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评价新生儿及小婴儿主动脉手术中使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与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ACP)时脑氧饱和度变化和脑保护效果。方法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心内畸形患儿24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6—197(78±58)d,体重2.3—5.6(4.0±0.8)kg,随机分为DHCA组(15例)和SACP组(9例),后者在降至目标温度后经无名动脉顺行插管行持续性SACP,灌注流量15~30ml/(kg·min)。术中应用近红外分光光谱仪(NIRS)经皮连续监测脑组织氧合指数(TOI)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均于术后24h内清醒,未出现近期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患儿院内死亡。DHCA组和SACP组TOI基线值分别为(62±6)%和(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CA开始后TOI值持续下降,至结束时达最低点,为29%-55%(42±8)%,较基线值降低最大百分比为16.8%~48.2%(32.5±9.8)%;SACP组在脑灌注后5min、10min、结束时TOI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HCA组比较,此三个时间点TOI较基线值下降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CA可明显降低脑组织氧合,但在一定时限内,DHCA与SACP两种方式对新生儿及小婴儿术后神经系统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76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及胸部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其中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41例,行Bentall手术29例,Wheat手术2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1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替换(包括同期象鼻手术)9例。B型胸主动脉夹层35例均行腔内隔绝手术。结果 41例StandfordA型患者手术死亡3例(7.3%)1,例术后2个月死于抗凝过量致颅内出血,3例远端夹层复发。35例B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例术后死于消化道出血。结论急性胸主动脉夹层只有及时明确诊断,积极手术治疗,才能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主动脉弓替换时应加强脑保护,DHCA时选择性脑灌注效果好;B型夹层采用腔内隔绝术创伤小,效果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优化选择性动脉灌注策略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31例接受全主动脉弓置换孙氏手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优化选择性动脉灌注策略(O-CPB组),其中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50.87±9.08)岁;以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60例应用传统体外循环灌注方式完成全主动脉弓置换孙氏手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对照组(T-CPB组),其中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48.38±12.46)岁。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血生化指标和临床数据,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30 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T-CPB组比较,O-CPB组患者的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短、停循环时间短、手术耗时少[(206.90±39.92) min vs(276.37±29.92) min、(5.03±1.54) min vs(21.73±6.67) min、(396.68±58.57) min vs(469.28±69.77) min,P均<0.01]。O-CPB组患者血制品消耗量少于T-CPB组、重症监护病房(ICU)滞留时间短于T-CPB组[(1 401±738) mL vs(1 705±580) mL、(5.94±2.45) d vs(7.42±3.53) d,P均<0.05]。O-CPB组患者的术后血乳酸浓度和C-反应蛋白浓度均低于T-CPB组[(6.10±3.80) mmol/L vs(8.11±4.51) mmol/L、(72.13±22.86) mg/L vs(84.78±17.07) mg/L;P<0.05,P<0.01]。O-CPB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早于T-CPB组[(3.32±1.11) h vs(4.14±1.59) h,P<0.05)]。O-CPB组和T-CPB组患者的术后24 h内Richmond镇静程度评分绝对值分别为1.23±1.06和2.15±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CPB组患者的术后氧合指数高于T-CPB组[(234.42±79.51) mmHg vs(183.10±77.26) mmHg,P<0.01;1 mmHg=0.133 kPa],有创通气时间短于T-CPB组[(50.19±37.63) h vs(70.12±40.84) h,P<0.05)。O-CPB组和T-CPB组患者的术后30 d内病死率分别为6.45%(2/31)和11.67%(7/6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停循环时间≥ 31 min和血制品消耗量≥ 1 390 mL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 CI)分别为1.517(1.153~1.995)和1.006(1.002~1.010)。结论 优化选择性动脉灌注策略采用双侧顺行选择性脑灌注和中低温下半身优化灌注方法,与传统体外循环灌注方式相比可缩短停循环时间、减少临床用血,且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置换患者围手术期脑、肺保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我院近三年来外科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的临床体会。方法:全组病例经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MRI)、电予计算机断层扫描(CT)确诊。18例均急诊手术,其中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手术8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加主动脉辩替换(Wheat)手术4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手术4例,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手术2例。体外循环采用低温体循环,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选择性脑低流量灌注(ASCP)的方法。结果:全组手术存活15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16.7%。随访12例,随访时间3~30个月,无死亡,存活良好。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有急诊手术指征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个体化。