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肠道淋巴瘤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做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该组病例来源于十二指肠1例,小肠4例,结肠3例,平扫病灶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出现轻至中度强化,5例出现不同程度肠梗阻征象,但未出现肠管完全梗阻,肠管壁增厚明显,厚度约1.8~5cm,5例增厚的肠管周围可见多发增大的淋巴结。结论肠道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肠壁增厚,很少向周围直接浸润,肠壁周围增大淋巴结常见,轻度至中度强化,结合多平面重建,螺旋CT肠道淋巴瘤定位定性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X线和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肠淋巴瘤的X线钡灌肠及CT表现,钡灌肠观察病变发生部位、范围、黏膜破坏及肠管有无扩张或狭窄,CT观察结肠受累的部位、病灶大体形态、侵犯范围、肠壁厚度、浆膜及周围脂肪间隙受累情况、增强后强化程度、有无坏死、有无其他器官受累、肠旁及其他腹部淋巴结情况。结果:X线表现为多结节状充盈缺损伴肠管狭窄7例,肠管移位伴肠管边缘不整2例,肠管狭窄伴肠套叠2例,肠管狭窄伴不全梗阻2例,管状狭窄伴充盈缺损5例。CT表现为局灶性肿块型4例,节段环形浸润型10例,弥漫浸润型3例。结论: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X线及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药实践》2015,(12):958-960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手术病理确诊的7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结果:7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中,胃部病变4例,CT表现为胃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增强扫描可见"黏膜白线征",3例胃壁浆膜层光滑,1例侵犯浆膜层,边缘毛糙;小肠2例(其中空肠1例,回肠末端1例),结肠1例。肠道淋巴瘤以肠壁环形或不规则增厚为特征,动脉瘤样扩张常见,很少出现肠梗阻。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CT有一定的特征性,胃肠管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强化,典型表现可见黏膜白线征、动脉瘤样扩张等,对胃肠道淋巴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效果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入院诊断治疗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手术前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记录患者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首次进食、腹痛腹胀缓解、住院及WBC恢复时间。结果 20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患者中,发病部位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小肠、结肠;病理类型主要以免疫表型B细胞淋巴瘤为主,占85.00%;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检查,CT下将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分为肠壁增厚型、动脉瘤样扩张型、息肉肿块型及肠系膜浸润型四种类型。20例患者中8例肠壁增厚型,CT下可见肠壁不规则增厚,厚度1.4~4.0cm,部分患者可见病变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CT下未见管腔狭窄,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扩张,呈"动脉瘤样"增强扫描下病灶部位肠管、肿大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息肉样肿块型3例,CT下可见息肉状软组织肿块影,形状相对规则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可见病灶部位形态规则或多呈分叶状,增强扫描下可见病灶轻度强化;肠系膜浸润型2例,CT下可见肠系膜增厚,脂肪间隙密度增高;2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23.51±4.52)h、首次进食时间(13.27±2.31)h、腹痛腹胀缓解时间(14.69±3.21)h、住院时间(12.14±3.42)d。结论将CT用于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肠道淋巴瘤的影像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3例肠道淋巴瘤病例,对病例的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影像表现为肠壁增厚,增强扫描轻度至中度强化,21例肠腔扩张呈"动脉瘤样",9例表现为病变区域肠腔狭窄,3例表现为夹心面包征。结论肠道淋巴瘤的CT检查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7例经胃镜活检和手术证实为原发性胃淋巴瘤。17例CT检查中,3例扫描前10min口服3%泛影葡胺1 000ml,14例口服等渗甘露醇800~1 000ml。平扫后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25~30s,静脉期延迟70s。分析CT表现。结果17例PGML中,病变位于多位于胃窦(15例,占88.2%)和胃体(14例,占82.3%),且多同时累及胃窦和胃体(12例,占70.6%)。CT表现为胃壁增厚17例,伴有肿块4例,形成直径2.5cm以上大溃疡4例。17例胃壁均增厚为0.6~4cm,14例(82.3%)增厚胃壁增强幅度为14HU~25HU的轻、中度强化。增厚胃壁强化均匀15例,见小片状坏死2例。胃腔无明显狭窄且三期扫描形态可变7例,以胃壁增厚为主的浸润型14例(82.3%),肿块型3例,溃疡型4例。肝脏均未见转移性病灶。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主要位于胃窦和胃体,CT主要表现为浸润型,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可伴有大溃疡形成,在CT三期扫描中胃的形态可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胃肠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淋巴瘤的CT特征及其中15例的误诊原因.结果 胃淋巴瘤18例,肠道淋巴瘤14例,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病变多节段发生的19例,累及范围30~130(53.2±19.1)mm,伴有腹腔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6例(81.3%),黏膜分层状强化7例(21.9%).14例肠道淋巴瘤中,伴扩张及液平9例(64.3%),网膜、系膜受累6例(42.9%),动脉瘤样扩张4例(28.6%).结论 胃肠淋巴瘤与相应部位的恶性肿瘤容易混淆,掌握CT表现特征,可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IL)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提高对PI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IL的MSCT资料。结果 MSCT均表现为肠壁增厚,6例肠腔表现为动脉瘤样扩张,其余表现为肠腔狭窄。8例肠壁增厚的同时局部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1例合并肠梗阻,5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累及脾脏。讨论MSCT能更清晰地显示PIL病灶特征和范围,有利于肿瘤的定位,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舒仁义  张霞萍  叶孟 《江西医药》2006,41(8):605-607
