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脏六腑皆令人汗,非独心也——陈国权教授治汗证验案举隅"[1]一文,为弟子秦丽所作,文中引述了《素问.经脉别论》"汗出于肝"、"汗出于心"、"汗出于脾"、"汗出于肾"及"汗出于胃"等论,却唯独不见"汗出于肺"的影子,曾引以为憾。但另一弟子柯峰(秦丽的师兄)在研读《内经》时却意外发现了汗出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重视脾胃的观点,贯穿于书中理法方药的全过程,在养生防病、已病防变、譬劳病治疗、攻邪药物的应用等方面,处处体现着顾护脾胃、扶正固本的思想,对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汤月萍 《陕西中医》2004,25(6):568-568
1五脏水的证候1.1 心水“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心为阳脏,主一身之血脉。心阳虚,血脉不畅,寒凝水停,故其人身体肿胀而沉重。气少不足以言,呼吸短促不续之状为心阳虚,水邪盛,肺气被水邪所困而致;不得卧,指病人不能平卧;因平卧则水邪更逆于肺。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腹痛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痛为临床常见病证,对其认识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东汉张机所著《金匮要略》奠定了杂病治疗之基础,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亦颇为确切,其中一些方剂沿用至今,一直为临床医家所喜用。本文拟就腹痛主要证治作一整理分析。脾胃虚寒证其病机为中阳衰微,阴寒内盛。寒性凝滞,主痛...  相似文献   

5.
一、湿热发黄湿热发黄是由于外邪侵入,或饮食自伤而致脾湿胃热,湿热交结,浊气下流,小便不利,邪无出路,薰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故《灵枢·经脉篇》曰: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水闭,黄疸”。其黄色鲜如橘。饮食所伤,助湿生热,郁而不去,久之则发为湿热谷疸。证见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  相似文献   

6.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居中央属土以灌四旁,调理脾胃以通调五脏,用于胸痹、黄疸、咳嗽、黄疸、水肿等分布于不同五脏体系之病证,五脏安,血脉和,诸病消。脾与心密切相关,心属火,脾属土,心火可温养脾土;脾胃与肺脏关系密切,脾胃腐熟水谷,散精于肺,脾土生肺金,脾胃虚弱可导致肺虚;黄疸与湿邪有关,脾喜燥而恶湿,脾运化失常,可使湿邪内生,饮食所伤,脾胃瘀热内生,脾之本色外露,发为黄疸;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而成水肿。脾胃虚弱,可致水液运化失常。辨证论治,固护调理脾胃,诸病得健。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疑难杂病的专书,也是治疗杂病的典范,不仅对临床实践医学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完善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金匮要略》系统而集中地反映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重视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至今在临床中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治疗杂病的专书,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倍受古今医家推崇,是学习中医之必读书。笔者经过培训学习,聆听名家讲解,结合自己专业实践,稍有心悟,感受仲景十分注重脾胃,现从《金匮要略》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病后调护等方面,浅探仲景的脾胃观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设专篇论消渴,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消渴发病牵连多个脏腑,现就《金匮要略》中消渴与脏腑的关系进行论述,并从脏腑分治的角度探讨消渴的辨证治疗,以利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 “五脏水”系指心水、肝水、肺水、脾水和肾水,是对五脏病变引起水肿的疾病的命名和分类,首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仲景之后,历代医家对水肿的成因、辨证分类及论治作了重要的补充或发挥,成为水肿病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本文拟就五脏水的临床有关问题作一初步讨论。一、五脏水的形成机理(一) 心水。心是五脏六腑之主,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肺的主气及宣降通调作用,脾的生化及运化作用,肝的藏血、疏泄作用及肾的温煦气化作用,均与心的主血脉功能密切相关。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脏病变,当血液运行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腹满证治与调理脾胃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匾要略·腹满寒迹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所说的腹满,实际是腹满与腹痛并存。本篇有关腹满证治的条文,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重视调理脾胃的精神,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笔者复习之余,浅谈体会如下。1实则由明,着眼于内因的祛除《金匾要略》将腹满分为虚实两类,其实证者多与胃肠邪实停留有关。根据《内经广其实者,散而泻之”的原则,扶除这些内在的、性质属实的病理因素,恢复胃肠两腑通降下行的正常功能,腹满腹痛可愈。“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一条,即指出了腹满虚实的辨证要点和实证腹满的…  相似文献   

12.
血瘀学说发源于《内经》,《内经》中有关于“恶血”、“留血”、“衄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然而首创“瘀血”病名并将其列为专病讨论的著作,应当首推《金匮要略》。1瘀血的形成原因瘀血不仅是某些致病因素引起的病变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凡寒凝、热邪、气滞、气虚、外伤、出血、病后、阴虚、痰浊等皆能致瘀。《血痹虚劳病》篇说:“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这里尤其指出五劳虚极的慢性内伤疾病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原因。“干血”既是病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对虚劳证治的特点,一是在脉象方面提出了“脉大为劳,极虚为劳”这是虚劳脉象的总纲,大脉和虚脉可以概括其他虚劳脉象。二是把瘀血作为虚劳的重要发病原因、瘀血停留阻碍气血运行和新血生长,日久可成为虚劳,治方便当用活血化瘀之法。三是重视用桂枝汤类方治疗虚劳,如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均是。笔者还介绍了运用这些方剂的临床体会。四是用药方面的特点善于用黄芪、附子和当归等治疗虚劳,而且和《伤寒论》比较又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金匮要略》湿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湿病微汗除湿与利小便两大治法理论依据及应用要领;重点提出了湿病分型辨证要点及方药配伍特色.  相似文献   

16.
胸痹是一种因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致的一种疾病,《金匮要略》对于本病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做了系统论述,为后世医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中论及许多治疗脾胃病的方药,具有温补祛病健身、温通散寒止痛及行气导滞等功效。深入研定、探讨这些方药,对于指导脾胃病的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均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家张仲景的名著,是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辨治杂病的方书,其学术内容十分丰富,笔者就其调治脾胃病的5个方证作一浅析,以进一步探讨其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弘扬中医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金匮要略》开篇即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突出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核心。本文将脾胃疾病按脾经病胃经病、脾脏病、胃腑病进行归类,进而突出《金匮要略》的脏腑经络辨证方法,并对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辨治咳嗽的理法方药俱备,为后世辨治咳嗽之典范。文章对《金匮要略》中有关咳嗽的证治条文进行梳理,从虚、实两个方面对张仲景治疗咳嗽的辨证、治法及方药进行分析归纳,为临床咳嗽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