致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的月经疾病。本人多年来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并按年龄阶段进行了小结,现浅谈一下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注重视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模式构建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该文在结合目前培养现状基础上,认真梳理中西医结合培养的关键要素,将从正确树立中西医结合观、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学习、开放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中西医诊断与治疗上相互融合、建设导师队伍5个方面谈如何构建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 北京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吴育宁和妇科医务人员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取得优异成绩。该方法解决了西医需手术切除输卵管的弊端,利用腹腔镜早期确诊宫外孕,并于异位妊娠局部注射小剂量氨甲喋呤,同时口服以“活络效应丹”为主方加减的中药,配合外用本院制剂“定痛膏”及“子宫丸”。治疗宫外孕86例,一次治疗成功率达100%,输卵管再通率达  相似文献   

12.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最为常见的疾病,往往继发于急性盆腔炎之后.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之"症瘕"、"肠覃"、"石瘕".近3年来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150例.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妇科门诊的90例盆腔瘀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结合组)和西医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甲孕酮,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化瘀汤。对二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盆腔静脉内径、盆腔静脉流速变化及医院焦虑抑郁评分(HADS)改变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结合组在改善下腹痛、痛经、疲劳症状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盆腔静脉内径显著缩小(P<0.01)、盆腔静脉流速显著增快(P<0.01)、HADS评分显著降低(P<0.01),且结合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很好的缓解盆腔淤血和改善焦虑及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3年我院妇科收治的44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将24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者归为观察组,将20例单用西药(米非司酮)治疗者归为对照组,评估两组的临床治疗结局,总结治疗经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可取得95.8%的临床疗效,较之对照组的80.O%理想,差异明显(P〈O.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肌瘤体积是(7.73±2.12)cm?,较之治疗前、对照组有优越性,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为子宫肌瘤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肌瘤的体积,临床疗效更为理想、可靠,是今后医院提高本病治疗水平的关键,建议临床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15.
黄云波 《药物与人》2014,(5):258-258
目的:研究中医西药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妇科共收治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划分成应用中西医药结合治疗的实验组与单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复发率。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5%,复发率为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0%,复发率为20%;说明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秀丽 《职业与健康》2008,24(3):281-281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所引起的一种妇科常见的疾病。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静 《工企医刊》1997,10(1):57-58
近年来,本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500余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13例患者中,发病年龄在25~45岁。患者一般均以少腹胀痛,赤白带下。或月经不调为主症。有的伴腰酸、痛经、肛口坠胀等。全部病例均经妇科内诊  相似文献   

18.
名医档案林丽珠,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博导,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教研室主任,大肿瘤科主任,全国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负责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20余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霉菌性阴道炎是妇科门诊常见病,主要为念珠菌感染[1].近年来发病率仍然很高,医疗市场上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药物也应运而生,疗效不一,较大地阻碍了临床治疗工作.东昌区妇幼保健院经过几年的临床探索及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相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方法,通过中药方剂达到清热解毒、利湿、凉血之功效,西药达到抑制念珠菌生长,既有口服,又有外洗、阴道上药,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中西医结合,采用中药方剂外阴洗浴、坐浴,西药克霉唑栓、达克宁栓阴道上药,外阴涂抹皮康王,口服制霉菌素片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大众医学》2012,(10):66-67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