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中药煮散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煮散剂是将药材粗颗粒与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药剂。我院制剂室在此基础上采用无纺布制成药袋 ,综合了袋泡剂与煮散剂的共同优点 ,开发出了适合我院院情的新型煮散剂。具有节省药材 ,便于煎服 ,取药便捷 ,减轻了工作强度等特点。   1 中药煮散剂的历代应用 :汉 .张仲景《伤寒论》载四逆散、半夏散等 ,将其药物捣细加水煎汤的用法。《金匮要略》载“抵当汤为大黄、水蛭、虻虫、桃仁等四味 ,为末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 ,去渣 ,温服一升 ,”每次用药量仅为原方的三分之一。“煮散”一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续命煮散”…  相似文献   

2.
张玉芳  孙田华 《河南中医》1994,14(3):176-176
经方煮散初探张玉芳,孙田华,李雁,琚玮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经方,剂型,考证“煮散”一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其中卷八及卷十二分别记载有“续命煮散”及“伏神煮散”。煮散又称颗粒煎剂,是汤剂的一种,乃药材颗粒与水共煮而制成的液...  相似文献   

3.
浅谈煮散剂     
中药煮散剂是指以水或酒为溶媒与药材颗粒共煮去渣得液的汤剂剂型。煮散剂始见于《治百病方》中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处方。《金匮》半夏千姜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也是煮散剂。以“煮散”命名的方剂首载于《千金方》,如丹参牛膝煮散。宋代煮散剂盛行,至今常用的煮散剂如藿香正气散、人参败毒散、七味自术散、导赤散、牡蛎散等。清以后,煮散剂日趋减少,《成方切用》少有煮散之剂,将泻白散、凉膈散也改成了汤剂。近世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无一首煮散剂。今天临床上亦少见使用,现行《方剂学》教材把煮散剂改成汤剂,许多方书将煮散剂作为散剂来阐述,这种更改和归类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浅谈煮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中医治病多用汤剂 ,较少用煮散 ,其实 ,煮散虽为汤剂的一种 ,但它有很多值得称道的优点。1 煮散沿用悠久《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都有应用煮散的记载。宋代《太平圣惠方》、《济生方》亦有大量煮散的方药。2 煮散优于汤剂中药大多数是植物药材 ,具有细胞组织。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的浸出 ,是指溶媒进入细胞内 ,溶解有效成分再扩散入溶剂的过程。根据扩散定律可知煮散的溶出明显优于汤剂。因为煮散药的颗粒半径明显小于饮片 ,因此扩散面积也即药材与溶媒的接触面积较大 ,有效成分与溶媒的接触机会就较大 ,因而有效成分易于…  相似文献   

5.
酒于中医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中医用酒治病,历史悠久。《素问·汤液醪醴论》说:“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素问·血气形志篇》云:“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醪醴、醪药都是药酒,用以治病。此后,历代用酒于治疗中有不断发展,今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酒制升提,主行药势:酒味甘苦辛,性温(烧酒性大热),醇香特异。王好古《汤液本草》云:“酒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别录》云:“主行药势”,《本草蒙  相似文献   

6.
川芎为“治头痛要药”,火热头痛能否用川芎治疗,历来有争议。如《得配本草》认为:川芎“火剧中满,脾虚食少,火郁头痛皆禁用”,《常用中药与不良反应》川芎“热证头痛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不宜使用”[1]。7版规划教材《中药学》亦指出,川芎“阴虚火旺,多汗,热盛……均当慎用”。主张可治火热头痛,如“川芎散”、“清上泻火汤”、“清空膏”等方(《兰室秘藏》卷中)均用川芎配辛凉、寒凉药等治风热头痛,热厥头痛,“风湿热上壅损目,脑痛不止者”;“栀子清肝汤”(《外科正宗》卷二)用川芎配栀子、丹皮、牛蒡子、柴胡等治肝火风热上攻头痛;验方“清肝…  相似文献   

