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L-1β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试验分4组:A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阴性;B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阳性;C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阴性;D组.萎缩性胃炎半HP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IL-1β水平,采用14C-尿素呼吸实验方法(14C-UBT)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尤其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阳性患者IL-1β水平升高明显,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与无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其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IL-1β水平在浅袁性胃炎患者中有HP感染比无HP感染的患者也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病变进程中IL-1β可能是关键的功能性细胞因子,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低胃泌素血症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着重探讨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HP)和血清胃泌素的相关性,探讨萎缩性胃炎癌变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血清胃泌素水平以及萎缩性胃炎(B型)合并HP阳性感染组和HP阴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比较血清胃泌素在各组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萎缩性胃炎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组,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萎缩性胃炎HP阳性感染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和HP阴性组相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低胃泌素血症,HP感染并不能改变萎缩性胃炎的低胃泌素状态,长时间低胃泌素血症是诱导胃粘膜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海岛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现状,及其与胃部疾病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做好预防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儿科收治的673例胃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60例慢性非活动性胃炎、465例慢性活动性胃炎、36例胃溃疡、112例十二指肠溃疡等不同病种患儿的HP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5例慢性活动性胃炎患儿的HP总感染率为40.4%,并且随着胃炎程度的加重HP阳性率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病种间HP感染分析显示:儿童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与HP感染密切相关,HP阳性率分别为40.4%、88.9%和96.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HP感染与儿童患儿胃炎的炎症程度、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预防并阻断HP感染的传播途径,养好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有利于减少儿童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旋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对电子胃镜检查疑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在胃窦大、小弯距幽门2—3厘米处,各取一块胃黏膜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对快速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银染色检查阳性患者定为HP感染阳性。HP阳性患者进行抗HP治疗两周。停药1个月后胃镜复查,观察胆汁反流情况并行病理切片检查。Warthin银染色及快速尿素酶实验HP检查阴性患者,定为HP根除。结果: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胃术后患者占15.2%,胆囊疾病者占27.2%,不明原因者占57.6%。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中HP阳性28例,占30.4%。HP阳性患者中25例,于停药一个月后行胃镜复查,发现23例HP根除,HP根除后有6例患者仍存在胆汁反流性胃炎(24%),HP根除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治愈率为76%。结论:HP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密切,可能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抗菌疗法加叶酸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状态.其病因与感染幽门螺杆菌(HP)有关,而维生素缺乏也与其发病有密切关系。笔者应用含铋剂的三联根除HP治疗方案和叶酸,对感染HP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理想检测部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Warthin-Starry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HP),HE染色观察胃炎程度,观察了90例HP阳性患者在胃底、胃体、角切迹、幽门前区大弯的分布情况和177例患者的胃糜烂部位与非糜烂部位的HP感染状况,发现:HP感染至全胃分布,各部位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HP数量和胃炎程度有差异且二者有明显相关性(r=0.948),以角切迹HP数量最多、胃炎程度最重、局灶萎缩性胃炎和活动性胃炎的发生率亦最高;胃窦、胃体、胃底的HP数量、胃炎程度则依次降低。非糜烂部位的HP检出率为62.7%,糜烂部位的HP检出率为58.8%,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四型糜烂间HP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胃角切迹是检测HP感染、观察胃炎程度的理想部位,从糜烂部位取活检不一定能提高HP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32例临床疑似小儿胃炎的胃镜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炎的痛因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e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不同病程的胃镜下黏膜形态改变,胆汁返流性胃炎(Bilebacr flow gastrites BRG)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利用成人电子胃镜作形态检查,同时作HP检测。结果胃镜结果提示胃炎32例(100%),其中HP感染检出率(62.50%),痛程3月-1年左右,胃黏膜以充血渗出型为主;病程〉2年的胃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以颗粒结节型为主;BRG组的HP感染检出率为16.60%。讨论HP感染是小儿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小儿的HP检出率高,且随着痛程延长胃粘膜形态发生颗粒结节样改变;BRG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非胆汁返流性胃炎。无痛胃镜检查可提高儿童胃镜检查的配合率,明确病因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夏道荣 《临床荟萃》2001,16(11):502-503
自从 1983年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 ,使 HP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知 ,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 ,约 90 %的胃炎是由 HP引起的。大量的研究证明 ,HP相关胃炎很容易继发消化性溃疡、胃癌、淋巴瘤。 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相继通过决定分别宣布HP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同时也是第一类 (确定的 )致癌物质。从而确定了该菌在胃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总结了47例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患者从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病理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HP阳性者58例,HP阴性者52例。比较两组患者TNF-α、IL-8及hs-CRP水平及根除HP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改变。结果 HP阳性者TNF-α、IL-8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1);HP阳性组活动期胃炎患者TNF-α、IL-8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1);根除HP治疗后TNF-α、IL-8及hs-CRP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细胞因子TNF-α、IL-8及hs-CRP水平的升高与胃黏膜HP感染密切相关,可作为活动期胃炎及治疗效果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许增华  李香莲  罗红  刘艳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0):2315-2316
