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军  陈利芳  陈勤  方针 《中国针灸》2012,32(4):289-292
目的:验证督脉、膀胱经头部三线排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头针排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头针排刺组从前发际至枕骨粗隆之间的督脉、膀胱经三线行排刺法,常规针刺组穴取印堂、风池、四神聪透百会、神庭透上星,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治疗8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于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头针排刺组总有效率为76.7%(23/3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43.3%(13/30,P<0.05);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且对MMSE评分的改善程度头针排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督脉、膀胱经头部三线排刺法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长针骶刺法配合焦氏头针针刺足运感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长针针刺八髎穴配合焦氏头针针刺足运感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自我评价表(OAB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OAB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P0.05)。结论:长针骶刺法配合焦氏头针足运感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有效,能减少患者24h排尿次数,改善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足三阳经井穴刺血法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镇痛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组采用井穴刺血法联合常规针刺,按疼痛部位选取对应足三阳经井穴厉兑、至阴、足窍阴刺血,配合丝竹空、率谷、太阳、风池、合谷、太冲、足临泣、阳陵泉、外关常规针刺;对照组仅行常规针刺治疗,选穴与操作同观察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留针30 min,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起针即刻、起针4 h、2个疗程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综合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起针即刻、起针后4 h、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在起针即刻、起针4 h、2个疗程后VAS评分较对照组同时间点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偏头痛综合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24/26),略高于对照组的89.7%(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的影响.方法:将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八邪穴针刺,两组均同时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并进行传统体针常规针刺,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Lindmark及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indmark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评分差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门诊就诊先后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双侧八脉交会穴,对照组采用头穴丛刺法配合病侧常规体针,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统计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对于头穴丛刺法配合病侧体针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取阿是穴及近端的痛点或"筋结"行傍针关刺法,针刺双侧下闪电穴重刺激不留针;对照组常规针刺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环跳、阳陵泉、委中,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及下腰痛临床症状评分表(JOA)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临床症状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VAS及JOA评分(P<0.01);而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组对患者疼痛及下腰痛临床症状改善效果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的76.7%。结论: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芒针恢刺疗法对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及芒针恢刺组,每组50例。普通针刺组针刺患侧环跳、居髎、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阿是穴;芒针恢刺组芒针恢刺患侧环跳、阿是穴,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和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芒针恢刺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和VAS评分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P0.05)。芒针恢刺组总有效率为94.00%(47/50),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78.00%(39/50),芒针恢刺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芒针恢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萨仁  李长君  蔡海鑫 《陕西中医》2019,(11):1622-1626
目的:分析头穴丛刺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头穴丛刺对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脑内科常规治疗及基础疾病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给予研究组头穴丛刺治疗,以5d为1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时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治疗期间记录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HIF-1α水平变化情况,同时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两个指标分别评价患者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73%)高于对照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AD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血清HIF-1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针刺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头穴丛刺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较常规针刺更利于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血清HIF-1α表达降低,且针刺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2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子信  王仙梅 《陕西中医》2010,31(7):880-88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的效果。方法:治疗及针刺人中、外金津、外玉液穴的基础上,头针组21例以针刺头部督脉、胆经穴为主;体针组21例以针刺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头针加体针组22例针刺腧穴为前两组取穴之和。分别于针刺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及有效率观察。结果:针刺治疗后三组颅脑损伤后遗症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头针加体针组P<0.01、体针组P<0.01、头针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头针加体针组优与头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加体针组与体针组、头针组与体针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三组间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针刺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针刺人中穴有涤痰作用,针刺外金津、外玉液穴对失语、吞咽困难等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合谷刺肾关穴和普通针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8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合谷刺肾关穴治疗,对照组使用普通针刺法治疗。治疗后进行McGill疼痛评分、Constant-Murley (CM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的McGill疼痛评分、CMS评分与治疗前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对于McGill疼痛评分差值、Constant-Murley (CMS)评分差值及总有效率,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但合谷刺肾关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高于普通针刺法,且用针极少,可缩短病程,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针刺,软瘫期穴取伏兔、血海、足三里等,痉挛期穴取环跳、血海、阳陵泉等,配合头针取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即运动区);对照组不分期选穴、不用头针,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法和"治痿独取阳明"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采用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能步行的比率高于对照组[56.3%(27/48)vs 35.4%(17/48),P<0.05],且步速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尽快恢复患者步行能力和步速,且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背俞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93例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均用基础治疗及头针治疗,观察组加用背俞穴针刺。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84.00%、对照组65.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oC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背俞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董氏九里穴巨刺法配合倒马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各20例,对照组用头针联合董氏九里穴巨刺法配合倒马针法治疗,观察组用体针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经统计学分析(χ2=4.8,P0.05)。结论:头针联合董氏九里穴巨刺法配合倒马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SHS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肢体康复训练以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头穴透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评分、运动功能评价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SHSS、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SHSS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SHS患者为88.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稳定,能够明显改善SHS患者偏瘫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局部穴刃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7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9例用局部穴普通针刺疗法,治疗组38例用局部穴刃针疗法。观察评估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肩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肩痛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局部穴刃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观察蜂针经穴散刺法结合针刺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优效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蜂针经穴散刺法结合普通针刺(蜂针经穴疗法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常规针刺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胶囊(每天3次,服用2周),两组均观察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肌电图和H-B分级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26)优于对照组76.6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经穴散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临床有效,可为临床提供优效治疗方法,丰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针刺组接受针刺头穴顶颞前斜线、内关、极泉、三阴交、委中等穴位及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每日治疗1次,5d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FMA、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1),治疗后针刺组FMA、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可明显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芒针阴阳透刺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芒针阴阳透刺法,穴取患侧阳陵泉透悬钟、曲池透温溜、环跳透风市、肩髃透曲池等;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患侧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肩髃等。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一疗程,共计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改良肌张力Ashworth量表(MAS)评级、Fugl-Meyer肢体功能活动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分,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24/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芒针阴阳透刺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肌张力、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6,(9):1230-1231
目的:观察头针(足运感区、额旁三线)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通过泌尿协会症状评分量表比较,两组小便情况较治疗前均有差异,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治疗组在2周时与治疗前已有差异,4周后效果更佳,而对照组在4周时有差异。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较单纯体针疗法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联合排刺胸锁乳突肌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针刺患侧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足三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排刺胸锁乳突肌(肌肉的起点、止点各刺1针,起止点的连线上排刺3~4针)。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动态观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功能评分(FDIs)],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动态观评分、FDIp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FDI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动态观评分、FDIp评分增加(P0.05),FDI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相比,联合排刺胸锁乳突肌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