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讨论经Wihse入路复位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骨科2011年9月_2013年8月收治胸腰段的椎体骨折22例,男性8例,女性14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6岁。骨折类型依据骨折形态分为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骨折压缩超过1/3,需要行后路复位钉棒内固定术但不需要后路减压治疗。胸12骨折6例,腰1骨折13例,腰2骨折3例。本组病例随机应用经常规手术入路和经Wihse人路2组,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手术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经Wihse人路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经常规入路组,手术时间少于经常规入路组,术后切口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经常规入路组。结论经Wiltse入路复位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不需要后路椎管减压的椎体骨折,其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接近正常,术中减少椎旁肌肉的剥离,减少了软组织的损伤,术后手术切口疼痛减轻,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单侧伤椎置钉或双侧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46例载荷分享评分(LSC)为5~7分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伤椎固定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资料,按照伤椎单侧或双侧置钉数分为5钉组及6钉组,5钉组25例,6钉组21例.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AVHC)、矢状面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神经功能恢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v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节段、LSC、AVHC及矢状面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钉组的手术时间(109.2±30.7)min及术中出血量(376.0±303.1)ml,6钉组的手术时间(110.0±32.1)min及术中出血量(409.5 ±361.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6,-0.342,P>0.05).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5钉组(17.5±4.1)个月,6钉组平均(18.3±4.3)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3,P>0.05).术前有部分神经功能损害者均获得恢复.两组均获得满意的放射学及功能学评价,未次随访时5钉组AVHC(93.0%±3.0%),Cobb角(2.6±5.6)°,VAS(1.4± 1.0),ODI(17.2±7.8);6钉组AVHC(93.1%±2.74%),Cobb角(3.2±5.4)°,VAS(1.6±1.0),ODI (16.7±5.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9,-0.390,-0.688,-0.235,P>0.05).结论 对于载荷分享评分在5~7分胸腰椎骨折进行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安全有效,单侧伤椎置钉能获得和双侧伤椎置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 Wiltse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 Beaujon-Lassale 功能评分。结果术后1周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 <0.05),术后1周患者 VAS 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末次随访 Beaujon-Lassale 功能评分为(19.4±2.6)分。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恢复;2例椎管内渗漏发生,3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但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症状。结论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 PVP 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腰痛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与常规跨伤椎后路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胸腰椎骨折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术后及末次随访各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在Cobb角和椎管侵占纠正及椎体前高压缩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较常规跨伤椎后路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缩短手术时间,能够较好地纠正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研究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技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61例,ASIA分级均为E级。随机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23~54岁,平均41.8岁;传统后正中入路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0~55岁,平均43.6岁。比较围手术期参数,术前1天及术后1、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VAS)疼痛评分。结果 Wiltse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Wiltse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1)。Wiltse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术前1天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Wiltse肌间隙入路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应用的短期疗效.方法 对27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 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6±16.5)%,节段后凸角度(20.8±9.4)°;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8±11.9)%,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了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的即时效果.方法 收集了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间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病例共62例.A组共35例,采用跨阶段固定;B组共27例,采用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固定.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比较节段后凸角度变化和骨折椎体高度、骨折椎体复位率的组间差异.结果 所有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间骨折椎体高度、骨折椎体复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2±2.8)vs(98.6±1.9),P<0.05],节段后凸角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1.0)vs(8.1±1.3),P>0.05].结论 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有助于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对于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具有较好的即时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查阅近20年内关于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对于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总结,其中尽可能以近10年内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结果 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使用该手术方式的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大多数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较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术式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9.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9年4月收治的34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伤椎5枚或6枚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同时行单节段植骨融合.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同时观察植骨融合及神经恢复情况.结果 伤椎置钉均顺利完成,术后无切口感染,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现象.所有患者获得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随访时,Cobb角由术前的12°~42°(26.5°±7.4°)矫正至0°~16°(5.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8,P<0.05).伤椎前缘压缩率由术前的20%~50%(70%±12%)恢复至86%~100%(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P<0.05).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12%~56%(38%±10%)恢复至0~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9,P<0.05).脊髓神经功能除4例A级无变化,其余均较术前有1~2级恢复.术后12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A级4例,C级3例,D级3例,E级24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前中后三柱稳定,畸形矫正满意,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65例,其中经Wiltse入路30例,传统后正中入路35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24个月)。2组间术前VAS评分、术后Coob角矫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等优点,减少了术中对椎旁肌的损伤,术后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1.
