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两方面综述了脾与消渴病发生的密切关系和从脾治疗消渴病的研究进展.认为脾的功能失调是导致消渴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从脾治疗消渴病的意义及可行性,并阐明从脾论治消渴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08-411
总结刘文峰教授从医46年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消渴病(糖尿病)发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刘教授则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尽管与肺、脾(胃)、肾三脏有密切关系,然而肝在此病全过程中居重要地位,而脾不散精是津液代谢失常的首要因素,故肝郁、脾不散精为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因此,提出了"从肝论治""从脾论治"消渴病(糖尿病)的理论,其理论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补充和发展,从而亦为消渴病(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发荣教授研究消渴病多年,不拘泥于"三消"定位论治消渴,提出从"渴"角度论治消渴病之思路,认为消渴病之口渴可因阴液本少、失于输布、多脏亏损而致。阴液本少,临床可分期论治。津液输布失常,分别针对偏于气虚、气滞、水湿、痰饮、血瘀等不同原因所致口渴采用攻补兼施之法。脏腑亏虚,则从脾或从肾论治,病久则脾肾同调。  相似文献   

4.
文章系统地归纳了作者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经验。作者以"脾主运化"论治消渴为基础,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早期属于消渴合并肌痹,此痹为消渴病痹证之肌痹。DPN晚期属于消渴合并筋痿,此痿为消渴病痿证之筋痿。并从脾主运化对其进行论治,临床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7,(4):709-710
消渴病的病因理论体系大致有四个方面,即劳倦内伤、情志失常、饮食所伤及五脏柔弱,脾虚是消渴病发生的病机关键。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为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之一,中医认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证属本虚标实,本为气阴两虚,标为湿浊、血瘀,中医治疗本病多以健脾为要,运用补法,重在健脾益气、养阴温阳,本研究探析了从脾论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机理。吾师中药复方"益糖康"以"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为立方之法,同时本研究运用"益糖康"佐证从脾论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元御《四圣心源》治疗消渴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消渴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四圣心源》方剂中涉及药物进行整理,建立Excel 2007四圣心源方药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四圣心源》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筛选出140首方剂,涉及药物103味,用药频次达893次,消渴用药中药物使用频次位居前4为茯苓、泽泻、桂枝、附子,药物类别排列第1位为利水渗湿药,体现黄氏论治消渴以扶阳抑阴为大法,从肝脾肾论治,根本在于顾护脾土。结论:黄元御《四圣心源》治疗消渴病不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基于数据挖掘其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与机体葡萄糖调节受损有关,脾在消渴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研究认为脾虚热郁是消渴病发生的病机,本文对脾与消渴病间的关系及从脾论治消渴病的进展进行综述,治疗采用辛开苦降、清热化湿、疏肝理脾、健脾补虚、清热疏肝和胃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及针灸、耳穴压豆等辅助治疗方法为主,从中医层面分析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法,对消渴病中医治疗进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孙定隆精研中医理论,常立足脾胃论治诸多疾病,理论独到,疗效显著。他擅长治疗肝胆、脾胃病,如治疗肝硬化常用扶脾柔肝法;治疗消渴病常从"胃强脾弱"论治;治疗肝炎常分先天、后天,顾护脾胃;而在论治脾胃本病时又常兼顾五行生克,常用舒肝和胃、扶土抑木、扶土抑木润金等法。并举验案数例。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原因导致的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以"三多一少"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张崇泉教授行医近50年,临证处方用药宗法于历代经典,擅长从脾肾论治消渴病,并提出"脾肾同治,谨守阴阳"的治疗原则.从脾、肾二脏阐述消渴病的发病机理及辨治思路,并介绍张教授益气健脾、升提脾气、兼补肾之阴...  相似文献   

