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分布状况,分析HCV不同基因型患者病毒载量、肝功能及血液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临床已诊断为丙肝患者进行HCVRNA载量检测,并使用PCR直接测序法进行HCV基因分型,同时检测ALT、AST水平及血液细胞学指标。并分析基因型与HCV-RNA含量、ALT、AST和血液细胞学指标相关性。结果112例基因分型检测结果1a型4例(3.57%),1b型38例(33.93%),3a型20例(17.86%),3b型20例(17.86%),6a型30例(26.79%);各基因型间HCV-RNA载量与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细胞学指标除WBC外,中性粒细胞数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PLT和Hb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贵阳地区HCV基因分型与病毒载量、患者肝功能不具有显著相关性,但不同基因型间血液学相关指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分型情况,探讨不同 HCV基因分型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因子的差异。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7月在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的19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样本,分别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丙型肝炎基因型,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细胞因子白介素8(IL‐8)、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FN‐α)的含量。结果198份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分型结果显示,1a型4例(2.02%),1b型71例(35.86%),2a型9例(4.55%),3a型29例(14.65%),3b型47例(23.74%),6a型37例(18.69%),6d型1例(0.5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L‐10、T N F‐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2与TNF‐α在各基因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型患者血清IL‐8与IL‐10含量明显高于3a、3b、6a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贵州地区 HCV 基因型分布呈现多样性。贵州地区丙型肝炎1b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失衡可能是导致其慢性化率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载量在慢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丙肝相关的肝癌(HCV—HCC)患者中的变化及基因分型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门诊及住院的1386例HCVRNA阳性且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把患者按诊断分为丙型肝炎组、丙肝肝硬化组、丙肝相关的肝癌组,采用qRT—PCR检测患者血清的HCVRNA载量与基因分型,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丙型肝炎组、丙肝肝硬化组及丙肝相关的肝癌组患者HCVRNA载量分别为(6.47±1.03)lgIU/mL,(6.18±1.09)lgIU/mL和(6.07±1.13)lgIU/mL,三组患者HCVRNA载量不同,丙型肝炎组HCVRNA明显高于其他二种,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80,P〈0.05),但丙肝肝硬化组与HCV—HCC组患者HCVRNA载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65,P〉0.05)。1386例患者中816例进行了HCV基因型检测,1型基因型529例(64.83%),2型基因型287例(35.17%),丙型肝炎组患者1型基因型者为400例,2型基因型者为226例,1b型基因型为主(63.10%),丙肝肝硬化组1型基因型117例,2型基因型为57例,1b型基因型为主(65.52%),HCV—HCC组1型基因型为12例,2型基因型为4例,1b型基因型为主(68.75%),三组患者基因型比例无明显差别(x^2=1.02,P=0.31)。结论HCVRNA载量在慢性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过程中减低,河南地区丙肝患者以1型基因型为主,且1型、2型基因型对疾病的进展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沈阳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分型情况,为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和预防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根据丙型肝炎病毒RNA全序列,在5NCR区设计引物,通过套式PCR扩增,特异性产物测序分型。结果检测HCV感染样本75例,共检出4种基因型,分别为1a,1b,2a和3a型,其中1a占2.7%,1b占54.6%,2a占32%,3a型占10.7%。结论沈阳地区HCV基因型主要为1b型,其次为2a型,与中国其它地区HCV基因型分布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5.
冯颖 《中国医药》2013,8(8):1124-1125