术中用生物蛋白胶喷涂吻合口,瘤壁组织紧密包裹人造血管,采用DHCA ASCP技术能减少手术并发症,使手术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生儿及小婴儿主动脉手术中深低温停循环(DHCA)与区域性脑灌注(RBP)对血清S100B蛋白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评价两种方式的脑保护效果。方法主动脉缩窄(CoA)或主动脉弓离断(IAA)合并心内畸形患儿24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6~197d,平均(78&#177;58)d,体重2.3—5.6kg,平均(4.0&#177;0.8)k,随机分为DHCA组(15例)和RBP组(9例)。麻醉后经颈内静脉逆行穿刺保留置管,分别于麻醉诱导后、DHCA/RBP前、DHCA/RBP结束时、体外循环(CPB)结束时、术后3h、术后12h、术后24h由颈内静脉插管留取血标本测定血清S100B蛋白与NSE含量。结果所有患儿均于术后24h内清醒,未出现近期神经系统并发症。两组患儿S100B蛋白与NSE均在CPB开始后持续升高,CPB结束时达峰,随后迅速下降,各时间点两组患儿S100B蛋白与NSE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一定时限内,DHCA不会引起新生儿及小婴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与RBP具有相似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结合选择性脑灌注(ASCP)在婴幼儿主动脉弓合并心内畸形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牡丹江心血管医院2011-01~2014-03间对收治的14例主动脉弓合并心内畸形手术中应用DHCA结合ASCP技术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7个月平均(4.64±1.78),体重2.7kg~7.5 kg平均(6.050±1.2458)kg,其中12例为主动脉弓缩窄,2例为主动脉弓离断,均合并室间隔缺损,其中1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合并卵圆孔未闭。所有患儿手术中均采用DHCA,应用整体动脉插管,通过无名动脉进行ASCP(30-50mL/kg/min),维持右侧挠动脉压力在25~40mmHg。心肌保护液应用一次性HTK液。所有患儿术中常规超滤(CUF)及术后改良超滤(MUF)。结果:1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一期主动脉弓重建及心内畸形矫正,无手术死亡,术中心脏均自动复跳,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二次开胸止血,所有患儿恢复良好,治愈出院。中期随访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再缩窄。结论:DHCA结合ASCP在婴幼儿主动脉弓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手术中应用安全有效,手术操作更加准确,近中期无脑部并发症及再缩窄的发生,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替换加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对1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替换加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进行。单纯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替换加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12例,同期行带瓣管道主动脉根部替换术(Bentall术)2例,行Bentall术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住院期间死亡1例,原因为术后第4天脑出血。全组无术后再次开胸止血和截瘫病例。目前14例患者定期门诊随访,无死亡和需要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替换加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血管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方法,深低温停循环加腋动脉插管选择性脑灌注能有效地预防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弓部手术中脑保护技术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涉及主动脉弓部的胸主动脉瘤手术复杂,易发生脑部并发症。文中旨在总结主动脉弓部手术脑保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至2010年1月共完成的123例主动脉弓部手术资料。其中12例在单纯深低温停循环(hypothemic circulatory arrest,HCA)下行弓部手术,18例采用HCA逆行脑灌注(retrograde cerebral pevfusion,RCP)行脑保护,72例采用HCA+顺行脑灌注(antigrade cerebral performed,ACP)行脑保护,无HCA升主动脉置换及介入下腔内隔绝杂交手术21例。结果全组病例术后早期死亡12例(9.8%)。病死率由1998年的25.0%降至2009年的4.7%。术后暂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transient neurologic deficit,TND)发生率由1998年的41.7%降至2009年的4.7%,平均14.6%。结论无HCA升主动脉置换及介入下腔内隔绝杂交手术能有效地减少主动脉弓部手术后的病死率及TND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联合应用脑血流多普勒(TCD)和近红外光谱(NIRS)测定技术监测全主动脉弓置换术中的大脑中动脉(MCA)血流流速和脑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为采取最佳的神经系统保护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12例拟应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选择性脑灌注行全弓置换术的患者。于麻醉诱导后将TCD探头置于颞窗,将NIRS的探头置于患者的额头,并分别采集围术期、术中以及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流速和脑血氧饱和度的指标。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和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术中平均动脉压与脑血氧饱和度(rO2)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MCA的平均血流速(mVmca)与rO2明显相关;主泵流量与rO2明显相关。开始顺行性脑灌注(ASCP)后,mVmca、rO2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都明显低于ASCP开始前和恢复流量后,且ASCP的流量和mVmca和rO2明显正相关。当DHCA过程中ASCP的流量低于10 ml/kg体重时,TCD则探测不到MCA的血流信号,维持ASCP流量大于10 ml/kg体重可以维持一定的MCA脑血流流速和维持rO2〉45%。在体外循环结束后,mVmca和rO2则恢复到体外循环前水平。结论联合应用TCD和NIRS能有效的反应大脑在DHCA选择性脑灌注期间的血流和氧代谢的状态,对于DHCA选择性脑灌注过程中的大脑灌注流量的调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Gan HL  Zhang JQ  Chen H  Mu JS  Zhou QW  Wang SX  Zheng SH  Zhang XF  Liu 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1482-1485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在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深低温停循环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至2006年10月应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40例的诊治资料,其中中心型肺动脉栓塞25例,外周型肺动脉栓塞15例。