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内关穴穴位埋线配合耳穴贴压: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口服。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81.0%,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但对照组存在着多种不良反应:3个月后远期疗效观察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83.3%)优于对照组(40.5%)。结论内关穴埋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远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且没有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埋线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埋线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结果表明俞募配穴埋线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对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总体改善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3.
内关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内关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内关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即时心室率控制率、心电图疗效、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关穴位埋线是一种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5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55例,针刺组53例,药物组57例,以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及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观察,分别在治疗前、疗程结束时以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评测。结果:埋线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状况。疗程结束时埋线组总有效率54.76%,针刺组总有效率44.12%,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埋线组优于针刺组;药物组总有效率52.17%,与埋线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埋线组疗效与药物组接近。疗程结束后1月埋线组总有效率73.81%,针刺组总有效率52.94%,药物组总有效率50.00%,埋线组与针刺组及药物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埋线组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3组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疗程结束时埋线组与针刺组的PSQ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埋线组优于针刺组,埋线组与药物组的PSQ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埋线组疗效与药物组接近;疗程结束后1月埋线组的PSQI评分改善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疗效优于针刺治疗,与口服药物(艾司唑仑片)近似;穴位埋线疗效维持时间长,治疗后效应优于口服药物及针刺治疗,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内关穴位埋线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心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加内关穴位埋线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RV变化情况及证候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7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V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关穴穴位埋线可改善心悸患者症状及促进HRV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俞配穴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原俞配穴埋线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艾司唑仑片等药物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及PSQI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表明,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俞配穴埋线是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穴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头穴埋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和各睡眠因子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入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埋线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入睡时间,是一种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部穴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头部穴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两组均以4星期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9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SQI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入睡时间及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穴埋线和口服艾司唑仑片均能改善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头部穴埋线改善失眠症患者入睡时间劣于口服艾司唑仑片,而改善日间功能障碍优于口服艾司唑仑片,是一种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失眠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容易发作且疗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笔者采用头部穴埋线治疗失眠38例,疗效颇好,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抽取本院康复科2015~2016年期间门诊及住院患者75例为观察对象,患者满足失眠症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18~69岁,平均44±15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20.5±16.8个月。对照组中男22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气血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埋线组、针刺组、药物组,每组41例。埋线组予穴位埋线疗法,针刺组予相同穴位针刺,药物组予艾司唑仑口服。各组疗效均为3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睡眠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埋线组40例、针刺组39例、药物组38例。(2)疗程结束时埋线组、针刺组、药物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87.18%、65.79%;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埋线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而与针刺组相当(P0.05)。随访时埋线组、针刺组、药物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61.54%、39.47%。与疗程结束时比较,各组病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埋线组明显优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而针刺组又优于药物组(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PSQI总评分埋线组与针刺组相当(P0.05),且两者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从各项睡眠因子比较分析,埋线组与针刺组无显著差别(P0.05),埋线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方面显著优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方面显著优于药物组(P0.05)。(4)治疗后与随访时组内比较,各组总评分及各项睡眠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各组均有一定程度的复发(P0.05)。组间随访时比较,总评分埋线组分别明显低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而针刺组与药物组相当(P0.05);从各项睡眠因子分析,埋线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方面依然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而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方面也明显优于针刺组(P0.05)。(5)治疗后与随访时组内比较,各组睡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各组病情均出现反复。组间治疗后比较,睡眠时间埋线组明显长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而针刺组和药物组时间相当(P0.05);组间随访时比较,睡眠时间埋线组明显长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而针刺组又明显长于药物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症的近期及持续疗效满意,同时与传统针刺疗法或助眠药物相比,其治疗频率低、时间短,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药线点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配法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予以穴位埋线配合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予以舒乐安定片等药物治疗。两组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愈8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评分较治疗前低(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埋线结合药线点灸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失眠为临床上常见疾病,微创埋线治疗失眠临床疗效较好,收集近年来穴位微创埋线技术治疗失眠的有关文献,整理分析,阐述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现状、机制以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观察养心消痹汤结合内关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养心消痹汤结合内关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即时心室率控制率、心电图疗效、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8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消痹汤结合内关穴位埋线是一种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1周埋线1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针刺穴位疗法,针刺穴位与治疗组相同,1周针刺3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医证候量表进行同期的观察和对比。结果:治疗组能有效降低PSQI各项及总分(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除睡眠效率外(P 0.05),均能有效降低余项及总分(P 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PSQI总分、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的维持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P 0.05),但在症状改善上效果相当(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埋线法在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上优于针刺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背俞穴简易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诊断标准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背俞穴简易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口服甘艾司唑仑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背俞穴简易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失眠症是临床上常见病证,其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整夜不能入寐.笔者自1996年至今,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本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及常规针刺治疗,2周埋线1次;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周治疗5次;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观察,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疗程结束时以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评测。结果:两组PSQI评分比较,治疗组在各时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睡眠时间比较,第2周、第4周治疗后两组睡眠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6周治疗后、1个月后随访两组睡眠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临床愈显率为70.0%,对照组为43.3%,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个月后随访,治疗组临床愈显率为66.7%,对照组为36.7%,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在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方面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临床上失眠病人的藏医治疗方法,观察分析藏医治疗失眠症的独特疗效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熊嘉玮 《新中医》2011,(2):107-108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失眠症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予针灸治疗,对照组予内服阿普唑仑片治疗,治疗1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催眠药物、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催眠药物、PSQI总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灸治疗失眠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