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对对中风“偏枯”的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成贺  王衍海 《陕西中医》2001,22(2):124-125
对《内经》中风“偏枯”的认识进行了探讨。在发病机制上,《内经》对中风有中外风立论的一面,同时强调过食肥甘,心胃内虚,本气不足,及情志失调,也是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论述对中风治疗“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中风危重证的“豁痰开窍启闭法”,“益气回阳固脱法”的意义及方药运用。  相似文献   

2.
《内经》偏枯病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内经》偏枯病的含义,病因病机、证侯分型、防治原则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风痱”与“偏枯”浅谈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医院徐经印(751300)关键词:风痱,偏枯,临床特征,病因病理,发病,预后,中医汉法“风痱”之名,出自《诸病源候论》,与《内经》中的“痱”症相同。古今不少医家对“风痱”与“偏枯”不加区别,殊属欠妥。如《类证...  相似文献   

4.
陈霞 《吉林中医药》2011,(9):917-918
对于中风病的最早认识,当首推《内经》,虽未见专篇论述,但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病证、治则治法、预后及预防等多方面内容均有记载,对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已有外风和内风的区别,已经认识到火、痰湿、饮食、情志等内在因素的致病作用。在预防方面提出了"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5.
《内经》在临床确立治则治法时,运用了丰富而合理的论治思想,现归纳如下: 一、治病求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便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其本”,这个“本”字的原义,无疑是指人体的阴阳。对此张志聪有过精当的解释,认为:人体分阴阳,病邪也分阴阳,疾病是由阴阳之邪作用于人体的阴阳,而使人体阴阳发生异常;各种治法与药物也分阴阳,是依据人体的异常而  相似文献   

6.
中风一病,在《内经》中有诸多论述,对后世中风的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医经典《内经》为对象,就中风的病名、先兆、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逐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内经》肾风理论论治慢性肾脏病。从外风、伏风、内风角度分析肾风之“风”,探讨风邪对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归纳分析慢性肾脏病的证治分型及风药在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以平教授从《内经》理论溯源,认为风邪在肾病发生、传变、临床表现、预后、转归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临证注重从风论治肾病,灵活运用三焦分治、健脾、祛湿、治血、收散同用等方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内经》阳气理论为指导,论述了阳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作用,言阳气动则"机体应",阳气不动则"机体忒",用以阐释抑郁症状与阳气不足及郁滞的关系。结合《内经》阳气理论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在中药、针灸、食疗、运动、睡眠等方面应如何温补阳气、宣通畅达元阳气以缓解其"不动"状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古今很多著名中医都采用扶正祛邪法治疗哮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从扶正祛邪治法角度阐述哮病发病的机制,从中医“虚损生痰”理论探讨哮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内经》论治失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晶 《中医研究》2004,17(3):7-9
<内经>论述了睡眠的生理与阴阳、营卫、经络皆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其它病证的影响或营卫循行失常或脏腑损伤皆可导致失眠,失眠的治疗要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运用针刺及药物治疗,同时要注重生活和精神调摄.  相似文献   

12.
《内经》论治痔瘘初探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225300)徐元庚【关键词】《内经》,痔瘘疾病《内经》对痔瘘疾病的记载丰富,论述详尽,兹将笔者在此方面的学习体会简述如下。一、解剖与生理《内经·素问》:“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又“胆、胃、大肠、小肠、...  相似文献   

13.
《内经》痛经论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影响着女性生理周期的生活质量。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内经》中就有关于痛证系统论述,为后世医家认识妇科痛证提供了原则,《内经》中指出了痛证的病因病机及针对不同的痛证,治疗原则的选择。治疗痛经的方法也应如此,当谨守病机,因证施治。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本文将对《内经》中关于痛经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论述稍作小结和拓展,以期能帮助读者整理思路,能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分析《内经》中腰痛的病因病机,总结足五经腰痛的症状及取穴、治疗方法,为针灸临床治疗腰痛选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基石。为探究水肿病论治规律,求本溯源,对《内经》中有关水肿的论述加以整理理、研究,发现后世诸多水肿治则、治法皆发端于《内经》,至今对现代临床仍具现实指导意义。《内经》已明确提出水肿成因有外感、内伤之分;水肿病机主要是阳气阻遏、气化失司、血脉瘀阻、聚水为肿;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则、治法,既包括药物、针刺治疗,又提出了饮食的重要性,开拓了水肿食疗之先河。  相似文献   

16.
《内经》论治中风病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对中风病有很丰富的论述,历代医家对此已有较多的阐发,但也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对《内经》有关中风病的沦述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沐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病名现在的中风病相当于《内经》中所说如·“仆击偏枯”、“偏枯”、“瘫”、 “薄厥”等。此外,“大厥”、“煎厥”、“暴厥,,等与本病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内经》有数处言及“仆击偏枯”(或击仆偏枯),’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梢瘴,仆击偏枯,褒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6《灵枢·九宫八风论》:“其中三虚而偏中子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从仆击偏枯本身意…  相似文献   

17.
浅谈《内经》之“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荣  徐天景 《陕西中医》1997,18(9):430-430
<正> 《内经》对汗有许多论述,《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可知汗出是津液被阳气蒸发而成。活动过度,精神紧张或饮食过饱等原因而使阳气蒸腾均可出汗。且汗出的情况与五脏有密切的联系。《素问·经脉别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无论是生理,或是病理,出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内经》对汗的生理、病理以及发汗的治疗作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典籍,是对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集中总结,其中汇集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内经》的理论体系宏伟,无所不包。明·张介宾在《类经》的自序中对《内经》进行了高度概括:“《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大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氏…  相似文献   

19.
披览<内经>对"痤疿"属夏季季节性的皮肤病的证治,有了更多的认识,浅述己见如下."痤疿"发病的病因病机"痤疿"乃夏日暑热蕴蒸皮肤、汗泄不畅或体肥多热,热邪阻闭于毛窍所致.在炎热的天气,火热熏蒸的环境中出汗是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致使腠理开泄而多汗,一方面耗伤津液,另一方面在大量汗出的同时气随津泄,又使卫气失去温养和防御作用.炎热季节雨水较多,自然界中的湿度较大,湿热为其主气,此时阳热下降,水气上,氤氲熏蒸,湿气充斥,致使汗泄不畅,导致"痤疿"的发生.另外,古人也认识到,过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可使气血郁热滞涩不畅,易发生疔疮之疾.  相似文献   

20.
<正>内经中有关脑的论述散见于各章节之中,整理这部分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1脑的藏象概念《灵枢·海论》谓脑为髓海,其输上至其盖,下至风府。髓海是脑的形态结构。其解剖位置,上至天灵盖,下至风府穴,亦藏于颅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