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间于广州南方医院和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解剖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的各项指标、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维持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麻醉效果佳,麻醉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拟行上肢手术老年患者40例,采取产生随机种子数的方法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穿刺成功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AstraZeneca AB,100 mg/10 ml).观察并记录患者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评估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并记录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尺神经阻滞时间较B组短[(10.58±9.79) minvs.(19.45±7.8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A组桡神经阻滞时间快于B组[(5.98±6.84)min vs.(8.46±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快[(2.55±2.31)min vs.(7.74±4.0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在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上,A组患者起效时间较B组快[(1.71±1.43) min vs.(4.30±2.2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麻醉效果优率明显高于B组(95% vs.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A组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B组有1例患者出现穿破血管形成血肿,1例患者阻滞失败改全身麻醉.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盲探操作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连续肌问沟臂丛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ASAⅠ-Ⅱ级120例上肢断肢(指)再植、血管、神经吻合的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选择在超声技术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置管连续阻滞;B组采用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法。臂丛麻醉所用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10mg局麻药混合液18-25ml。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成功率、麻醉作用时间、术后镇痛的应用、并发症。结果A组在超声技术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成功率高、麻醉作用时间控制自如,术后镇痛完善、并发症少。结论在超声技术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麻醉作用时间控制自如,术后镇痛完善,而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临床实用技术,其麻醉效果值得肯定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大同市青磁窑煤矿医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低浓度组(0.3%罗哌卡因)、中浓度组(0.4%罗哌卡因)与高浓度组(0.5%罗哌卡因)。3组患者均予以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3组患者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完全阻滞情况、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低浓度组与中浓度组患者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中浓度组与高浓度组患者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高浓度组患者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高于低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低浓度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长于中、高浓度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中、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浓度组与高浓度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不同,随着浓度的升高麻醉起效时间缩短,镇痛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上肢骨折,手外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例。A组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法,B组常规臂丛神经阻滞法,两组均为肌间沟臂丛阻滞,局麻药均使用0.397%甲磺酸罗派卡因+1.0%盐酸鲁普鲁卡因合剂,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麻醉成功率,辅助用药情况,麻醉并发症。结果 A组的麻醉效果,麻醉成功率,辅助用药情况,麻醉并发症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效果A组优于B组,麻醉成功率A组优于B组,辅助用药情况A组明显少于B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A显著少于B组。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加快起效速度,安全有效,减少麻醉辅助用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阻滞对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0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30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30例,肌间沟法臂丛阻滞(对照组),均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合剂。结果 A组与B组差异明显,(1)痛觉阻滞起效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2)麻醉效果A组优良事100%大于B组优良率87%;(3)局麻药用量A组在10-15ml之间,明显少于B组25ml;(4)A组未发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B组3例。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斜引进针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斜引进针法,B组采用传统的垂直进针法。记录臂丛神经主要分支(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完善率,评定麻醉效果,观察记录有无并发症。结果 A组患者臂丛神经主要分支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的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未见并发症,B组发生Horner综合征3例、局麻药中毒1例。结论斜引进针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ASAⅠ级或Ⅱ级择期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解剖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分别在常规定位法和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和腋路臂丛阻滞,术中根据情况吸人不同浓度的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观察两组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效果、七氟醚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并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超声引导组完成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解剖定位组,七氟醚用量明显少于解剖定位组,麻醉后血液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很好地满足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需要,极具优势,安全性高,与传统解剖定位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质量,减少全麻药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仁美  蔡志俊 《淮海医药》2012,30(6):501-502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5 ~ 68岁上肢(上臂、前臂、肘部及手)外伤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2组:超声定位组(T组),使用便携式B超仪在颈部以二维超声图像确定肌间沟位置进行穿刺;对照组(C组)以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进行穿刺.记录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2组局麻药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C组(P<0.05),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C组2例患者改全麻.