目的 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病毒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特异性探针杂交法进行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丙型肝炎病毒1b型感染的长效干扰素组(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 μg/次,1次/周)和非1b型感染的普通干扰素组(皮下注射普通干扰素α-2b,5 mIU/次,隔日1次),2组患者均口服利巴韦林.治疗前后和随访中检测患者血浆丙型肝炎病毒RNA和ALT水平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比较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肝功能异常率的差异.结果 长效干扰素组与普通干扰素组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者分别为30例(46.2%)和41例(7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效干扰素组肝功能异常者10例(15.4%),普通干扰素组有8例(14.5%),2组患者肝功能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病毒1b型感染患者的疗效不理想,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主要影响治疗的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艾滋病毒感染( HCV/HIV)患者早期疗效与干扰素( INF)诱导的粘病毒抵抗蛋白A(MxA)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HCV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151例HCV/HIV患者用INFα -2b联合Rib治疗24周,评价早期疗效,根据疗效将其分为早期应答与非应答组.应用PCR及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析方法,检测患者HCV-RNA基因分型、MxA-88及-123位点的SNP,并分析SNP与INF的早期疗效关系,HCV基因1型与非1型患者MxA基因型之间INF的早期疗效.结果 151例HCV/HIV患者除去12例HCV基因分型无记录者,139例患者中52例为HCV基因1型(34.4%),非1型87例( 57.7%);HCV基因非1型早期应答率(85.1%)高于基因1型(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47,P<0.001);MxA启动子-88位点,GT型与GG、TT型患者疗效比较,各型间应答率GT型(79.7%)好于GG型(67.7%)及TT型(70.0%),但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11,P> 0.05).MxA-123位点,CA型、CC型及AA型三者INF疗效应答率分别为78.0%、72.6%及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3,P>0.05).HCV基因Ⅰ型与非1型患者MxA基因型之间INF的早期应答率比较,HCV基因非1型患者G/T、T/T型(91.5%)好于GG型(7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27,P=0.068),HCV基因1型患者MxA各基因型间应答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是,HCV基因非1型患者与Ⅰ型患者间比较,前者G/T、T/T型(91.5%)应答率高于后者G/T、T/T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V基因非1型患者MxA启动子-88、-123各基因型对INF应答率好于HCV基因1型患者,MxA-88位点为GT型的HCV/HIV患者的INF疗效较好,可为INF治疗的预后及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山西省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基因分型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HCV基因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就诊的HCV感染患者(抗-HCV阳性,HCVRNA≥1×10~3U/ml)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其基因型,并检测HCV-RNA含量,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甲胎蛋白(AFP)指标,根据不同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的HCV感染者的临床指标。结果共检测90例HCVRNA≥1×10~3U/ml的阳性标本,检出2种基因型,分别为1b型78例(87%),2a型12例(13%),可分型率为100%。1b基因型HCV感染患者血清HCV-RNA病毒载量、血清ALT、ALB、TBIL、AFP水平与2a基因型HCV感染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山西省HCV基因型主要为1b型,其次为2a型。HCV分型不足以判断HCV相关临床情况,需同时检测HCV基因型、HCV-RNA含量及肝功能等全面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辽宁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样本,首先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探针法对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分型进行测定,对PCR法分不出型别的样本,采用测序法检测,对HCV基因分型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辽宁地区100例HCV感染患者中,基因型包括1a型、1b型、2a型、3a型、3b型、6a型、6n型7种类型。上述类型中,1b型患者占比最高,1a型患者占比最低。各年龄段中,30~60岁患者各基因型占比更高。1b型、3b型患者,以男性居多;其他基因型患者,以女性居多。1a型患者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1b型患者可经血液、静脉吸毒、性传播、母婴传播等多种途径感染,各途径感染风险均较高。2a型患者,感染途径以输血、血制品等院内感染为主。3a型患者感染风险低,感染途径一般为静脉吸毒及性传播。3b型患者,经血液、静脉吸毒感染者居多。6a型及6n型患者,多为血液感染及静脉吸毒感染。结论辽宁地区HCV基因,以1b型基因为主,该基因型可经多种途径感染,临床应以之为重点,对HCV感染进行诊断以及治疗,抑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89例抗HCV阳性血清进行HCV RNA扩增,再应用膜显色DNA芯片技术,对HCV进行基因分型,并对部分标本用基因测序法作对照。结果89份抗HCV阳性血清中,检测出HCV RNA阳性73例。