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国内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措施主要采用护肝利尿等常规治疗,但疗程较长疗效不够满意,笔者采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全部为2002年2月—2002年7月的住院病人,诊断标准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1993年11月制定的肝硬化诊断标准。60例病人随机分两组,即利尿剂治疗组28例,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18~70岁,平均40岁,病程4个月~28年,平均5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2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自1992年至1993年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26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文26例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9~62岁,病程1~2年,属第一次腹水者15例,第二次腹水者8例,第三次腹水者2例,第四次腹水者1例。有甲  相似文献   

3.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34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6例肝硬化腹水病例均为我科2001-2003年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19~70岁,平均43.2岁,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32例,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2例,肝硬化病史0.5~7年,平均4.3年.对照组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18~67岁,平均43.8岁,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30例,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2例,肝硬化病史0.6~7.1年,平均4.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程度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相似文献   

4.
我们发现肝硬化腹水患者应用利尿剂并发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NHDC)并致死亡2例,现报告如下。[例1]患者女,34岁。因黄疸5年,神志不清12小时入院。曾确诊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汁性肝硬化。体检:意识模糊,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腹膨隆软无压痛,...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63例,中药以益气化瘀为主,辅以利水,适当配合西药治疗,近期有效率达91%、有效者58例中43例随访1年,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腹水发生机制颇为复杂,而顽固性腹水突出表现为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肾血流量严重降低,使钠水排出更加困难.应用多巴胺(1~5μg/kg·min~(-1)可使肾血流量及排钠量增加.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应用多巴胺和利尿剂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及电解质肾功能变化.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随机选择住院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50例,均符合Raju对顽固性腹水的判定标准.并发肝癌、腹水感染或1个月内有出血及肝性脑病者均排除在外.1.2 研究方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多巴胺组):多巴胺40mg和速尿60mg入5%葡萄糖100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6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腹水4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 44例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88例肝硬化病例是笔者 1997年至 2 0 0 3年收治的患者 ,诊断均符合 2 0 0 0年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44例 ,男 3 7例 ,女 7例 ,年龄 2 9~ 76岁。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 42例 ,丙型肝炎肝硬化 2例。肝硬化病史 0 6-10年 ,平均 4 5年。对照组 44例 ,男 3 3例 ,女 11例 ,年龄 2 6~ 69岁。其中乙型肝炎肝硬 3 5例 ,丙型肝炎肝硬化 9例。肝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9.
选择肝硬化腹水66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42例,西药治疗24例。西药组采用利尿保肝。中西医结合组辨证分型,基础方随证加减,攻补兼施,扶正祛邪.重症者酌加西药.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显效率为64.3%,总有效率为92.9%.2周内腹水消退率为55.5%;西医组分别为37.5%,75.0%,22.2%。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均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较单用西药治疗不仅腹水消退快、疗效优越,而且可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增强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0.
11.
我们对6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中药补泻交替法治疗,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源1.1一般资料11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均为我科2000年1月-2005年3月住院病例,诊断均符合2003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业学术会议制定的《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男42例,女24例;年龄21~66岁,平均41.5岁;病程3个月一6年,平均3.6年;其中肝炎肝硬化58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胆汁性肝硬化2例,其他3例;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中医学"臌胀"范畴,<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我国为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肝硬化的发病率相当高,预后差.肝硬化初次诊断后10年内腹水发生率超过50%,而并发腹水的患者其3年生存率不足50%.难治性腹水者1年病死率超过50%[1].腹水的处理是肝硬化治疗的重要方面.而基础治疗结合中医辨证施治表现出较好疗效,笔者综合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就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6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现将我们近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30例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报告于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26例,女4例,年龄40岁以下8例,41~50岁9例,51~60岁11例,60岁以上2例,平均年龄48.5岁。病程1年以内12例,1~3年7例,3~5年6例,5年以上5例,平均22.7月。本组病例以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及低蛋白血症所致的腹水为主。合并肝肾综合征、肝昏迷、消化道出血者未列入本组。 二、实验室检查 (一) 肝功能变化:血清总胆红质升高的16例。其中5例在60μmol/L以上,ALT异常13例,AST异常12例,麝浊异常25例,白蛋白降低18例,白/球比例倒置19例,HBsAg阳性29例,HBeAg阳性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91年~1996年收治肝硬化腹水病人92例,其中52例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经对照分析,有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自1986年8月至1995年5月,共收治肝硬化腹水患者342例,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支持、利尿等对症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本组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306例,女3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1岁,35~55岁共283例,占82.7%。既往曾确诊为肝炎者310僻,占90.7%;入院后初次发现HBV或HCV感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药保肝、利尿及支持疗法,治疗组在应用西药治疗基础上再配合中药口服——消臌灵(自拟方)。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3%,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肝功能(ALT、TBil、Alb)及腹部彩超复查疗效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具有保肝、利尿、降低门脉高压等作用,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相似文献   

19.
自体腹水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6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由于大量腹水压迫,影响呼吸及循环,特别是压迫肾脏影响肾功能,使尿量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大量腹水的存在,容易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20.
腹水超滤回输和卡托普利联合治疗难治性肝硬化腹水8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水超滤回输和卡托普利联合治疗难治性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经排除自发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肿瘤后的难治性肝硬化腹水病人185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病人常规护肝和利尿,在此基础上进行腹水超滤回输,治疗组病人在常规护肝和腹水超滤回输基础上口服卡托普利,对2组病人的肾功能、腹水变化及腹水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病人肾功能恢复率较对照组高,腹水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腹水超滤回输联合卡托普利治疗难治性肝硬化腹水疗效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