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单个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单个胸腰椎爆裂骨折37例.结果35例得到平均12个月的随访,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8°纠正到术后10°,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0%恢复到术后平均90%,31例获得Frankel分级1~3级以上的改善.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单个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节段短,操作简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等优点,能达到良好的复位、固定及减压目的,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六钉固定结合后外侧自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本院行传统跨伤椎4钉固定后外侧羟基磷酸钙植骨融合组(A组)60例。行经伤椎6钉固定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组(B组)56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B组的末次随访时复位丢失率小于A组。A组内固定失败率高于B组,植骨融合率低于B组,三组P值均<0.05。[结论]后路短节段经伤椎六钉固定结合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胸腰段压缩性和中轻度爆裂性骨折的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固定效果 ,简化操作 ,使其更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原理。方法 采用 7具成人胸腰椎脊柱固定标本 ,造成椎体骨折 ,用自行研制的火炬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加以固定 ,应用应力分析方法与其他椎弓根内固定器械作对比。结果 自行研制的火炬 (Torch)椎弓根内固定器械与SF在强度、刚度、稳定性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比Dick明显优越 (P <0 .0 5 ) ,在实验中显示其操作简便性。结论 火炬椎弓根内固定器械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生物力学性能优良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Z—plate钛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胸12椎体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胸12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并采用Z—plate钛钢板内固定系统前路固定。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访时间5~36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均已牢固融合,无植骨块塌陷及伤椎高度丢失,亦无钢板、螺钉断裂及松动现象。无继发性脊柱后突畸形的病例。结论Z—plate钛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12椎体爆裂性骨折可使固定节段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并发症少,适合于胸12椎体爆裂性骨折行前路椎管减压后的脊柱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2010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科收治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共60例,采用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治疗。结果:患者伤椎植骨及伤椎置钉术中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105 min,平均93 min;术中出血量100~180 ml,平均110 ml,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8个月,未出现手术后长时间背痛,仅4例患者轻度酸痛,药物治疗即可缓解,对工作生活无明显影响,未出现明显“蛋壳”样骨缺损,未出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现象。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5.3%恢复至90.1%,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3.5°矫正至6.1°,椎管占位率由术前平均32.4%恢复至5.4%;神经功能恢复除2例D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恢复至E级。结论:采用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后凸畸形,降低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退变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椎弓根钉槽形钢板内固定治疗20例胸腰椎骨折并戴瘫患者。术后经半年至2年随访,全部病例后突畸形基本纠正,7例骨折脱位获得良好复位,合并脊髓损伤也有不同程度恢复。笔者对该装置的复位固定机理进行分析,认为此固定器能对脊柱三维矫形与固定符合脊柱生物力学要求,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器。强调掌握正确进钉点、方向及手感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胸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助于改善骨折椎复位难、固定强度不够、复位椎体高度丢失、内置物松动断裂等缺点,但尚需进一步的理论及临床研究。[结论]伤椎椎弓根钉固定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改良张力带钢丝与改良中空拉力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髌骨骨折51例,微创应用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27例,改良中空拉力螺钉治疗24例,比较两种方法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51例全部随访8~26个月。根据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内固定失败、疼痛症状和X线片评定疗效。按Shahria-ree评定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1.5%和95.8%,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改良中空拉力螺钉微创治疗髌骨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四肢骨折运用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四肢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而观察组则运用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骨折愈合时间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收治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手术组25例,伤椎手术组20例,并分别采用相应的术式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住院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式在治疗无神经脊髓损伤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在显著减少创伤的同时,可以达到传统术式的临床疗效;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病例中,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