目的:探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胃镜检查与病理特点。方法:对531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同时进行胃黏膜活检及HP测定。结果:531例受检者中浅表性胃炎占423例(79.66%),HP阳性191例(35.97%),病理学表现为黏膜固有层内淋巴滤泡形成68例,423例浅表性胃炎胃镜检查呈小结节改变194例(45.86%),93例十二指肠球炎中,有十二指肠球部、降部黏膜类似小结节状改变71例(76.34%)。结论: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HP感染是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微小结节”是小儿HP感染的胃镜下特点,淋巴滤泡是小儿HP感染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35例痘疹性胃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分析痘疹性胃炎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其可能的病因。方法:对胃镜诊断的痘疹性胃炎,取活检,常规病理检查,用快速尿素酶法及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结果:35例痘疹性胃炎,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阳性重6例,组织学检查HP阳性20例。35例均见有单个核细胞浸润,但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很少(0-3个/100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与基底膜间淋巴细胞数1-10个/100个上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较多为31例。结论:痘疹性胃炎不是淋巴细胞性胃炎的表现,它可能与HP感染或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与胃底胃炎发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上消化道症状的101例患者分别作胃镜检查及钳取胃粘膜进行快速尿素酶检查,按内镜下表现将他们分为四组,I组(n=18):胃底部有炎症改变,而胃窦都无炎症改变;Ⅱ组(n=36):胃底部无炎症改变,而胃霎部有炎症改变;Ⅲ组(n=26):胃底、胃霎部均有炎症改变;Ⅳ组(n=21):胃底、胃窦部均无炎症改变。结果:Ⅰ、Ⅱ、Ⅲ、Ⅳ组胃底部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67%、33.33%、65.39%、28.57%,Ⅰ组HP感染情况较Ⅱ、Ⅳ组明显增高(P<0.05),Ⅲ组HP感染情况亦明显高于Ⅱ、Ⅳ组(P<0.05),Ⅱ、Ⅳ组胃底HP感染情况相近(P>0,05),Ⅰ、Ⅲ组胃底HP感染情况也相近(P>0.05),这些说明胃底胃炎与胃底HP感染相关:Ⅰ、Ⅱ、Ⅲ、Ⅳ组胃窦部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67%、63.89%、69.73%、33.33%。Ⅰ、Ⅱ、Ⅲ组胃窦HP感染情况均明显高于Ⅳ组(P<0.05),说明胃部炎症病人胃窦HP感染情况明显高于正常粘膜组。所有患者胃底、胃窦部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5.53%、59.41%,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HP为胃底胃炎的致病因素,胃底炎可能是胃窦炎症进展的结果,对胃底胃炎的治疗,应选用抗生素根除HP。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科常见病,它们均与胃癌发病有关。我院在2006年4月健康体检中共做内镜检查54例,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40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均为男性,年龄44 ̄53岁,平均49岁。其中上腹部饱胀10例,上腹部隐痛18例,嗳气9例,反酸5例,无症状的12例。所有患者均有10 ̄25年间断饮酒史及10 ̄30年吸烟史。1.2检查方法活检方法:54例体检者均在其胃窦部、大小弯部及胃体部各取1 ̄2块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检查。HP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幽门螺杆菌(HP)作为一种致病因子,自被发现后得到深入研究,证实与胃炎及溃疡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成功根除HP后,胃炎及溃疡的复发率降低。由于HP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渐进性过程的肯定,根除HP得到广泛认可。本文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HP阳性胃炎与纯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以进一步探讨治疗HP阳性胃炎的有效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研究残胃炎、残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对62例术后胃标本和158例残胃粘膜进行检测,Warthin-Starry染色阳性定为HP感染.结果手术后胃标本HP阳性率为33.9%(21/62),胃术后4~6个月残胃粘膜HP阳性率为53.2%(33/62),胃术后6~33年残胃粘膜HP阳性率为70.8%(68/96),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残胃癌HP阳性率为80.0%(16/20).结论胃术后残胃炎和残胃癌与HP感染有关,但不是惟一因素.  相似文献   

16.
1983年的Warra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认为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及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致病过程密切相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1996年WHO将其列为“一级致癌因子”。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已达50%~60%。因此,胃幽门螺杆菌(HP)相关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HP定值对照分析是医学界十分关注的医学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刘福平 《临床荟萃》1996,11(11):498-499
自1986年报道小儿存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c,HP)感染以来,就HP感染与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以及儿童HP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简述如下: 1 HP感染与儿童胃炎 近年来的研究从多种角度证实HP感染与儿童慢性胃炎相关。经组织学证实的慢性胃炎中HP检出率在60.6以上;而组织学正常者和继发性胃炎(药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等)患儿并无HP检出。清除HP的同时伴胃炎明显好转。上述结果均支持HP可能是儿童原发性胃炎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糜烂性胃炎合并缺铁性贫血(IDA)患者最佳的补铁时机。方法选择HP感染的慢性糜烂性胃炎合并IDA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根除HP方案(2周)结束时服多糖铁胶囊(0.15/d)治疗,对照组在开始根除HP方案时就补铁。8周后观察贫血改善(主要观察血红蛋白回升)及上腹不适症状缓解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贫血均明显改善,治疗组略逊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上腹不适症状的缓解治疗组较对照组快(P〈0.05)。结论 HP感染的慢性糜烂性胃炎合并IDA患者补铁宜选择在根除HP后进行。  相似文献   

19.
王芬  刘文忠 《疾病监测》2018,33(4):276-28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目前我国人群中的HP感染率仍高达40%~50%。HP感染者几乎均会发生慢性活动性胃炎,部分感染者可发生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少数感染者可发展至胃癌,HP感染是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此外,HP感染与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胃外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根除HP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起重要作用。HP感染可通过口-口、粪-口和胃-口途径在人-人之间传播;HP主要在家庭内传播;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可减少其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趋势。方法:选择1992/1996年(A组)和2002/2006年(B组)本院住院和门诊患者共367例,其中慢性胃炎(胃炎组)259例,消化性溃疡(溃疡组)108例,分别对两个时期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不同时期,胃炎组HP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588,P〈0.05);溃疡组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χ^=0.858,P〉0.05)。结论:近10 a来慢性胃炎HP感染率下降;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