结论 超声引导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患者影响小,是安全、可靠、可行的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门诊上肢清创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拟行上肢清创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盲探穿刺寻找异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所用局麻药与对照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操作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短,麻醉起效快,麻醉维持时间长,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门诊上肢清创手术中,具有麻醉效果确切,术中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科学》2019,(22):118-12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3例行上肢手术患儿,依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3),对照组施以解剖定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试验组施以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药物使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麻醉优良率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苏醒时间与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较短,镇痛持续时间明显较长,麻醉药物使用量明显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其并发症发生率为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传统的解剖定位方式相比,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与较高的安全性,不仅能够缩短苏醒时间与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同时能够提升麻醉优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共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传统针刺异感定位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阻滞操作、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成功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8%(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可明显缩短操作时间,且阻滞起效快,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突破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148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为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阻滞,对比两组的阻滞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完全运动阻滞比例和完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操作简单,麻醉效果可靠,减少了传统穿刺法反复寻找异感损伤血管引起血肿,气胸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在基层医院特别对老人、小孩、肥胖,异感主诉不清楚者适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其中给予传统解剖定位穿刺麻醉的30例患者作为A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30例患者作为B组,两组上肢手术患者均给予盐酸利多卡因(C:1%)、盐酸罗哌卡因(C:0.375%)混合液进行局部麻醉,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完成时间、麻醉效果(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测定),记录其不良反应,并采用针刺法对患者对各分支神经支配区域的阻滞情况进行测定。结果 B组上肢手术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3.67±2.81)min,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2.65±0.51)分,均优于A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其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完成时间为(9.20±3.31)min,长于A组,P<0.05,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即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A组,P<0.05,且B组患者的尺神经阻滞完全,两组患者的桡神经阻滞及正中神经阻滞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显著,相比于传统解剖定位穿刺麻醉,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止痛效果更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保证了麻醉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5.
陈利新 《安徽医药》2013,17(11):1917-1918
目的探讨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实验组麻醉成功率达93.3%,而对照组麻醉成功率71.1%,实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经肌间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6例行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经肌间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复合右美托咪啶.对比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以及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8.70%)以及对麻醉的满意度(95.65%)均优于对照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34.78%)以及对麻醉的满意度(69.5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经肌间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105例需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先后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35例。A组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 B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 C组患者采用0.3%罗哌卡因。对比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用药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神经痛觉完全阻滞率;用药后不同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11.94±1.20)、(12.63±1.31)、(17.02±1.56)min,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8.85±1.59)、(8.57±1.48)、(7.13±1.60)h,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分别为(8.97±1.56)、(8.70±1.47)、(7.04±1.61)h;A组和B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短于C组,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长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5 min, A组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痛觉完全阻滞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5 min, A组患者运动阻滞3级占比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0 min, A组和B组患者运动阻滞4级占比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麻醉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均较好,随着浓度增高,镇痛持续时间更长,起效时间更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改善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的现象.方法 80例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及联合臂丛神经阻滞(B组)的方法,记录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A组,B组臂丛阻滞的完善率分别为82.5%和97.5%.结论 肌间沟与肘部尺神经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完善了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科学》2021,(1):192-19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在我院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部手术患者共16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将所选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40例,A组给予0.25%罗哌卡因,B组给予0.30%罗哌卡因,C组给予0.40%罗哌卡因,D组给予0.50%罗哌卡因,每组患者药物容量均为20 ml。观察四组患者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结果A组感觉阻滞(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B、C、D组(P 0.05);A组运动阻滞(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B、C、D组(P 0.05);四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及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D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A、B、C组,D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A、B、C组(P 0.05)。结论从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安全性综合考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浓度为0.50%的罗哌卡因明显具有麻醉起效快、时间长、麻醉效果理想、安全性高的优势,是临床手部手术中麻醉最佳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肥胖患者上肢手术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60例,均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和传统组各30例,分别于超声监视下与异感法来寻找神经位置并阻滞。观察阻滞操作时间,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肌皮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操作时间,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肌皮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传统组,麻醉优级率(93.3%)高于传统组(6 0.0%),并发症发生率(6.7%)低于传统组(4 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上肢手术能提高麻醉效果,缩短操作时间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