7.
张永文  沈思钰  蔡辉 《河北中医》2009,31(6):926-928
《汤液经法》最早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著中,云“《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不著撰人,而在《四库全书·史部·汉艺文志考证》中曰:“《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事物纪原》云:《汤液经》出自商伊尹……皇甫谧曰: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详考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中曰:“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张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谈到用粥的有33条7方(其中桂枝汤18条,白虎汤4条,白虎加入参汤5条,竹叶石膏汤1条,十枣汤1条,三物小白散1条,理中丸3条),为中医食品作药用的特殊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一、用粥方法先用与后用:《伤寒论》中直接用粥作为治疗药物的有白虎汤、白虎加入参汤、竹叶石膏汤三方。此三方均用粥养胃和中。具体方法,如26条:“白虎加入参汤,……知母、石膏、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就是将其他药与米放在一起煮熟,去渣后温服。三方用粥法基本相同,是先用粥法。后用法有理中丸(汤),桂枝汤、三物小白散、十枣汤四方。其中理中丸(汤)用粥法是“服(理中丸)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386条)。所谓“食顷”,是指服理中丸(汤)后极短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张子和骨伤用药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其攻邪理论自成体系 ,其在骨伤科的用药颇有特色 ,略述如下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卷十五《神效名方》中录有创损方 9首 ,卷十二《三法六门方》中录有 1首 ,在卷十五中录有破伤风方 7首 ,其中内服方 4首 ,外用方 3首。有“刀箭药”、“万圣神应丹”、“接骨药”、“圣灵丹”、“接骨丹”、“接骨散”、“乳香散”、“辰砂夺命丹”、“蜈蚣散”等 ,足见子和在骨伤方药之显著成就。张子和对骨伤科疾病 ,辨证施药 ,对后世影响颇大 ,不但在卷十五、卷十二两卷专列方剂中有明确阐述 ,而在《十形三疗》医案中 ,也有详细…  相似文献   

10.
对中药十八反原始及存弃的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沿革影响清·张隐庵说:“药之相须相使、相恶相反,出北齐徐之才《药对》、非上古之论也。”此说不符史实。就现存文献考察,最早记载药物配伍关系的,是《神农本草经》。原著虽已早佚,但据清代孙星衍等所辑《本经》看,则不仅有药物配伍禁忌理论,而且还有配伍禁忌的具体内容。如《本经·卷三》云:“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并在同卷《附诸药制使》下,援引宋·唐慎微的“《本经》相使,正(止)各一种,冀以《药对》参之,乃有两三”语后,分别列出了“甘草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医专病专药的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专病专药是中医传统治疗的途径之一 所谓专药,是对某一病证针对性很强的药物,即今所谓的特效药。某味药对某病有特效,称之为专病专药”。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如《内经·奇病论》兰草汤(一味兰草)治消渴;《内经·经筋篇》用马膏(马的脂肪)治足趾转筋;《内经·痈疽篇》用一味菱翘(即连翘)治乳痈,以及生铁落饮(即一味生铁落)治癫狂等。在《神农本草经》中,  相似文献   

12.
提倡煮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目前,中医治病人有“非汤剂不可”之势,故很有提倡煮散的必要。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就认为,对于慢性病,正气已衰,脾胃功能受损,若调其所偏,补其不足,药量宜小,煮散服之尤善。煮散是宝贵的传统经验张机《伤寒杂病论》、华佗《中藏经》、孙思邈“《千金方》都有应用煮散的记载。宋  相似文献   

13.
豆卷钩陈     
豆卷,又名大豆黄卷、大豆卷、清水豆卷,是温病家精选之品,薛生白、吴鞠通、雷丰等温病学家均善用此药。自清末至解放前,江南诸师用豆卷治温病日益盛行,蔚成风气,并将其推上了要药位置。现代药物书将其归入发表药辛凉表散类,然对其补虚作用,则未能重视。考《本草纲目》、《本经逢原》、《中草药学》(1974上海版)等书记载,豆卷:水浸黑大豆或黄豆发  相似文献   

