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口服布洛芬治疗中超声心动图监测的价值.方法 将生后7d内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PDA早产儿(PDA直径小于5mm) 14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2例,口服布洛芬治疗;对照组60例,未服用布洛芬.超声心动图监测动脉导管关闭率.结果 观察组PDA直径<3m者,闭合率9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 (P<0.05).观察组PDA直径为3-5 mm者,治疗后闭合率3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 (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监测有助于评估PDA早产儿口服布洛芬疗效,并可根据PDA直径大小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口服布洛芬治疗极低体质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5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成早期治疗组25例,生后早期(日龄2~3d)经心脏彩超证实PDA,即予以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对照组20例,因临床出现PDA征象而经心脏彩超证实有PDA存在后,再予以布洛芬混悬液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早期治疗组PDA关闭23例(91.3%),对照组关闭15例(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肌酐、血小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脑室内出血(IVH)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P<0.05);早期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较短、住院时间较短(P<0.05)。结论:早期口服布洛芬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DA疗效确切且较安全,生后3d内早期应用有益于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郑欧弟 《北方药学》2018,(3):167-168
目的:探究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在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中选出128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口服,观察组给予布洛芬口服,对比两组关闭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化检验等.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的动脉导管关闭率60.94%略高于对照组的51.5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9%,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时的血小板计数、血浆PGE2、血清NT-probe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布洛芬口服有助于促进早产儿动脉导管的关闭,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PDA)与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nsPDA)经药物干预后关闭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新生儿科2016 年5 月至2019 年4 月收治的胎龄<34 周并于生后1 周末行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产儿252 例,根据是否符合sPDA 诊断标准,分为sPDA 组(n=94例)和nsPDA 组(n=158例),nsPDA 组分为nsPDA-1组(n=92)和nsPDA-2组(n=66)。sPDA 组所有患儿和nsPDA-1组在住院期间均接受了口服布洛芬治疗;而nsPDA-2组患儿在住院期间未接受布洛芬治疗。三组患儿于治疗结束后或出院前均已复查超声心动图。收集患儿资料,分析三组早产儿动脉导管关闭率和PDA 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sPDA 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均小于nsPDA-1组和nsPDA-2组(P<0.05),而nsPDA-1组和nsPDA-2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布洛芬治疗后sPDA组与nsPDA-1组分别有52例和81例患儿动脉导管关闭,关闭率为55.3%和88.0%,而nsPDA-2组有54例早产儿动脉导管自然关闭,关闭率为81.8%,sPDA 组动脉导管关闭率低于nsPDA-1组和nsPDA-2组(P<0.05),而nsPDA-1组和nsPDA-2组关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DA组肺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颅内出血(IVH)的发生率高于nsPDA-1组和nsPDA-2组(P<0.05),而nsPDA-1组和nsPDA-2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DA 组和nsPDA-1组的肾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nsPDA-2(P<0.05)。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出现sPDA可能性越大,sPDA早产儿1周后口服布洛芬关闭PDA 的疗效较nsPDA早产儿差,并较后者更容易出现早产儿相关并发症(肺炎、BPD、喂养不耐受、NEC及IVH)。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富含血小板血浆与布洛芬悬液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9月纳入的64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按照简单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对照组采用布洛芬悬液治疗,观察组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治疗。评估两组总的有效率、动脉导管关闭率、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治疗前后生化检验结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78.13%(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动脉导管关闭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 <0.05);治疗前两组患儿未闭动脉导管(PDA)直径、左肺动脉(LPA)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右心室收缩压(RV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各超声心动图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生化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均增加,且观察组患儿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 <0.05),而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浆PGE2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预防性口服布洛芬关闭极低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极低体重儿随机分成预防组32例,生后6 h内予以口服布洛芬悬液;另42例作为对照组不予布洛芬口服,如临床出现PDA征象和/或心脏彩超证实有PDA存在,再予以布洛芬治疗。两组患儿7~10 d后心脏彩超检查观察PDA关闭率,并观察布洛芬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预防组PDA关闭率为90.62%,对照组为78.57%,对照组中9例有PDA者经布洛芬治疗后5例关闭,最终PDA关闭率达90.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防组17例(53.13%)在首剂后即出现少尿,2例因出现无尿而停药,对照组6例(14.28%)出现少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血肌酐(Cr)预防组(71.67±9.24)μmol/L,对照组(73.26±9.53)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 d血肌酐预防组(89.02±21.86)μmol/L,对照组(69.12±11.3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胃出血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但预防组喂养不耐受(FI)发病率高,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FEF)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室内出血(IVH)、慢性肺部疾病(CLD)、病死率、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极低体重儿7~10 d PDA自然关闭率高,布洛芬早期用药增加了极低体重儿脏器损伤的风险,临床出现PDA后再予以布洛芬治疗可能更合理、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12月对48例早产儿PDA予口服或经口管饲布洛芬混悬滴剂,首剂10 mg/kg,于24、48 h后再各予5 mg/kg.