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目的 了解颈交感干及颈神经后支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与颈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为临床诊治椎间孔外颈神经压迫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28具(56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颈交感干及颈神经后支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测量前斜角肌腱性交叉起点和颈长肌、头长肌腱性束带外缘与颈交感神经千的距离.结果 C1颈神经后支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C2颈神经后支内侧支(枕大神经)穿上项线处骨纤维孔分布于颅项,C3-8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分出后,分别经骨纤维孔进入骨纤维管,然后穿颈后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分布于颈椎关节突关节、项部肌肉及枕部皮肤.颈下(星状)神经节下端紧贴第一肋椎关节.前斜角肌腱性交叉起点和颈长肌、头长肌腱性束带均为腱性结合.结论 颈神经后支穿行的骨纤维孔、骨纤维管及项部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是造成椎间孔外颈神经后支压迫的解剖学基础;颈上交感神经节周围肿大的淋巴结、颈下(星状)神经节下端增生的第一肋椎关节、前斜角肌腱性交又起点和颈长肌、头长肌腱性束带是造成颈交感干在椎间孔外压迫的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2.
腰椎“爱神弓征”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椎“爱神弓征”的影像解剖学基础和表现,方法:通过对60例椎骨标本外形和X线片的对比观察,探讨“爱神弓征”的成像机理,分析600例腰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爱神弓征”的显示情况,结果:“爱神弓征”的影像一方面是由椎体下面后部正中矢状面两侧对称的凹陷形成,另一方面椎体下面的弓状后缘也是该征像的一个重要成因,600例腰平片中有459例(76.5%),显示腰椎下缘“爱神弓征”,共计838个椎体,结论:“爱神弓征”是常见的正常椎体影像,其形成与椎体下面的对称凹陷,椎体下后的弓形后缘和X线投照角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寻求新的腰椎穿刺入路注药以便更有效地治疗腰腿痛患者。方法由腰椎X线正位片、CT片,测量椎体上缘线与同椎体上关节突外缘线相交点a,与脊突垂线的交点b,脊突下缘为C点。a—b连线的长度经等比例换算后得出旁开脊突的实际距离,同理可算出b—c离开脊突下缘的实际距离。穿刺:在C点用10cm 17号针垂直皮肤进针遇骨质韧带即到a点,穿过此韧带再进针即到腰椎间外孔。120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新入路穿刺,B组行腰硬膜外穿刺,注入相同疼痛复合液。观察穿刺点旁开脊突的距离,皮到腰椎乳突和副突间沟的距离和到腰椎间外孔的距离。并比较A、B两组的治疗效果、副作用。结果穿刺点旁开脊突的距离(cm)男女分别为第3腰椎(L3):2.2±1.2、2.0±1.1,第4腰椎(L4):2.5±1.3、2.4±1.2;皮至4间沟的显巨离(cm)为L3:3.5±1.1、3.2±1.2,L4:3.5±2.3、3.2±2.1;皮到腰椎间外孔的距离(cm)为L3:4.5±2.3、4.2±1.2,L4:5.5±2、2、5.2±2.5。A、B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乳突和副突间沟穿刺准确、设计合理、可到达腰椎间外孔和腰神经后支经过的部位,使药物有效地集中在受损神经部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们对腰腿痛发病机理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通过了解窦椎神经及脊神经后支的解剖及其相关性,探讨二者在退变性腰腿痛病例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在大多数不伴有根性症状的腰腿痛病例中,通过机械性、化学性刺激,经窦椎神经、脊神经后支的传导引起疼痛,基于上述理论,指导腰腿痛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正中-尺神经间变异交通支(Martin-Gruber交通支)的发生率及分型。方法:对新鲜上肢72侧(男30,女42;左35,右37)进行解剖观察。结果:17侧存在正中-尺神经间变异交通支,发生率23.6%。依解剖形态可分为5型:(1)交通支在骨间掌侧神经与尺神经之间。(2)交通支在正中神经与尺神经之间。(3)效能支在支配指深屈肌的肌支之间。(4)交通支在骨间掌侧神经与尺神经之间,支配指深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查了21具成尸105块腰椎骨,观测椎板和椎板内面黄韧带附着部的关系,并计算两者的比值,其均值为1:0.52。根据这一结果,我们设计出:①经黄韧带上缘开窗作为腰椎间盘手术的入路;②切除椎板下1/2和相邻下位椎板上1/4及其间的黄韧带,作为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方法。这两种手术方式均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正常成人腰椎椎孔随年龄增长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对200例受检者进行螺旋CT扫描,测量腰椎椎孔横径和矢径、关节突关节间距、侧隐窝矢径及夹角等参数。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女性40岁~49岁组b、L4、L;侧隐窝矢径,较其余各组减小(P〈0.05);男性L;侧隐窝夹角在50岁~59岁、60岁一组明显减小(P〈0.05),女性则主要表现在30岁~39岁组较大(P〈0.05)。②椎孔矢径与侧隐窝前后径及关节突关节间距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①腰椎椎孔的形态学变化受年龄因素影响;②椎孔径线与侧隐窝前后径及关节突关节间距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成人腰椎滑脱中的骨融合率和临床疗效.方珐:对100例腰椎滑脱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取后路腰椎椎间植骨内固定(56例)和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44例)两种植骨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的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后路椎间植骨的手术时...  相似文献   

9.