其中,HCV/1b型66例(90.4%),HCV/1a型1例(1.4%),2a型3例(4.1%),3b型3例(4.1%)。13例标本作基因测序分型对照,分型结果完全一致。15例献血员血清中未检出HCV RNA。结论HCV/1b型是江苏常州地区丙肝病毒优势株。膜显色DNA芯片可用于HCV RNA检测及基因分型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合临床推广应用及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丙型肝炎患者HCV的基因亚型分布特征,为丙型肝炎的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广东省194例丙型肝炎患者HCVNS5B基因区域,特异性PCR产物测序后通过美国洛斯拉莫斯国家实验室HCV数据库的Blast程序进行HCV基因亚型分析.结果 194例丙型肝炎患者中有99例为单纯HCV感染者、95例为HIV/HCV共感染者.丙型肝炎患者HCV共有8种基因亚型,其中1b亚型占42.3%(82/194)、6a亚型占35.0%(68/194)、3a亚型占11.9%(23/194)、3b亚型占6.7%(13/194)、2a亚型占2.6%(5/194)、1a亚型占0.5%(1/194)、4a亚型与0.5%(1/194)、5a亚型占0.5%(1/194).丙型肝炎患者中的单纯HCV感染者HCV有7种基因亚型,以1b亚型为主,占67.7%(67/99);丙型肝炎患者中的HIV/HCV共感染者HCV有5种基因亚型,以6a亚型为主,占53.7%(51/95).结论 广东地区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亚型呈现多样性,主要基因亚型为1b亚型和6a亚型;丙型肝炎患者中的单纯HCV感染者与HIV/HCV共感染者HCV主要基因亚型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凉山州某县HIV合并HCV感染者HCV基因型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并分析2021年04月至2021年12月在四川凉山州越西县抗病毒治疗中心随访的55例HIV合并HCV感染者的基本信息、HCV基因型、HCV RNA定量结果和肝功能结果。结果 55例感染者中,以男性感染者为主(70.91%);年龄主要分布在21~40岁(70.91%);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传播为主(61.82%)。55例感染者中,32例完成了HCV基因分型,共发现3种基因型—1型(包括1b型)、3型和6型,其中以3型为主。HCV各基因型在不同性别、年龄及感染途径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0; P=0.893; P=0.765)。55例感染者中,HCV基因6型感染者的HCV RNA定量结果高于其他组的感染者,但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1)。肝功能结果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5; P=0.321; P=0.905; P=0.104)。结论 凉山州某县HIV合并HCV感染者中HCV基因型以3型相对较多,不同基因型的HCV RNA定量结果和肝功能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南京地区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的常见基因型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常见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对南京市强制戒毒所收集提供的198份抗-HCV阳性吸毒人员血清进行HCV RNA检测,对阳性标本按照Simmonds分型方法,采用5′非编码区(5′NCR)1、2、3、1b型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与分型,同时分析不同类型吸毒人员丙型肝炎感染者上述基因型分布差异。结果198份血清中,有168份为HCV RNA阳性。单一基因型占77.4%,其中1b亚型106份(63.1%),2型15份(8.9%),3型9份(5.4%);混合基因型占20.2%,其中1b/2型25份(14.8%),1b/3型5份(3.0%),2/3型4份(2.4%);未确定基因型4份(2.4%)。静脉和非静脉吸毒人群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14,P〉0.05),单一基因型和混合基因型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P〉0.05)。结论南京地区吸毒人群HCV基因型1b型为主,其他多种基因型并存,总体分布特点介于中国南北方之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泰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泰州市人民医院213份HCV抗体阳性患者血清样本以及信息资料,采用TR-PCR法,进行HCV-RNA测定,运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对HCV进行基因分型,实验数据运用SPSS1.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3份HCV抗体阳性血清样本中HCV-RNA阳性样本为129例,阳性率为60.6%,其中1b型最多为107例占82.94%,其次是2a型13例占10.08%;男性患者感染1b型的比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基因型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泰州地区HCV患者中存在4种基因型,以1b型为主,对HCV基因型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个体化抗病毒治疗以及预防HCV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102例,筛查自身抗体,分为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均给予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治疗前HCV RNA载量、治疗过程中血ALT和AST水平变化、病毒学应答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102例慢性HCV感染者中,共检出自身抗体阳性患者31例,其中,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18例,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10例,抗1型肝肾微粒抗体(LKM1)阳性3例。