观察洛芬治疗PD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不同性别、体质量、孕周、开始用药日龄、动脉导管内径及不同类型PDA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PDA的关闭率为81.3%.开始用药日龄≤5 d与>5d的关闭率分别为90.0%、66.7%(27/30例、12/18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05 P=0.0450);体质量>1500 g与≤1500 g的关闭率分别为93.5%、58.8%(29/31例、10/17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464P =0.0311);单纯型PDA与复合型PDA的关闭率分别为89.5%、50.0%(34/38例、5/10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516 P=0.0261).而不同孕周、性别及动脉导管管径对疗效无明显影响(P>0.05).3例出现尿量减少,停药后很快好转.结论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安全、有效,用药时间越早,关闭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治疗有症状性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生症状性PDA的早产儿78例,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滴剂治疗,布洛芬10mg/kg,共3次,间隔24h。第一疗程结束后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如未关闭,使用第二疗程。用药前检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治疗结束后复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结果: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1个疗程治疗,PDA的关闭率为67.94%,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最终关闭PDA的总有效率为78.21%。疗效与出生体质量、胎龄有关,出生体质量≥1500g组疗效好于出生体质量〈1500g组(P〈0.05);胎龄31~34周组疗效好于胎龄28~30周组(P〈0.05)。78例中5例(6.41%)出现喂养不耐受,经减少喂养量或暂停喂养后好转,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疗效好且安全,值得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郭立艳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10):1929-1933
目的探讨布洛芬混悬液联合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13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布洛芬组(44例)、氢化可的松组(44例)和联合组(46例)。布洛芬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首次剂量10 mg/kg,第2、3剂量5 mg/kg,每次间隔24 h,共3次。氢化可的松组口服醋酸氢化可的松片,1片/次,1次/d,治疗3 d。联合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和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治疗,方法同上。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比较3组的前列腺素E2(PGE2)、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内皮素-1(EF-1)和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布洛芬组、氢化可的松组和联合治疗组动脉导管未闭关闭率分别为84.09%、79.55%、93.48%,联合治疗组动脉导管未闭关闭率高于布洛芬组和氢化可的松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血浆PGE2、尿PGE2、NT-pro BNP和EF-1水平均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布洛芬组和氢化可的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左心室收缩末前后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和左心室舒张末容量(LVEDV)均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布洛芬组和氢化可的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高胆红素血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布洛芬组和氢化可的松组,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混悬液联合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了患儿PGE_2、NT-pro BNP、EF-1水平,改善患儿心功能指标,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小玲 《安徽医药》2018,22(12):2457-2459
目的 评价预防性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选取西安高新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53例胎龄小于30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防性治疗组76例和常规治疗组77例。预防性治疗组,出生后24 h内给予口服首剂布洛芬10 mg·kg-1,每隔24 h后口服第二、三剂布洛芬5 mg·kg-1。常规治疗组在出生后第3天对超声证实存在PDA的患儿给予相同剂量的布洛芬口服。出生后第3天,第7天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抽外周血查肾功及血常规,并监测有无不良反应,两组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 预防性治疗组在出生后第3天及出生后第7天PDA关闭率(73.7%、78.9%)均高于常规治疗组(55.8%、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治疗组在出生后第3天及出生后第7天的尿素氮及肌酐水平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期并发症如肾功损害、尿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重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口服布洛芬能够有效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不增加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极低出生体重儿口服布洛芬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1年6月我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0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生后2h内予布洛芬混悬滴剂首剂10mg/kg,24h和48h后各5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为8g/L,共3次,间隔24h。对照组在出现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症状,心脏杂音,彩色多普勒心动图证实为动脉导管未闭后开始按上述方法服药。结果观察组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30%)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病率(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口服布洛芬预防可减少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灌注指数(PI值)和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在极早产儿(28~32周)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新生儿收治的84例胎龄28~32周早产儿,按生后5d的心脏彩超检查分为小型动脉导管未闭组(12例)、中型动脉导管未闭组(14例)、大型动脉导管未闭组(12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监测各组患儿生后5d脉搏血氧监测仪器上PI曲线稳定后6s内的PI值和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比较四组的PI值和SpO_2的变化。结果对照组的SpO_2分别与小型动脉导管组、中型动脉导管组和大型动脉导管组的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于极早产儿的PI值,小型动脉导管未闭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型动脉导管未闭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大型动脉导管未闭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血氧饱和度对诊断极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无参考意义,极早产儿的PI值可对早期诊断极早产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分析布洛芬的不良反应。