侯伟  万趸  邓轩赓  石华刚  赵龙   《四川医学》2023,44(8):830-834
目的 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后交感神经链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11月于我院行L4/5 OLIF手术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有无交感神经链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将纳入病例分为术后交感神经链功能障碍组和无术后交感神经链功能障碍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术后交感神经链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18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0例患者出现术后交感神经链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6%。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既往史(既往腰椎手术、腹部手术和糖尿病)及腰椎前凸角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BMI、手术时间、Cage放置位置及腰椎右侧弯占比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腰椎右侧弯(OR=7.612,P=0.015)是OLIF术后交感神经链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 腰椎右侧弯畸形是OLIF术后发生交感神经链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术前腰椎排列检查对于预防OLIF术后交感神经链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210例成人腰椎X线片上观察了腰椎穿刺点和髂嵴峰(连线)的相互关系。70%的成人髂嵴峰连线通过4~5腰椎间隙,而这是最常用的腰椎穿刺点,这个提法纠正了髂嵴峰连线经过3~4腰椎间隙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12例腰椎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20~46岁,平均28.5岁。涉及后段结构3例,经后路行后段结构切除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仅涉及前段结构4例,经前路行前段结构切除 钛网及侧方钛板内固定;5例同时涉及前后段患者则行一期联合前后路手术。术前常规辅以选择性动脉栓塞。结果:随访时间2~4年,平均3.1年。临床和影像学显示,患者无复发或任何不适。12例病例中优7例,良5例。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灶可以通过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经前路彻底切除以及随后经后路行腰椎固定融合术联合治疗。对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应首选手术治疗,并争取对原发灶彻底切除,以防止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12.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瑞嘉 《广西医学》2004,26(3):331-333
目的 探讨CT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2 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CT所见。结果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小关节异常主要表现为 :(1 )小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赘形成 1 0 3例 (85 83% ) ;(2 )关节间隙变窄86例 (71 6 0 % ) ;(3)关节面改变 35例 (2 9 1 7% ) ;(4 )小关节真空现象 2 1例 (1 7 5 0 % ) ;(5 )侧隐窝或 /和椎间孔狭窄 1 9例(1 5 83% ) ;(6 )关节囊钙化 9例 (7 5 % ) ;(7)椎小关节半脱位 6例 (5 % )。结论 CT扫描可清楚显示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 ,为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对改进临床诊断和治疗腰腿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丹杰  邹成  杨迪  冯法博  李晓林 《浙江医学》2016,38(23):1882-1886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治疗伴邻近节段退变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并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PLIF)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5年2月伴邻近节段退变的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5例,其中采用Dynesys结合后路椎板减压治疗39例(Dynesys组),采用PLIF治疗36例(PLIF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拍摄腰椎正侧位及前屈后伸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末次随访时进行椎间盘退变UCLA分级评价,并与术前分级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升高,且末次随访时PLIF组均大于Dynesy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UCLA分级,Dynesys组39个节段中有4个节段较术前退变加重,PLIF组36个节段中有13个节段较术前退变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出现症状性退变。结论Dynesys是目前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选择的一种有效的非融合性内固定技术,虽然对于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远期仍有出现症状性邻椎病的可能性,但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Dynesys仍然是临床疗效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腰椎三维几何和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在主要目的是制作一个精密的腰椎运动节段三维几何和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的建立是把CT图像矢量化、数字化形成三维几何模型。划分单元后输入各结构的力学特征,形成有限元模型。通过有效性检验,说明它是一个有价值的模拟工具,能够在不同状态下模拟脊柱  相似文献   

15.
