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Journal Nature于2006年11月8日报导Robert Maclaren与他的研究员通过植入即将成为光感细胞的干细胞在老鼠的视网膜替代己受损伤的光感受器细胞,结果发现它们的眼睛恢复视觉。这是第一次成功的的通过移植手术使老鼠眼睛恢复视觉。这也是给视网膜色素变性与老年黄斑变性的患者带来一线希望。Robert Maclaren是一位临床科学家,现任职于Institure of Ophthalmology,London,England,同时也是Moorfields Eye Hopital,London,England的眼科外科医生。他描述这是眼科领域里一项重大的里程碑,就象第一次成功的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一样。此项研究是由英国的医学研究学会(UK’S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赞助。在这次的研究,他们把即将成为光感细胞的干细胞植入病变的老鼠眼睛,在宿主视网膜成功的建立有效的,足够的联系而产生光感。以前也有科学家尝试把光感受器细胞从健康的眼睛植入病变的眼睛,但未能成功。Maclaren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移植手术时植入的干细胞已停止分化以及在干细胞开始变成光感细胞前进行植入。Robert Lanza(Advanced Cell technology的研究与科学发展副总理)认为在实验室制造移植细胞已不成问题,已经能成功的把人的胚胎干细胞分化成光感细胞。Advanced Cell Techology的研究也提示人的上皮细胞,能濡养视网膜里的光感细胞,亦能防止他们继续退化。Maclaren说有实验研究证明干细胞(stemcell-1ikecellS)存在于成人的眼里,可以从患者身上获取,然后在他们分化成光感细胞后重植于视网膜。他说视网膜下腔足免疫赦免区域,排斥的机率减小,患者也不需要服抑制免疫力的药,使得人类的视网膜移植的成功有望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彭清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72-1872
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是一种视力渐进性减退最终丧失而致盲的眼底疾病。当今世界上治疗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的方法主要有:视网膜移植(包括视网膜细胞移植、片层移植、全层移植等),人工视网膜植入,基因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其中用视网膜移植的方法来治疗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在近10余年中开展的最普及和深入,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光感受器的丢失导致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老年性黄斑病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锥体杆体营养不良等。针对传统治疗方法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近年尝试通过药物治疗营养神经,手术治疗譬如视网膜移植、人工视网膜置换,以及基因治疗等手段来阻止、修复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但均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兴起与深入,为治疗这类眼病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慢性进行性视网膜病变,临床以夜盲,视野进行性缩窄,眼底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和光感受器功能不良(视网膜电图熄灭)为特征,多累及双眼,一般于幼年或青春期发病,是眼科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病之一,调查发现,世界发病率为1/3000~1/5000,我国发病率为1/4016。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进步 ,视网膜变性疾病将逐渐增加并成为世界范围内致盲的主要原因。已有许多实验表明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移植可拯救变性的感光细胞 ,为视网膜变性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Usher综合征、Stargardt's病、Sorsby黄斑营养不良等的治疗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现就 RPE移植治疗变性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RPE细胞移植概况1 983年 ,Gouras等首次将体外培养的人 RPE细胞移植于猴眼的 Bruch's膜上 ,移植后 1~ 2 h细胞即贴附于 Bruch's膜上 ,呈单层排列 ,具正常极性…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黄斑局部视网膜电图频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黄斑局部视网膜电图(LERG)的Fourier分析,进一步了解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黄斑部光感受器细胞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细胞功能异常的情况。方法 49例RP患者的IERG被记录研究。应用手提眼底镜式局部刺激器通过放大的瞳孔直视眼底监控固视状况,闪烁光频率31Hz。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ER的基波(fundamental harmonic,if)与二次谐波(second hamoni  相似文献   

7.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6):802-802
据2006年11月9日出版的第7116期(Nature)报道,光受体损失会在很多视网膜疾病中导致不可逆转的失明。曾有研究试图通过向成年视网膜中移植大脑或视网膜干细胞,但均未生成新的光受体,也几乎没有迹象表明移植的细胞能与视网膜神经元连接或恢复视力。新近用小鼠做的实验表明,成年视网膜能够结合新的光受体细胞,前提是移植的细胞是处于某个特定发育阶段的视杆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青光眼7例李素芬,吴秀昌,刘丹岩,郭秀瑾附属二院眼科(050000)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夜盲,视野缩小,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以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色素上皮功能进行性受损为主要特征,并导...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移植是指将同种异体的感光细胞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于受体视网膜下腔 ;大量研究证明移植物可对受体视网膜细胞起到营养作用并增加其数量 ,同时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认识逐渐清楚明确 ,可通过补充外源性基因或清除异常基因等方法 ,在基因水平上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视功能的眼病,常常引起进行性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丧失,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视网膜干细胞移植研究取得诸多进展,已有干细胞移植临床实验获得正式批准,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本文对干细胞移植可能替代的视网膜细胞类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高翔 《华夏医学》2003,16(6):917-920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遗传性眼病,至今尚无理想而有效的治疗方法,视网膜移植技术的广泛开展和完善,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措施,给RP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就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庞宝华  唐晨 《医学综述》2006,12(17):1055-1058