深低温停循环组17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不停循环组23例在不停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结果围术期深低温停循环组无死亡,不停循环组6例死亡。术后9例出现残余肺动脉高压,18例出现重度肺组织再灌注损伤。手术前后肺动脉压分别为(91±38)mmHg(1mmHg=0.133kPa)和(58±31)mmHg、肺循环阻力分别为(978±676)dynes·sec^-1·cm^-3和(357±279)dynes·see^-1·cm^-5、血氧分压分别为(54±8)咖Hg升到(90±7)m/nHg、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0.0%±4.3%和96.5%±1.8%,P均〈0.05。34例平均随访(42±36)个月(2~109个月),晚期死亡2例,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2例、Ⅱ级9例、Ⅲ级1例。结论深低温停循环有利于进行彻底的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而防治残余肺动脉高压、肺组织再灌注损伤是提高围术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3-01/2008-10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7(男14,女3)例.年龄21~62(平均41.8)岁.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右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ASCP)10例(59%),体外循环+DHCA3例(18%),中低温体外循环4例(23%).手术方式:升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7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2例,升主动脉+右半弓置换3例,升主动脉置换5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12%).生存的15例中,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24%),心包积液2例(12%),胸腔积液4例(24%);肺部感染1例(6%),均治愈出院.随诊1mo~4a,无随诊期死亡.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夹层的患者应争取尽早采取手术,根据内膜破口位置、夹层的范围决定手术的范围和方式,熟练的手术操作、合适的体外循环和脑保护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四分支血管分段停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u CT  Sun LZ  Chang Q  Zhu JM  Liu Y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167-169
目的总结应用四分支血管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经验。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5年5月,连续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2~58(40±9)岁,体重49~105(67±19)kg。其中胸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4例(CrawfordⅡ型),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瘤24例,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5例(均为二次手术),马方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瘤5例(2例为二次手术)。采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经左后外侧沿腹直肌旁至耻骨联合胸腹联合切口、第五肋间进胸、断肋弓、腹膜外入路,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5·26%)。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昏迷超过3d),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治疗后痊愈。急性肾衰2例,经血滤治疗痊愈。结论选用四分支人造血管,采用分段停循环技术行全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替换术,能简化手术方式,明显缩短脑、脊髓和重要脏器的缺血时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近红外光谱(NIRS)联合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深低温停循环(DHCA)手术中脑氧平衡状况,分析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例接受DHCA主动脉弓手术的患者,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30 min(T1)、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后(T2)、停循环5 min(T3)、停循环30 min(T4)、循环恢复后10 min(T5)、心脏复跳(T6)、脱离体外循环后10 min(T7)、脱离体外循环后30 min(T8)和术毕(T9)时的BIS、NIRS监测指标脑组织氧合指数(TOI)、平均动脉压(MAP)以及T1~T9时点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指标,观察术后患者意识恢复状况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TOI与MAP、BIS、SvO2的相关性。结果 12例患者中,8例患者麻醉期间BIS为20~50,TOI为55%~75%,停循环期间BIS为0,TOI>58%,术后次日清醒;2例术中出血较多患者TOI<55%的时间>30 min,术后5 d未醒;1例TOI<55%但时间<10 min的患者术后次日清醒时有明显躁动,镇静治疗后延迟1 d清醒;另1例患者疑为外科因素于术后4 h死亡。相关性分析显示,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脑保护在DeBakeyⅠ型夹层主动脉瘤手术中的效果。方法46例DeBakeyⅠ型夹层主动脉瘤应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脑保护技术,施行BemalⅠ加升主动脉远端置换29例(其中加半弓置换4例,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植入4例,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植入加升主动脉无名动脉旁路移植1例),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植入3例,Cabml加升主动脉远端置换6例(其中2例加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植入),Wheat手术3例,升主动脉置换5例。结果44例RCP时间21-112min,术后清醒时间为1.5-114h,无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不能脱离体外循环。结论在主动脉瘤手术中采用RCP脑保护,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相对延长DHCA的安全时限,是行之有效的脑保护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喆妍  骆璇  马正良 《现代医学》2013,(10):735-738