目的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astrointestinal difusse large BceU lymphoma,GI -DLBCL)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纤维内窥镜(7例)、手术(15例)及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4例)证实的GI-DLBCL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原发性GI-DLBCL中胃3例.小肠2例,大肠2例。余19例为继发性。胃DLBCL CT表现可分为3类:(1)弥漫浸润或多发型9例(75.0%);(2)节段型3例(25.0%);(3)息肉型,本组资料未见。CT平扫及增强除2例可见略低密度灶,增强后多为轻到中度均匀强化。肠道DLBCL的CT表现分为3类:(1)弥漫浸润型9例(50.0%);(2)多发结节型7例(38.9%);(3)肿块型2例(11.1%),增强后亦多为轻到中度均匀强化。26例中有6例合并肠梗阻或肠套叠。10例所见腹腔肿大淋巴结大多数均匀强化,只有1例坏死。6例肝脾浸润均表现为巨大瘤块。结论GI-DLBCL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对其部分病例作出较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14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口服复方聚乙二醇散剂充盈小肠,16层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对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重组,得到冠状面、矢状面或曲面的重组图像,对肿瘤部位、浸润范围和周围淋巴结等进行分析。结果 14例小肠淋巴瘤病理诊断2例为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1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仅1例为T细胞型淋巴瘤;病灶位于十二指肠1例,空肠3例,回肠7例,回盲部3例。其中2例为多发病灶,1例为回肠多发,1例呈全小肠弥漫性;CT表现为6例呈动脉瘤样扩张,4例息肉样肿块,4例为浸润型;采用MRP方式重建后发现7例来源于肠系膜动脉的供血动脉,7例肠系膜见多发的淋巴结肿大,其中2例合并有胸水,2例有腹水,1例有肠系膜扭转。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能够评价病灶的强化程度和累及范围,全面了解疾病的发展,是一种较为理想而又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与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13例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痛及36例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CT与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的CT表现:肝脏各叶体积不成比例,平扫肝脏各叶弥漫低密度或等密度小结节,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肝脏病灶呈环状强化或无强化。易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8例,占61.0%。门静脉瘤栓11例。占84.6%。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CT表现:CT平扫,肝脏多发混杂密度结节影,边界模糊,增强后,病灶边缘有环状强化,而最外层低密度无强化,即“牛眼征”,30例,占83.3%,门静脉痛栓3例,占8.3%,有确切原发肿瘤者32例,占88.9%。结论: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与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征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有利于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胃淋巴瘤病理特点及多排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图像,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0~75岁,分析CT图像上病变部位、形态及强化特点。结果 11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9例为弥漫大B淋巴瘤,1例为套细胞淋巴瘤,1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CT均表现为胃壁较广泛增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无明显钙化及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黏膜破坏较轻,病变多发生于胃体、胃窦部,伴胃腔扩张4例,3例伴有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 胃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全面反映胃壁受累范围及病灶与邻近组织关系、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情况,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韦伟  卢建文  金中高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3):372-373,433
