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以血小板计数减少而出现广泛的皮肤、黏膜、内脏等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甚为常见。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1/3,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是此病的高发群体[1]。目前,患者血小板计数若大于20×109L-1但无出血症状则不需治疗,但手术时,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9L-1者,术中和术后出血风险明显增加[2]。通常会在术前选择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等方法使血小板升至安全水平再行手术。但激素不良反应大,术后伤口感染较常见且难以愈合;丙种球蛋  相似文献   

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生成减少、临床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1],成人发病率约为5~10/10万[2],儿童年发病率为1.9~6.4/10万[3].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是ITP的发病基础.自身抗体使ITP患者的血小板仅存在数小时就会被迅速清除,远远短于正常人血小板寿命.  相似文献   

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的观念认为,B细胞所介导的自身抗体的产生导致血小板的破坏是其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核心,1951年,Harrington亲自将ITP病人的血浆注入体内,成功制造了短暂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杨龙  张玉林  金福强 《重庆医学》2015,(33):4655-4657
目的:探讨IL‐6、IL‐10、血清磷脂酶A2(PLA2)在颅内感染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100例颅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颅内感染患者中,30例治愈(A组),52例好转(B组),18例病情加重或死亡为预后不良组(C组)。检测受试者不同时间点血清IL‐6、IL‐10、PLA2水平。结果颅内感染组感染后1d血清IL‐6、IL‐10、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IL‐6、IL‐10水平均在感染后7d出现明显变化(P<0.05),感染后7dB、C组IL‐6、IL‐10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且C组IL‐6、IL‐10水平高于B组(P<0.05);A组IL‐6、IL‐10水平在感染后7d开始下降,B组在感染后14d开始明显下降,C组则一直处于上升趋势。3组PLA2水平均在感染后3d出现明显变化(P<0.05),感染后7d后变化幅度加大(P<0.05),感染后7dB、C组明显高于A组(P<0.05),且C组高于B组(P<0.05);A组PLA2水平在感染后7d开始下降,B组、C组PLA2水平在感染后14d开始明显下降。结论IL‐6、IL‐10、PLA2等指标与颅内感染的发生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受体拮抗剂(IL‐1Ra)编码基因2018(IL‐1RN‐2018)多态性及血清IL‐1Ra/IL‐1β比值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选取85例NSCLC患者作为NSCLC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为基础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 )技术检测IL‐1RN‐2018 T/C基因SNP ,随机选取10%进行基因测序验证,应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中IL‐1Ra及IL‐1β水平。结果(1)NSCLC组患者IL‐1RN‐2018基因的TC型、TC+CC型的NSCLC发病风险分别为 TT型的2.646倍和2.31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鳞癌患者与腺癌患者比较,IL‐1RN‐2018 T/C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SCLC组患者的血清中IL‐1Ra、IL‐1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1Ra/IL‐1β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NSCLC组中各基因型患者的血清IL‐1R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RN‐2018的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 NSCLC患病风险增加;IL‐1Ra/IL‐1β的降低可能预示NSCLC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王彩莲  张军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8):1355-1359
大量研究发现妊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孕妇孕期可能由于同种免疫性因素或自身免疫性因素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血小板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胎儿出现一系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性疾病,最终使孕妇出现早期流产、复发性流产或新生儿出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同种免疫性因素引发的新生儿出血性疾病,该病在高加索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1%,在日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15%,但在我国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该病发病较急,可出现全身皮肤和脏器的广泛出血,严重者会出现颅内出血甚至死亡。因此孕期进行血小板抗原抗体检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探讨反复流产的病因、早期预测及预防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目前血小板抗原抗体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国内外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更为先进的检测技术。本文从血小板抗原抗体的分类、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及致病机制、最新的血小板抗原抗体检测方法以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状况等多方面阐述了最新的研究进展,以便引起临床医生及孕妇的重视,为血小板抗原抗体检测在孕妇日常产检中的推广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最常见的儿童出血性疾病。 ITP最初命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 ),2009年国际工作组( 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 IWG)为强调抗体产生、免疫参与在ITP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性建议改名为ITP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11年美国血液病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SH)将其正式更名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同时采用IWG的分型标准,新的分型如下:(1)新诊断ITP:即诊断之日起病程在3个月之内;(2)持续性ITP:病程持续3~12个月;(3)慢性ITP(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病程持续超过12个月。同时指出,此分型方法只适用于原发性ITP,并不适用于继发性ITP。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 2 (Th 2 )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4 (IL 4 )、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与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PAIgM)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中的变化和作用。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测定技术检测 4 0例ITP患儿和 1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 4、IL 10水平 ,同时检测PAIgG、PAIgM的水平 ,并与ITP患儿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TP患儿血清中IL 4、PAIgG、PA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ITP病例治疗半年前后血清中IL 4、PAIgG、PAIgM水平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ITP患儿血清中IL 4与PA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6 6 3,P <0 .0 5 ) ,而PAIgG水平与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呈高度负相关 (r= 0 .72 6 ,P <0 .0 1)。结论 ITP患儿IL 4水平升高 ,提示Th 2相关细胞因子功能亢进 ,可能是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胡成琳 《重庆医学》2012,41(24):2541-254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发病率约为(5~10)/10万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男女发病率相近,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同年龄段男性。临床表现主要以广泛的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也可出现危及生命的内脏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ITP的临床出血症状与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程度不一致,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没有出血症  相似文献   