目的:总结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动脉瘤手术的麻醉经验,探讨该类手术的麻醉策略。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对55例StanfordA型AD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加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置换加降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全部病例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中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指标、脉氧,维持呼吸、循环功能以及内环境稳定。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62~493(255.3l±42.3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6~282(170.61±43.58)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13~55(36.23±18.14)min。55例患者术后均返回监护室,住院死亡8例,其中1例于次日因出血过多及心功能衰竭死亡,2例于术后8~10d死于低心排,4例术后死于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l例术后64d死于脑梗、肝肾功能衰竭。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加强术中重要脏器及血液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右侧腋动脉插管选择性脑灌注(SCP)在主动脉瘤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SCP的手术方式治疗的105例主动脉瘤患者。男78例,女27例。行Bentall+次全弓置换6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次全弓置换5例,行Bentall+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手术61例,行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手术3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10例,行二尖瓣成形(MVP)或二尖瓣置换(MVR)24例,三尖瓣成形(TVP)11例。结果体外循环(CPB)时间81~374(178.6±41.5)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为79~235(132.6±33.5)min;DHCA时间8~36(23.2±10.1)min,经右腋动脉SCP时间为8~46(30.4±12.4)min,流量8~10 ml/(kg.min);停循环时最低鼻咽温度15.5~23.5(19.5±1.7)℃;最低肛温18.0~25.6(20.6±1.6)℃。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89例,16例电击除颤复跳;术后2~72 h内神志清醒。术后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于多脏器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1例死于吻合口破裂,死亡原因与腋动脉插管无关。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出血再次开胸止血4例,脑梗塞1例,截瘫1例,肾脏衰竭1例,一过性意识障碍6例;余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痊愈出院。结论在主动脉瘤手术中采用右侧腋动脉插管行SCP,可以提供有效的脑保护,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小结应用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连续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5~53(46±11)岁,其中马凡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4例(均为支架术后),马凡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A型夹层3例(其中1例Bentall术后),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3例(支架术后),慢性Stanford A型夹层1例。其中仅3例上半身停循环,降温至膀胱温25℃左右,余采用浅低温(鼻咽温33℃左右)节段性阻断,停循环期间行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双泵双管),四分支人工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结果全组CPB时间145~201(167±51)min,住院时间20~35(27±7)d。3例采用了上半身停循环,停循环时间分别为16 min、19min、21 min;余8例上半身未停循环,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时间为26~37(平均32±4)min。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肾功能衰竭1例,透析后痊愈;出现液气胸1例,治疗后痊愈;术后1年出现巨大腹壁切口疝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无下肢截瘫及腹腔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病例。结论应用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CPB是要特别注意上、下肢不同血压的维持、引流差与容量不足的判断、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中流量与压力维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开辟绿色通道救治动脉瘤患者的体外循环(CPB)应对策略,以及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开辟绿色通道救治的37例动脉瘤患者;其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9例,升主动脉瘤3例,马凡综合征5例;行升主动脉替换9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半弓替换3例,升主动脉替换+术中支架植入11例,Bentall术10例,Bentall术+术中支架植入术4例。CPB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6例,右侧腋动脉插管22例,右侧股动脉及右侧腋动脉插管的单泵双管灌注9例;采用中度低温19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及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4例,DHCA及选择性脑顺行灌注(SACP)14例;常规使用自体血液回收系统(ICS)。结果本组病例CPB时间164~343(222.1±30.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215(119.7±29.1)min;DHCA时间3~49(24.5±11.3)min;术中或术毕进行超滤31例,滤出液体250~4 300(2396.3±829.1)ml;ICS洗涤红细胞176~1 645(647.4±209.1)ml。术后清醒时间8~76(32.7±14.3)h,术后死亡4例,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心跳骤停1例;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与CPB相关并发症。结论根据手术部位和方法,选择相应的插管位置及CPB方法是绿色通道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的基础,加强术中CPB管理及重要脏器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累及主动脉弓动脉瘤手术中脑保护的方法。方法 105例累及弓部动脉瘤体外循环中,99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2例深低温停循环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4例单纯深低温停循环。结果 105例深低温停循环病例中,短暂性脑损伤11例,永久性脑损伤3例,吻合口岀血6例,肺部渗漏1例,肾功能不全1例,低心排2例,感染3例,死亡11例。结论累及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手术脑保护时,选择适当的脑保护方法,减少因缺血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