董吴平  程旋  曾献波 《安徽医学》2015,36(2):200-203
目的:探讨3种手术方式在腰椎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82例腰椎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案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采用后路术式治疗,B组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术式治疗, C组患者采用前路术式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Cobb角、血沉(ESR)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Cobb角和ESR较术前均有较大程度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Cobb角和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obb角变化量和ESR变化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2,P>0.05)。结论3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结核均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但后路术式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可作为腰椎结核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将脊柱微创手术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8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方案,而实验组患者则应用椎间盘镜下切除术,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均得到完全治愈;而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优,各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更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脊柱微创手术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患者的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腰椎围手术期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 TEG)的特点,为老年腰椎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30例纳入本研究的老年腰椎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手术当天麻醉前T0d)、术后第1天(T1d)、术后第3天(T3d)、术后1周(T1w)、术后2周(T2w)清晨空腹静脉采血行TEG普通检测。结果 T0d组血栓弹力图正常,T1d、T3d、T1w和T2w分别与T0d比较:反应时间(R)和凝固时间(K)缩短,凝固角(Angle)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最大血块强度(MA)及凝血块强度(G)变化不明显。T1d、T3d、T1w和T2w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的血栓弹力图在术前未见异常,术后均呈现高凝状态,凝血因子活性及纤维蛋白原功能均增强,且术后1周左右高凝状态达到峰值,所以,要积极预防在此期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腰椎后路减压术后功能恢复及脊柱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腰椎后路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功能恢复和脊柱稳定性相关因素。结果功能改善优良率为86.61%。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位移和成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长度、术前JOA评分、手术椎板数的功能恢复欠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病程长度、手术椎板数、手术小关节数△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长度、手术椎板数、手术小关节数△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术前JOA评分是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病程、手术椎板、手术小关节是脊柱稳定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术前无失稳存在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内效果均较满意,病程、术前JOA评分、手术椎板数、手术小关节数与术后功能恢复和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镍钛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即时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测试后路植入镍钛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 (shapememoryalloycage ,SMAcage)后的腰椎节段刚度 ,并与螺纹状和方形椎间融合器比较 ,评价其即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在 8例新鲜腰椎 (L3 -4)标本上 ,分别从后路双侧植入SMAcage和螺纹状、方形椎间融合器 ,然后在MTS85 8MiniBionix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测试正常状态和 3种融合器固定状态的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刚度。结果  3种融合器在前屈方向的刚度分别为完整节段的 119% ,12 6% ,12 2 % (按SMAcage、螺纹状融合器、方形融合器的顺序 ,下同 ) ,均明显提高了融合节段的稳定性 (P <0 0 5 ) ;SMAcage与螺纹状融合器 (P =0 0 94)和方形融合器 (P =0 5 3 7)之间无明显差别 ;后伸方向刚度为完整节段的 94% ,96% ,93 % ,各融合器与完整状态及SMAcage与其他融合器之间的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93 ) ;侧屈方向刚度为完整节段的15 2 % ,12 8% ,14 4% ,各融合器均明显提高了节段稳定性 (P <0 0 5 ) ,SMAcage较螺纹状融合器明显提高了该方向的稳定性 (P =0 0 0 1) ,与方形融合器的稳定性一致 (P =0 2 46) ;旋转方向刚度为完整节段的 84% ,82 % ,70 % ,各融合器的植入均显著降低了该节段的稳定性 (P <0 0 5 ) ;与其他两种融合器相比 ,SMAcage的旋转  相似文献   

20.
ZPLATE前路钢板系统在胸腰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铁胜  赵杰  李明  傅强  石志才  粟景峰 《上海医学》2001,24(9):538-540,T003
目的 探讨ZPLATE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胸腰椎肿瘤行前路切除肿瘤、植骨、ZPLATE钢板内固定。术后进行6-2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结果 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者占87%(13/15)。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未见钢板、螺栓和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 经前路切除胸腰椎肿瘤、植骨、ZPLATE钢板系统内固定术具有肿瘤切除彻底,脊髓减压充分,术后脊柱稳定性好,无需石膏固定和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