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临床康复护理用于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康复护理给予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残余尿量、平均排尿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临床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可获得明显的护理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加快患者疾病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自主排尿时间、残尿量、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有利于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3.
甘泉  朱伟珍  卢丽丽 《新中医》2017,49(2):171-17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7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比较2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并评估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少/小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提高患者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的发生,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康复护理运用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4月本院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采取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自行排尿频次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自行排尿频次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论:对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减少并发症,使患者的膀胱功能得到积极改善,值得采纳。  相似文献   

5.
周素萍  袁蓉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74-17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转归的作用。方法:对6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康复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排尿方式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康复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减少泌尿系感染,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膀胱压力、残余尿量及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31/33)较对照组72.73%(24/33)高(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膀胱压力、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可明显降低患者膀胱压力,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效果,以及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脑卒中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中的效果差异。方法:(1)选取2019年4月~2021年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及针灸、低周波治疗、温热治疗、盆底肌训练等康复治疗措施,观察其临床疗效;(2)选取2019年4月~2021年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根据不同病因(脑卒中、脊髓损伤)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均在上述措施基础上进行间歇性导尿,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平衡膀胱率、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1)30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2)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短于B组、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优于B组、平衡膀胱率及满意度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结合间歇性导尿还可帮助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缩短自主排尿的恢复时间,减少残余尿量,恢复平衡膀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相较于脑卒中,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效果可能更加显著,但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本院所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75例,其中37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3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排尿日记、膀胱压力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进行评估,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膀胱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每日排尿次数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86.84%)明显高于对照组(64.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方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排尿表现,促进其受损膀胱功能的恢复,对于提高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杵针疗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A(对照组)、B(治疗组)两组,对A组进行单纯膀胱功能训练,对B组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结合杵针治疗。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八周后患者的残余尿量、排尿日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对比,排尿日记评定、残余尿量和ADL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结合杵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残余尿量,增加自主排尿的次数,提高与排尿障碍相关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观察中药肾气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情况,结合祖国医学温阳化气利水的理论,探讨中医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基本治法。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60例,对照组30例予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肾气丸。观察治疗前后排尿24 h记量(单日排尿次数、日单次排尿均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总量,残余尿量、膀胱排尿压力)、并发症(尿路感染和肾积水)发生率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治疗后排尿24 h记量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排尿24 h记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治疗后尿动力学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动力学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肾气丸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可减少日排尿次数,增加单次排尿量,减少残余尿量,改善尿流动力学,减少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综合性传统康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观察是否提高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使用间歇导尿、训练、电刺激共性干预的同时,配合针刺、经穴推按、艾灸的综合性传统疗法,观察其反射性排尿及膀胱排空时间。结果:综合性传统康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明显缩短反射性排尿时间及膀胱排空时间,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P0.1)。结论:综合性传统康复疗法能明显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俞募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计划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尿动力学、尿常规及肾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常规及肾功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和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SCI后NB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结果: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均较护理前显著增大(P 0. 05),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 0. 05),且试验组护理后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5),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最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对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效果。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穴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饮水计划、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对穴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对穴治疗。在治疗前一天以及治疗后第2、4和第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排尿主观症状、尿流动力学及肾功能指标。结果:对穴组患者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肾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结论:电针对穴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体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疗效。方法:5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合腕踝针和体针疗法;治疗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康复锻炼。疗程1个月。观察患者膀胱功能、泌尿系感染情况、自主排尿恢复时间、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尿量、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膀胱功能、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尿量、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且泌尿系感染情况改善明显,患者自主排尿时间也较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体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明显改善患者尿潴留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体会。方法: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保持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予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计划饮水,配合下腹部中药局部热敷及点穴疗法。比较2组平均排尿频率、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泌尿感染情况、导尿持续时间及临床有效率。结果:2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时,平均排尿频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月时,2组此3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感染观察组4例(9.52%),对照组17例(4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0,P=0.001)。观察组导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6.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给予电刺激治疗或手术治疗,并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脊髓损伤护理,比较治疗前后B超测定的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及LUTS(下尿路症状)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70例患者日均单次排尿量(200.5±25.1mL)、膀胱容量(435.2±92.5m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残余尿量(65.3±8.2mL)、LUTS评分(15.2±8.2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电、磁刺激及手术治疗均可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提高患者的排尿量及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量,缓解下尿路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7,(10):1469-147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数字法将9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尿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小腹坠胀积分、排尿困难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均显著下降,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针灸+脐疗+手法),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并评估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均有明显上升,而残余尿量则明显下降,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而残余尿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住院期间对照组有4例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11. 76%,高于对照组的8. 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