人视网膜移植是变性的视网膜视功能恢复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视网膜移植研究,并且已逐步应用于人体。现就目前人的视网膜移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移植是指将同种异体的感光细胞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于受体视网膜下腔;大量研究证明移植物可对受体视网膜细胞起到营养作用并增加其数量,同时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认识逐渐清楚明确,可通过补充外源性基因或清除异常基因等方法,在基因水平上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以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色素上皮功能进行性受损为主要特征的致盲性眼病。临床上以夜盲、进行性视野损害、眼底视乳头呈蜡黄色、视网膜血管变细、网膜散在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流图异常甚至熄灭为主要特征。RP是较为常见的眼科遗传病,发病率为1/4000,目前己分离出的致病基因达数十种,通过对RP患者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遗传性退行性视网膜疾病,主要影响视杆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早期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夜盲和周边视野的丧失,最终导致中心视力的丧失,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就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以进行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与光感受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属眼科疑难病之一。多累及双眼,国内患者约30万,全世界约300万,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发病率为1/3000-1/5000[1]。视网膜色素变性(RP)属于遗传性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性疾病。以夜盲、视野缩小、眼底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图显著异常或无波形等为特征[2]。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进行性损害的难治性眼病,预后多不良。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维生素、血管扩张剂及神经营养剂,但疗效不肯定。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尤其对早中期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移植分化完成而发育不完全的新生猪全层视网膜组织,探讨此种供体改善光变性猪视功能的可能性.方法 选1~6 d新生小猪为供体,用准分子激光微切削脉络膜制备神经上皮-RPE联合移植片,并通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将联合移植片移植进光变性猪视网膜下腔.在视网膜移植术后1周、1~5个月,通过检眼镜、眼底彩照、荧光造影,观察移植物的存活状况及宿主视网膜有无排斥反应迹象;用mfERG检测并比较不同时相间N1、P1波振幅和潜伏期,综合评价移植术后视网膜功能的变化.结果 对8只光变性猪15眼实施视网膜移植手术,移植物植入视网膜下腔11眼,手术成功率为84.6%.移植术后1~2个月可见与宿主视网膜有清楚界限的移植床及其内灰黑色移植物, FFA检查可见移植物有荧光渗漏.光变性猪视网膜移植术后1~5个月, mfERG检测N1波、P1波幅值和潜伏期并在不同时相点间比较,发现N1波、P1波幅值随存活时间延长而增高,反应活跃区在第2、3环;而各环N1波、P1波潜伏期较手术前均明显缩短,存活后期更显著.结论 功能检测结合活体形态的同步观察,综合评价视网膜移植术后光变性猪视网膜功能改善的效果,从而证实了分化成熟的新生猪视网膜移植确实改善了光变性猪的视网膜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全视网膜镜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6眼进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患者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术后随访1年,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532nm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其特征是视杆细胞变性,进而视锥细胞受累,所有感光细胞变性,致严重的视觉功能障碍,最终双眼失明.本文在简述RP概况的基础上,重点评述RP的基因检测及相关新型治疗策略,包括基因治疗、细胞移植和视网膜假体,为后续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小胶质细胞的迁移、活化及其与光感受器凋亡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光照组(n=78)和正常对照组(n=15),光照组大鼠在自制的光损伤箱中接受强度为2500 lux的宽谱蓝光照射24 h,建立光损伤模型。在光照结束后2 h、6 h、1天、3天、7天和14天时(每一时间点,n=13),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两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OX42(+)小胶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迁移活动,并对视网膜外层的TUNEL(+)细胞和OX42(+)细胞分别计数并绘制时间-数量曲线;用透射电镜观察进入光感受器层的小胶质细胞的吞噬行为;用real-time PCR法定量分析光照后视网膜胶质源性神经毒性物质IL-1β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光照结束后2 h视网膜外核层(out nuclear layer,ONL)即可见TUNEL(+)细胞,1天后达高峰,3天后逐渐减少;光照结束后6 h视网膜ONL开始出现少量OX42(+)细胞,逐渐增多并于3天后达高峰,7天后渐消失,其形态转变为肥大细胞体的激活型。从时间-数量曲线可见OX42(+)细胞的迁移高峰落后并紧随凋亡高峰;强光照射上调了视网膜IL-1β mRNA的表达,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迁移趋势基本一致;透射电镜显示进入ONL的小胶质细胞吞噬了光感受器的外节膜盘。结论 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光感受器的凋亡诱导小胶质细胞向ONL的迁移、活化及吞噬行为,并伴有视网膜IL-1β表达水平的升高,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在加速光感受器变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