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程中手法旋转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后枕后位或枕横位134例,经加强产力、改变体位、封闭水肿宫颈等处理,胎方位仍不能自然转为枕前位,产程延长或阻滞,施行经阴道徒手旋转儿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儿背为脊前方位联合手法。结果本法可矫正枕后位或枕横位为枕前位,改善胎头俯屈降低难产发生,成功率达82.1%。提示胎儿体质量、胎头位置与手法旋转成功有相关性。结论经阴道纠正胎头异常位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安全,是降低头位难产率的可行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 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是指胎头枕骨不能转向前方直至分娩后期仍位于母体骨盆的侧方或后方,它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适时徒手旋转胎头使之转为枕前位,可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对母婴的损伤,笔者对20例持续性枕横位的孕妇施行徒手旋转胎头复前位,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适时采用手法旋转,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降低剖宫产率。本文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在不同时期施行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使难产转为顺产,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2月就诊的枕后位难产产妇36例,均经B超检查或于产程中腹部和阴道检查发现枕后位,待宫口扩张至4 cm以上、胎先露接近或达到坐骨棘下、宫缩良好时行胎头旋转法。如宫缩欠佳,则给予催产素以增强宫缩,然后再进行该法。结果旋转至枕前位顺利分娩29例,成功率81%,成功转位的新生儿情况良好。结论旋转胎头方位纠正枕后位,可使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胎儿顺利娩出,较钳产或胎头吸引器旋转方法更为安全、有效、方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妇发生持续性枕横位时,让其向胎腹方向侧卧,有利于胎头自然转成枕前位的临床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第一产程末及第二产程时,因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明确诊断为持续性枕横位产妇63例,让其向胎腹方向侧卧后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转成枕前位,胎头下降明显,顺利分娩;2例因胎头下降停滞,产瘤较大改行剖宫术。结论:产妇确诊为持续性枕横位,让其向胎腹方向侧卧,有利于胎头枕部转向前方,缩短第二产程,是一种产妇容易接受而且简单、可靠的头位难产变成头位顺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120例的产程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的产程特点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对临床过程中发生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引起的难产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产后才会表现出来。结论对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合理的人为干预,可降低难产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减少母婴并发症,有助于提高阴道分娩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手法旋转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999年 1月开始采用手法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 ,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月间 ,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孕妇 10 2例 ,均为 38~ 4 2周妊娠 ,头位、初产 ,年龄 2 0~ 2 8岁 ,骨盆测量无异常 ,依据腹部测量及 B超测量胎儿双顶径估计胎儿大小 ,判定可经阴道分娩 ,无胎儿宫内窘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 1例。1.2 方法1.2 .1 观察组 :采用手法旋转。当胎头下降至坐骨嵴下 1cm以下 ,宫口扩张至 6 cm以上时可手法旋转。术者在宫缩间歇时 ,将右手拇指、食…  相似文献   

