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华  李振兴  李聪 《新中医》2016,48(9):12-13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5天。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24h尿量、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24h尿量、MAP、心率均较前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患者24h尿量、MAP及心率,提高临床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 TNI)和心肌钙调蛋白(CaM)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增强患者心脏泵功能的机制。方法将1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急诊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生脉组,常规治疗组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急诊常规用药处理,生脉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生脉注射液60 m L静滴。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肌相关蛋白及其基因表达情况及心脏泵功能、尿量、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治疗7 d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生脉组血清c TNI和c TNI mRNA、CaM和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mRNA水平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均明显降低(P均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缩小,左心室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 dp/dtmax)、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舒张压(DBP)和脉压差(PP)增大(P均0.05),尿量和心脏指数(CI)明显增加(P均0.05)。生脉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室间隔穿孔、心律失常和急性肾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可增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脏泵功能,机制可能与其下调c TNI和CaM、纠正异常开放的钙通道、避免心肌细胞"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4-2005年我院收治的未行PTCA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30人分成2组,每组各15例.全部病人经急诊溶栓术后对照组予补充血容量、纠正低氧、升压、纠治心律失常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发病后1~7 d加用生脉注射液,动态观察变化,并观察死亡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死亡率低,溶栓后1 d、3 d、7 d患者收缩血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脏指数、尿量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有良好的疗效,且起效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生脉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3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为主,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观察两组病例治疗12h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量、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评价48h死亡率。结果:治疗12h后血压上升、心率下降、血氧饱和度升高、尿量增多,CTnI和CKMB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h后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提高了心源性休克救治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曾海  郭道群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087-1088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两组病例均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附注射液,首次60ml静脉注射,后予5ml/h维持泵入;24h为1疗程,一般观察1-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休克症状的变化及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血压、心率、尿量的改善方面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参附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休克的相关症状、指标,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实验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尿量、脉率、血压的变化上,实验组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多巴胺平均剂量及应用多巴胺天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改善比对照组更显著,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多巴胺平均用量比对照组小,多巴胺应用天数比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有着明确的效果,联合多巴胺应用后,可显著减少多巴胺依赖、减少其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予以补液扩容、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及多巴胺注射液经静脉泵入,将平均动脉压(MAP)维持于65 mm Hg以上后,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放置右心Swan-Ganz导管,监测观察组和对照组24 h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多巴胺剂量,记录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在治疗24 h后的抢救成功率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与多巴胺同时使用,能够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有良好的中西医结合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辩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脉率和尿量等均明显优于治疗前,而研究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急诊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东莞市塘厦医院于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达法分组,对照组(n=22)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n=23)实施常规治疗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两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诊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心功能,死亡率低,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进一步确定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4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按照患者自主选择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对照组22例,单用西医治疗方法。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尿量和脉率的变化,根据文中诊断标准,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统计学方法检验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平均血压(57.33 mmHg±9.13 mmHg)-(91.16 mmHg±11.65 mmHg),平均尿量756.12 ml±71.88ml,平均脉率95.45次/min±18.78次/min,有效率为85.19%,与对照组(有效率为63.64%)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师静璐 《河北中医》2001,23(9):708-709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壁心肌梗死血压、心率及尿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下壁、右室壁心肌梗死患者5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血压及过缓型心律失常,在常规心肌梗死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尿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结论 生脉注射液对急性下壁、右室壁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及过缓型心律失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低血压的疗效。方法60例心梗溶栓后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多巴胺等升压药及适当液体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用生脉注射液。结果使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纠正心梗溶栓后低血压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方法纳入2010年1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接受溶栓疗法治疗的AMI患者135例。根据治疗方案的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参附注射液联合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结果在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溶栓疗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AMI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病例均采用西医综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外给予5%葡萄糖250ml+参附注射液40ml静滴,1次/d,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注射用磷酸肌酸钠1.0g静滴,2次/d,观察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休克症状的变化及血压、脉搏等指标改善情况,同时用心脏彩超监测两组治疗前后EF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血压、脉搏、左室摄血分数(EF)改善方面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相关症状、指标,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低血压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包括多巴胺等升压药和适当液体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有益于心梗溶栓后低血压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HbA1c水平分为观察组47例(HbA1c 6.5%)及对照组31例(HbA1c≤6.5%)。所有患者均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后心功能等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在心功能(Ⅱ、Ⅲ级)、再发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及心源性休克等发生率上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HbA1c水平增高提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预后不佳,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的尿量、血压、脉率以及厥脱症状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有效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西药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P0.05;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4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3例患者,对照组2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治疗12 h后观察两组病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量、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I(CTn I)、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评价48 h后患者的死亡率。结果:治疗12 h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各项指标血压上升明显、心率下降显著、血氧饱和度升高明显、尿量明显增加,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压上升明显、心率下降显著、血氧饱和度升高明显、尿量明显增加,CTn I,AngⅡ,CKMB水平均下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对照组死亡患者6例,死亡率(24%),研究组死亡率死亡患者1例(4.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注射用生脉治疗心源性休克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