方法 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的42例胎龄<35周,体重<2000 g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布洛芬治疗3 d,监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第3天)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用药疗程结束后复查心脏彩超,并分析应用布洛芬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经布洛芬鼻饲或口服治疗3 d,28例(66.7%)动脉导管关闭,其中10例(23.8%)动脉导管关闭后再次开放。25例(59.5%)出现少尿,28例(66.7%)出现喂养不耐受,25例(59.5%)出现消化道出血。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第3天)观察指标,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酐、血小板、凝血功能、电解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显著,但再次开放的可能性存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少尿、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等,但大多数不良反应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能明显好转,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分析布洛芬的不良反应。方法 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的42例胎龄<35周,体重<2000 g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布洛芬治疗3 d,监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第3天)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用药疗程结束后复查心脏彩超,并分析应用布洛芬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经布洛芬鼻饲或口服治疗3 d,28例(66.7%)动脉导管关闭,其中10例(23.8%)动脉导管关闭后再次开放。25例(59.5%)出现少尿,28例(66.7%)出现喂养不耐受,25例(59.5%)出现消化道出血。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第3天)观察指标,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酐、血小板、凝血功能、电解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显著,但再次开放的可能性存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少尿、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等,但大多数不良反应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能明显好转,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分析布洛芬的不良反应。方法 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的42例胎龄<35周,体重<2000 g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布洛芬治疗3 d,监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第3天)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用药疗程结束后复查心脏彩超,并分析应用布洛芬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经布洛芬鼻饲或口服治疗3 d,28例(66.7%)动脉导管关闭,其中10例(23.8%)动脉导管关闭后再次开放。25例(59.5%)出现少尿,28例(66.7%)出现喂养不耐受,25例(59.5%)出现消化道出血。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第3天)观察指标,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酐、血小板、凝血功能、电解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显著,但再次开放的可能性存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少尿、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等,但大多数不良反应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能明显好转,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THOP)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67例早产儿,筛查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计算THOP的发生率,分析产生THOP的影响因素.结果 67例早产儿男性33例,其中THOP患儿23例,发生率69.7%;女性34例,其中THOP患儿25例,发生率73.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05).出生体质量≤1500 g患儿30例,其中THOP患儿26例,发生率86.7%;出生体质量>1500 g患儿37例,其中THOP患儿22例,发生率59.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04,P<0.05).胎龄≤32周患儿27例,其中THOP患儿24例,发生率88.9%;胎龄>32周患儿40例,其中THOP患儿24例,发生率6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2,P<0.05).THOP组48例出现20例早产儿疾病,对照组19例仅出现3例早产儿疾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04,P<0.05).结论 THOP与早产儿的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有关,THOP易导致早产儿疾病的发生,应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杨霞 《首都医药》2013,(20):57-57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8例PDA患儿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 38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其中22例心脏彩超提示动脉导管关闭,16例管径较前减小。结论早产儿PDA病情危重,并发症多,通过布洛芬的应用,密切监测,精心护理,可早期安全关闭DA。主要护理措施为病情监测,输液管理,安全应用布洛芬,呼吸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18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均为90例。其中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研究组采用谷氨酰胺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早产儿NEC发生率、预后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营养情况。结果研究组早产儿NEC发生率1.11%与对照组5.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早产儿的营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儿治疗后均相比治疗前出现好转,研究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生时两组早产儿平均体重与头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后3个月时,研究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预防使用谷氨酰胺能够有效改善营养情况,患儿体重得到明显增长,保证早产儿能够健康成长,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红霉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进食奶量及体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呕吐症状消失所占比例及喂奶前胃潴留消失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能够显著改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布洛芬预防性给药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者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观察组预防性应用布洛芬,1次/天,共3 d,治疗结束记录动脉导管闭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于生后第2周分析外周血NT-proBNP、ET-1及前列腺素E2(PGE_2)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0.26±0.07)ng/mL、ET-1(11.29±1.24)ng/L、PGE_2(36.81±1.47)ng/L低于对照组,且其动脉导管闭合率93.2%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布洛芬可促进早产儿动脉导管关闭,降低NT-proBNP、ET-1水平及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