治疗前,阳性组和阴性组HCV RNA载量,以及治疗后快速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0~20周,两组患者ALT和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阳性组高于阴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可有效治疗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存在与否对治疗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IL-28B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 8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PEG-IFNa-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85例患者的IL-28Brs12979860进行测序分型,分析rs1297986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CV感染者PEG-IFNa-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效间的关系.结果 85例患者中IL-28B rs12979860位点CC型70例,CT型15例,未发现TT型;SVR获得率77.6%,rs12979860位点CC、CT两类基因型在SVR组及NSVR组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04,P=0.013);C、T等位基因在两组中分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x2 =5.603,P=0.018).结论 IL-28B rs12979860位点基因多态性对预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PEG-IFNa-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途径、丙型肝炎病毒(HCV)载量及其基因分型;并分别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2a)或普通干扰素(IFNa)单用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36、48周分别监测HCV-RNA载量及肝功能.结果 输血是HCV感染的主要途径(71/120),109例(90.8%)患者血清HCV-RNA载量为5.0 ~ 7.0 log10 copies/ml;76例患者作了HCV病毒基因学检测,检测结果为HCV-RNA 1b型65例,HCV-RNA 1c型2例,HCV-RNA 2a型、HCV-RNA6a型及HCV-RNA3b型各3例;PEG-IFN-2a+利巴韦林组与单用PEG-IFN-2a组仅有1例早期病毒学应答后出现反跳,其余患者均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IFNa+利巴韦林组有2例获早期病毒学应答后出现反跳、1例获治疗结束时应答后反跳;单用IFNa组1例获快速病毒学应答后出现反跳、1例获治疗结束时应答后反弹、1例早期病毒学应答后出现反跳、2例治疗结束时应答后反跳;应用PEG-IFN-2a的两组疗效明显优于应用IFNa的两组(均P<0.05).结论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以输血感染为主88.2%病例为基因1型(其中绝大部分为1b型);PEG-IFN-2a联用利巴韦林并结合个体化治疗可有效提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鹪丙型肝炎患者DC-SIGN/DC-SIGNR基因颈区重复序列的遗传多态性分布,探讨DC-SIGNR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HCV)载量的关系。方法采用PCR结合DNA测序对300例丙型肝炎患者DC—SIGNR重复序列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和测序分析;同时检测了患者的HCV病毒载量。结果该研究发现携带7等位基因(中等的)的患者、其HCV病毒载量水平低于携带9等位基因(较长的)的患者(P〈0.05),此外7/7基因型的患者组其HCV病毒载量水平低于9/7基因型的患者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HCV病毒更易与携带较长DC—SINGR等位基因的患者结合。结论DC-SIGNR遗传多态性可能与HCV病毒在个体内的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及NS4区合成肽键建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对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进行分型。测定抗-HCV阳性者再测其血清型。对HCV RNA阳性的标本用特异性引物的分型PCR方法测定基因型。结果表明,70例供血者中HCV RNA阳性为30%,抗-HCV阳性率68.6%,其中血清分型阳性率为72.9%。血清Ⅰ型与基因Ⅱ(1b)型相对应;血清2型与基因Ⅲ(2a)型相对应。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引起的经血液传播的肝脏急慢性炎症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抗病毒治疗,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有病毒和宿主,而病毒因素中又以病毒载量和病毒基因型为主,故HCV的基因型与丙肝病情的进展和治疗疗效有一定相关性。本文针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流行现状、HCV病毒的基因分型、抗HCV药物的研究进展、HC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不同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对病情及抗病毒的疗效进行预测。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丙肝患者进行HCVRNA定量检测,对60例HCV—RNA阳性标本应用PCR进行HCV基因分型。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HCVRNA阳性的丙肝患者中,1b型46例,占77%,2a型为14例,占23%。结论河南地区HCV感染者中以1b型为主,对HCV感染者在治疗前进行有效的疗效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