14.
瘫复汤熏蒸疗法治疗偏瘫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2 0 0 2年初开始承担了启东市科委下达的“瘫复汤熏蒸治疗偏瘫的临床研究”计划项目。通过两年来的研究、整理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运用瘫复汤熏蒸疗法治疗偏瘫 ,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方法简单、易操作、无副作用等优点。现将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1 药物熏蒸疗法的历史渊源与科学原理熏蒸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中的一种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外治的记载。如在《素问·调经论》中云 :“病在骨 ,粹针药熨 ;”如《灵枢·刺节真邪》云 :“寒则地冻水冰 ,人气在中 ,皮肤致 ,腠理闭 ,汗不出 ,血气强 ,肉坚涩。当是…  相似文献   

15.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4,(11):2081-2081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汤、散、丸药各有适当的用处。古代用汤剂的最多,用丸、散药的人很少。古代药方里没有用煮散的,只有近来才有人这样做。一般说来,要使药效达到五脏四肢的,汤剂最好;要使药留在胃中的,散剂最好;要药效长、后劲大的,就不如用丸药了。另外,无毒的药适宜用汤剂,小毒的药适宜做成散剂,大毒的药必须做成丸。再一方面,想收效快的用汤剂,稍慢的用散剂,很慢的用丸剂。这就是汤、散、丸大概的使用方法。近代用汤药的人很少,应该用汤药的都用煮散了。一般说来,汤药的效力大而且充足,效力是丸、散的好几倍。  相似文献   

16.
郑金生 《中药材》1996,19(11):587-590
中药出现伪品的年代很早。《神农本草经》中就指出药有“真伪新陈”,此后历代本草中均记载有中药材的作伪现象。除不法药商之外,走方医是古代伪药的主要制造者。走方医三字诀为“贱、验、便”,其所用药物都是价廉易得之品。但是某些走方医却经常宣称自己掌有某些贵重药品,甚至有人专卖虎骨、麝香等药。这并不表明他们抛弃了“贱、验、便”三字诀,只能说他们在贩卖伪药。清·赵学敏《串雅》记载,走方医把“作伪药皆曰何兼”。《串雅外编》卷三有“伪品门”,记载了伪药数种。赵学敏因  相似文献   

17.
李润 《科学养生》2016,(11):48-49
正粥,俗称稀饭,古时叫"糜",是我国人民最常吃的一种食品,食粥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礼记·檀弓》中也有"饘粥之食"的说法。应用药物与米谷共同煮粥治疗疾病,最早见之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该传中记载:齐王有疾,医家淳于意诊断后让齐王服"火齐粥",服后齐王病愈。这之后,涉及药粥的著述越来越多。汉代张仲景在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米药同用或药后食粥的论述,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都是米药合用的典型。唐  相似文献   

18.
杨琳  傅延龄 《中医杂志》2012,53(3):241-245,263
对《外台秘要》中煮散方进行服量、服法、主治病证等方面的初步探讨,总结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煮散方的应用情况和特点.《外台秘要》中煮散方每次煮药药量明显小于汤剂用量,而每服量也多小于汤剂的服量,其调整服用次数有3个原则,即“随症施量”、“因势施量”、“因人施量”,主治病证多属于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急性加重期.  相似文献   

19.
任大伟 《中药材》1990,13(11):44-45
一、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中药煮散是一种以水为溶媒与颗粒共煎取汤服用的用药形式,属汤剂的范畴.煮散是随汤剂的出现而出现的,当时药材修治多为(口父)咀,大颗粒入煎,即为原始的煮散.煮散于唐、五代始用于民间,至宋代才为大多数人使用.唐末雷敩《炮炙论》载药材修治多剉细或捣细,为煮散的前身.后宋《证类本草》载药如甘草、茯苓等皆要求捣筛为末,细粉入煎,标志着煮散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20.
对《小品方》中煮散方进行服法、服量、主治病证等方面的初步探讨,总结《小品方》煮散方的应用情况和特点。《小品方》中煮散方每次服法、服量依据疾病、个体的差异有明显的不同,其主治病证涉及内、外、妇、儿、金疮急救等多种疾病,但以内伤杂病、妇科疾病为多,对于外感热病可谓是《小品方》创新内容最集中的一卷,其煮散方对于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