10.
从脾的生理基础出发,介绍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病的经验,指出消渴病的发病与肥胖密切相关,肥人多痰湿,故脾虚失运、痰湿内盛是该病的发病关键。治疗宜健脾益气,化痰利湿。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多种病因相互交织的结果,刘怀珍认为脾虚肝郁、痰瘀内阻为其主要病机,病位主要在肝、脾,与肾脏关系密切。"木之性主于疏泄……而水谷乃化""脾土虚弱……瘀而成痰",痰、湿、热、瘀互结发为本病。刘怀珍在研习经典基础上结合长期大量临床实践形成自己的一套治疗经验:从肝脾论治,从痰瘀论治,从肠道菌群论治。  相似文献   

12.
以"肝脾相关"理论为出发点,从肝脾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关系及从"肝脾"论治肝源性糖尿病2方面入手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指出肝源性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但其治则不能完全等同于"消渴病"的治则。  相似文献   

13.
溯《内经》渊源行"消渴病"规范——吕仁和学术思想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兴中 《北京中医药》2011,30(4):268-271
吕仁和根据<内经>对消渴病的论述,认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提出消渴病发展的脾瘴期、消渴期、消瘅期三个阶段;主张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进行分期辨证;辨证以虚定型、以实定候;创制"二、五、八方案"、"六对论治"、"三自如意表"系统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方案;临证强调调畅气机,气血舒活,重视祛除痰热瘀郁;对糖...  相似文献   

14.
王凡  李勤  倪青  吴瑞  安然  石白 《环球中医药》2021,(4):620-623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道德经》,其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医辨治疾病。中医学提倡天人相应,人应自然,疾病的发生起于虚实的失衡。纵观古今医家对消渴病的病机及论治阐述多样,难以统一。笔者根据《道德经》中"损有余而补不足"思想,提出消渴病病机总体不离"不足"与"有余",并详细阐述了"不足"在于阴虚、脾虚(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肾虚(肾阴虚、肾阳虚);"有余"在于痰湿、肝郁、火热及瘀血。在治疗中通过养阴生津,补脾肾之不足,使本身虚损所致虚亢得以抑制,起到"损有余"的作用;通过清泻火热、疏肝解郁、化痰祛瘀以损火、郁、痰、瘀之有余,使过盛所致脏腑虚损得以修复,起到"补不足"作用。在论治中把"不足"与"有余"有机结合,方可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为消渴病的论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医案的系统梳理,总结了温伟波教授从"脾"论治高脂血症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导师温伟波教授认为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痰、湿、瘀相互搏结,阻滞经络是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临床以健脾祛湿、化痰活血为治疗大法,"调脂化浊汤"为温伟波教授从"脾"论治高脂血症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16.
消渴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发展,黄元御在对消渴病的认识过程中提出从肝论治消渴病的思想,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与肝密切相关,"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胆胃气逆,风火合邪"皆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据此在用药方面偏于从肝入手,力倡疏肝柔肝,善于化脾土之湿气,疏肝胆之郁气,脾之湿气得化,则肝气顺畅,其论治思想对后人防治消渴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脾主运化"论治消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历代医家运用中医药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 ,从而也形成了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瘀论治等不同的观点及流派 ,本文试图从“脾主运化”的角度论述消渴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等 ,为中医药防治消渴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运用朱丹溪的"气、血、痰、郁"学术思想论治肺癌,指出肺癌的病因病机根本是邪盛正衰,"痰、郁"是肺癌重要的病理因素。朱丹溪以"气、血、痰、郁"为纲论治杂病,具有丰富的经验。古代无肺癌的病名,但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入"杂病"范畴。朱丹溪论治杂病的思路,可以为肺癌的中医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介绍孙浩教授从脾肾论治小儿哮喘缓解期的经验。孙教授认为,小儿哮喘关系到肺、脾、肾三脏,提出"急则治肺,缓则治脾肾"的观点,主张小儿哮喘缓解期应从脾肾论治,以温肾健脾法治痰之本,临床采用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0.
从脾论治糖耐量低减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耐量低减中医称为"脾瘅",不等同于"消渴",治疗方法有其自身特点。临床观察发现糖耐量低减阶段以湿热痰浊困脾型最为多见,从脾论治糖耐量低减亦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文从理论探讨、临床研究两方面阐述了中医从脾论治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