目的探讨CT对眼眶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15例中包括原发性眼眶淋巴瘤7例,继发性8例;14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病变位于肌锥内外呈弥漫生长8例,包绕眼球呈铸型改变,与周围眼外肌、眼环分界不清,但眼环完整无局限性增厚;位于眼眶内侧泪囊区3例,病变向前蔓延明显,前部皮下软组织增厚;位于肌锥外泪腺区呈结节状肿块3例,泪腺窝无明显扩大;位于结膜廷眼睑蔓延1例,眼睑增厚,密度增高。眼眶内脂肪间隙均清晰。发现颈部或咽部淋巴结肿大4例。增强后病灶呈轻、中等度均匀强化,无明显坏死囊变。结论原发性淋巴瘤与继发性淋巴瘤CT表现相仿,CT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 16例均为单侧发病,11例位于肌锥内外弥漫生长,典型特征为肿瘤包绕眼球呈铸型生长与眼外肌、眼环分界不清,眼环无局限性增厚;3例位于泪腺区,形似肿大泪腺,向眼眶、周围皮下组织蔓延,泪腺窝无明显扩大;2例位于眼睑,边界不清,增强后呈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眼眶淋巴瘤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CT检查对本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曦  要文娟  王力荣  夏阳 《首都医药》2006,13(16):35-35
目的提高胃淋巴瘤的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非何杰金淋巴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10例胃淋巴瘤均为原发性。病变CT表现为胃壁弥漫增厚型5例,局限性增厚型4例,肿块型1例。4例发现累及周围脏器,并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一例仅肾门水平以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胃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但有时与胃癌鉴别困难,尚需与其他检查结合以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进一步提高诊治率.方法 对24例原发性鼻腔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及误诊原因.结果 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鼻镜、CT检查缺乏特异性,误诊9例(37.5%),所有病例最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21例行免疫组化检查显示,T细胞淋巴瘤12例(57.2%),B细胞淋巴瘤5例(23.8%),T/NK细胞淋巴瘤4例(19.0%).22例采用化放疗治疗后,完全缓解(CR)16例(72.7%),部分缓解(PR)6例(27.3%),随访期间死亡6例.结论 鼻腔恶性淋巴瘤主要为T细胞型淋巴瘤.由于其临床表现、鼻腔鼻窦内镜及CT检查具有非特异性,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肠扭转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肠扭转患者的CT检查资料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将数据传送到ADW 4.2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CT平扫显示肠管不同程度扩张、胀气,内见长短不一的液气平面影,肠壁和肠系膜增厚,密度减低,增强扫描病变肠段强化减弱;9例小肠扭转患者中,3例可见"U"形征,8例可见"漩涡"征;4例见"鸟喙"征,3例见"靶环"征;2例MPR图像显示肠系膜血管扭曲,3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均可见"鸟喙"征,其中1例可见"S"征,另1例可见"U"形征。结论肠扭转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MSCT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灶,对肠扭转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对小肠原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9例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均见肠壁不规则增厚、T1WI信号减低,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累及肠管周径1/2以上,长度39 cm,伴壁结节或肿块;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多见(4/9),与肠壁增厚并存;6例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征。结论小肠原发淋巴瘤以肠壁围管性增厚为主,T1WI信号减低,T2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显着高信号,肠壁增厚的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是其特征性表现,MRI常规扫描结合DWI有助于提高小肠原发淋巴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陈佳妮  白人驹  赵新 《天津医药》2012,40(8):846-847,868
目的: 分析并总结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复习26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重点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增强表现、周围脂肪界面及局部淋巴结等,并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26例中,胃窦病变18例,胃体8例,胃底7例,其中9例累及两个及以上部位。13例胃壁呈节段性增厚,8例弥漫增厚,增厚范围8-40mm ;5例表现为局部肿块。21例增强扫描中17例强化不均,其中12例可见连续的黏膜线,呈现“分层”现象,5例较大病变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4例均匀强化。23例胃周淋巴结增大,其中22例累及胃周两区及以上淋巴结。21例胃浆膜面规整,仅5例浆膜面模糊并胃周脂肪密度增高。22例胃壁柔软,胃腔无确切狭窄,2例胃壁僵硬,胃潴留及胃幽门不全梗阻各1例。结论: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其中,累及多部位、弥漫性或节段性胃壁显著增厚、增强扫描黏膜线连续、多区胃周淋巴结受累、局部浆膜面规整、胃周脂肪间隙清晰、胃壁有一定扩张度和柔软度等征象出现时高度提示胃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20.
徐伟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76-137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的MSCT表现.结果 肿瘤位于左侧16例,右侧14例;CT显示支气管管壁增厚11例,支气管管腔狭窄15例,支气管管腔的狭窄表现为管腔呈杯口状或鼠尾征;肺门区肿块19例,肺门区肿块最大7 cm×8 cm,最小2 cm×2 cm,CT值20~56 HU,边缘见分叶征15例,毛刺征16例,增强后肿块有轻到中度强化,其内液化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MSCT能显示中央型肺癌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同时能显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肺内及胸壁、肋骨转移等.故MSCT对中央型肺癌的分期以及手术指征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