1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加速破坏并且抑制其产生的获得性疾病.以血小板短暂或持续的减少,出血危险性增加为特征,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ITP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其诊断仍是排除性诊断[1,2].  相似文献   

12.
庄万传 《安徽医学》2010,31(10):1272-127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被国际ITP工作组正式统一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仍简称ITP。本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致其数目减少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以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致血小板短暂或持久减少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皮呋黏膜瘀点、瘀斑、月经量多、尿血,严重者可因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胰腺癌手术后对血清IL‐6、IL‐10及TNF‐α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胰腺癌手术患者80例,分为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段血浆中各指标水平。结果(1)两组术前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3d血清IL‐6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5d血清IL‐6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d血清IL‐6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同一时间段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术后IL‐10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1、3d血清IL‐10水平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同一时间段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术后1d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5dTNF‐α水平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3d血清TNF‐α水平高于术前(P<0.05),而术后5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d血清TNF‐α,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TS疗法能明显降低胰腺癌术后的炎性反应,改善免疫抑制,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4.
张伟德  李光学  马锐  刘清蒙 《重庆医学》2015,(16):2264-2266
目的:了解CD4+CD25+ FOXP3+ Treg、IL‐2、IL‐10和 TGF‐β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2例原发性肝癌(HCC组)和17例继发性肝癌(S HC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外周血CD4+CD25+ FOXP3+ Treg占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用ELISA法测定IL‐2、IL‐10和TGF‐β的水平,并与18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HCC和SH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 FOXP3+ Treg占CD4+ T细胞的比例、IL‐10和TGF‐β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L‐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治疗后1、3、6个月)CD4+CD25+ Foxp3+ Treg占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IL‐2、IL‐10和TGF‐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CD25+ FOXP3+ Treg、IL‐10和TGF‐β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IL‐2明显降低。检测它们的表达水平对肝癌的辅助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和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失调关系密切,即自身抗体对抗自身血小板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尤其是脾内的巨噬细胞,通过Fc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增强,使血小板减少。造成全身或局部出血。有资料显示,  相似文献   

16.
<正>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成人发病率为5/10万10/10万,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高发群体为60岁以上老年人。根据ITP的发病机制,治疗目的主要为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血小板生成。本文将近年来治疗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自身抗体致敏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传统观点认为体液免疫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除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8.
叶铁真 《广东医学》2022,43(1):16-18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病情较轻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病情较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颅内出血,对生命造成威胁。ITP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使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水平。本文对儿童原发性ITP的治疗决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张忠强 《中外医疗》2013,32(14):17-17,19
目的探讨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rhTPO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6例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采用rhIL-11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3%,对照组为7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小板值以及用药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可引起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危及生命。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ioid hemorrhage,SAH)是危重脑血管病,发病28 d内总死亡率为41.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