8.
头位难产是产科难产中最常见的原因,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又是造成头位难产的最常见原因。因此,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好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使其向顺产方向发展,可明显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痛苦,减少母婴损伤,提高产科质量。我院自2003年在头位难产中开展了经阴徒手旋转胎头联合腹部旋转胎背的方法处理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并与单纯经阴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进行回顾性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枕后位、枕横位与头盆不称的关系。方法:选择头盆评分7~8分的枕后位200例,枕横位152例,与枕前位20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头盆条件相同,骨盆入口平面产程滞留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枕后位和枕横位有可能形成相对性头盆不称,使难产及剖宫产率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徒手旋转配合同侧侧卧位矫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 999年1月—2 0 0 4年1 1月在我院住院待产的产妇,产程进入活跃期后仍阻滞在骨盆不同平面的持续性枕后位2 86例为研究对象。结果 有2 76例成功转位(其中枕前位2 6 6例、枕横位1 0例) ,有效率96 .5 %;无效1 0例,无效率3.5 %。分娩方式中,自然分娩2 4 9例,占87.1 %;经阴助娩2 3例,占8.0 %;经腹剖宫产结束分娩1 4例,占4 .9%。结论 在产程中应用徒手旋转配合同侧侧卧位矫正胎方位是有效的,可降低难产的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同时也降低了围生儿的病死率,提高分娩质量,减轻产妇的痛苦,节省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1.
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佘瑞平 《中国针灸》2000,20(6):332-334
采用针刺颈枕8位治疗颈源性头痛180例,并与口服镇痛剂治疗的169例对照,结果治疗组在第一疗程末痊愈率达56.7%,总有效率为91.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第二疗程末治疗组痊愈上升了20%,而对照组几乎无变化。治疗组中有骨性病理改变和无骨性改变地病例有效相近(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垫枕背伸疗法治疗单纯性屈曲型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 ,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观察 6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单盲对照 ;治疗组采用垫枕背伸治疗 ,对照组采用卧床休息 ,疗程 7周。分别对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安全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6 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6 .6 7%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远期疗效结果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垫枕背伸疗法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 ,促进日常功能恢复 ,是一种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肩综合征系指由于颈部骨关节、韧带、筋膜、胸廓上口缩窄及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引起的颈肩臂部疼痛综合征.本病多由于颈肩部软组织劳损,颈椎退行性变化及颈胸椎小关节错位所造成.主要临床表现为:颈后、项背、臂部疼痛,甚至颈肩部功能障碍,或有肌肉痿缩、上肢麻木痹痛等.  相似文献   

14.
文献所载的命门位置可以分为藏神之所、藏精之所、藏气之所3种主要观点。藏神之所分为两途:一以心为中心,包括心上-心包-膻中穴,目为其窍;一以脑为中心,包括脑心-脑-睛明穴,鼻为其窍。藏精之所有四说:左肾、右肾、两肾、男在右肾而女在左肾,前阴为其开窍,耳前为其外候。藏气之所有六说:两肾之间、脐、命门穴、子宫、冲脉之根、丹田。主流之命门应为藏气之所与藏精之所结合的整体:前部以子宫为中心,连接脐,包括脐-子宫至腹壁的空间-子宫-子宫连冲脉之处(冲脉之根);后部以肾为中心,包括两肾-两肾之间-命门穴。  相似文献   

15.
李莲香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7):1533-1533,153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手术中侧俯卧体往的安置方法及新设计侧俯卧位支架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2年2月以来,神经外科手术需侧俯卧手术的患者,应用加厚海绵床垫、侧俯卧支架使患者固定于所需的手术卧位。结果:117例侧俯卧手术患者,经过2.5-12h的手术,未出现皮肤郁血、压疮、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加厚海绵床垫和侧俯卧支架的使用,使手术体位安置简便,患者安全舒适牢固,切口暴露良好,利于手术。  相似文献   

16.
仰卧位和坐位动态成角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健 《中医正骨》2009,21(10):9-11
目的:比较仰卧位牵引和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对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216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仰卧位牵引组和坐位动态成角牵引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坐位动态成角牵引的总疗效优于仰卧位牵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3,P=0.039)。其中,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仰卧位牵引(P=0.027),而对其他类型颈椎病而言,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和仰卧位牵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仰卧位牵引比较,坐位动态成角牵引更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卫气营血病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气营血学说乃清代叶天士所创,是温病学派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通过探讨卫气营血之病位,进一步明确温病的发展过程,旨在为临床治疗热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球部位置在胃下垂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下垂的诊断标准。方法 把胃角切迹部低于两髂骨嵴连线的 5 790例患者作为诊断组 ,胃角切迹位于两髂骨嵴连线以上的 10 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然后根据十二指肠球部所在的位置 ,将所有患者分成 4组进行比较。结果 十二指肠球部移位的程度与临床症状、治疗时间成正比。结论 十二指肠球部位置的改变 ,比胃角切迹低于两髂骨嵴连线对胃下垂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9.
唐宋两朝,政府出于医学发展、法制、社会意识、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考虑,通过立法、统一医学教材、官方修校医籍等行为正式确定经典医籍的医学标准地位。宋代官修医籍也多作为标准教材使用。中医的交流因此更加顺畅,发展更为有序。其后的朝代以此为契机,不断强化经典医籍的标准地位与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