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VO)建立血管性痴呆(VaD)动物模型,观察EPO治疗对VaD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用14~15月龄Wistar大鼠,应用水迷宫进行空间定向学习训练,将达到学会标准者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VaD组、VaD+EPO腹部皮下注射治疗(EPO)组。2-VO制作VaD模型,应用水迷宫检测空间定向学习能力;行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VaD组、EPO组2-VO后8周学习记忆能力均明显下降;VaD组2-VO术后8周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细胞稀疏、肿胀,与VaD组相比,EPO组脑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学习记忆能力增强。结论2-VO可引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EPO治疗的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增强;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缺血损伤减轻可能是EPO改善Va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VaD)是由血管性危险因素或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和皮质下白质的缺血性改变)等引起的有认知障碍表现的临床综合征。VaD病因学多样化,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并且和经典的阿尔茨海默病(AD)有部分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改变,给VaD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就近几年VaD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慢性脑低灌注(CCH)是导致血管性痴呆(VaD)认知障碍的潜在重要病理因素,病理机制复杂多样,其中脑白质病变是最主要的病理特征,贯穿于CCH所致认知障碍的整个病变过程。慢性脑灌注不足引起的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反应是造成脑白质病变的重要原因。本文对脑白质病变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以及改善VaD中的脑白质病变而减缓VaD的发生发展进行阐述,对VaD的机制研究及其治疗方法进行探索,以寻求VaD治疗靶点预防其发生、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综合征,为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VaD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在导致痴呆的众多病因中,VaD是仅次于Alzheimer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第二大病因[1].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和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增加,VaD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由此增加的家庭及社会负担引起了全球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a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67例脑梗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包括55例VaD组和212例非VaD组,运用f检验、χ^2检验和Logisf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VaD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低教育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脑卒中病史、多发性梗死、白质疏松、颞叶梗死在Va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痴呆。经多因素Logisfic回归分析证实高血压、白质疏松、多发性梗死、糖尿病和年龄在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是VaD的相关因素,并且其相关程度依次递减。结论:VaD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予以针对陛预防和及时的治疗,以便减少或延缓V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旨在通过对AD和VaD临床特征、流行特征和认知功能三方面的对比分析 ,为两者的病因学研究、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1997~ 1998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确诊AD和VaD病人。结果 :在四项心理测验FOM ,RVR ,DS和BD项中 ,只有BD项表现为AD高于VaD(P <0 0 5 )。AD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 2倍 ,VaD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AD患病率自 75~ 90岁以上呈倍数上升 ,而VaD 90岁以后的患病率反而下降。AD有文化程度的差别 ,VaD的患病率和文化程度的关系不明显。结论 :AD和VaD在临床特征、流行特征和认知功能方面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视觉P300在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知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Nicolet脑诱发电位仪对39例VaD患者分别在多奈哌齐治疗前和治疗32周后进行视觉P300检测,并与34例健康老人作对照,使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VaD组MMSE[(16.4±3.9)分]分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8.0±1.5)分]。视觉P300表现为P2、N2、P3靶刺激潜伏期延长,靶刺激P2、P3波幅低,非靶刺激P2波幅低。治疗后VaD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其视觉P300主要表现为P3潜伏期缩短,P3波幅增高。结论视觉P300有助于反映VaD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P300这一指标的变化值得进一步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引起脑组织损害而产生的痴呆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的一种类型,其患病率位居老年期痴呆类型的第二位,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VaD病因复杂,症状表现多样,临床诊断存在一定困难。随着对痴呆研究的不断深入,VaD的概念已不足以涵盖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各种水平的认知障碍,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其目前的诊断标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VaD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aD)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方法 对35例VaD和16例健康对照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甲状腺激素进行测定,并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 VaD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VaD组甘油三酯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更明显(P〈0.01),VaD组血清总T4(TT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总T3(TT3)及TSH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可能与VaD发病有关;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醌增高与VaD有明显的关系,降低胆固醇及血脂可能对VaD预防和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通过对AD和VaD临床特征、流行特征和认知功能三方面的对比分析,为两者的病因学研究、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997-1998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确诊AD和VaD病人。结果:在四项心理测验FOM,RVR,DS和DB项中,只有DB项表现为AD高于VaD(P&lt;0.05)。AD妇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VaD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AD患病率自75-90岁以上呈倍数上升,而VaD90岁以后的患病率反而下降。AD有文化程度的差别,VaD的患病率和文化程度的关系不明显。结论:AD和VaD在临床特征、流行特征和认知功能方面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痴呆的第二大病因,具有病因复杂、异质性强等特点,其在神经精神特征上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存在很大重叠,但执行功能受损更突出,常规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对VaD的筛查不敏感。目前VaD尚缺乏有效治疗,因此早期诊断与干预尤为重要。本文对VaD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关联基因等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lrment,VCI)的概念在近百年来处于演变之中。早在1896年Emil Kraepelin在其编写的教科书中提出"动脉硬化性痴呆"的概念,掀开了VaD研究的帷幕。1974年Hachinski等提出了"多发梗死性痴呆"的概念以及著名的Hachinski缺血量表。1993年Hachinski和Bowler等提出了涵盖更广泛的"VCI"的概念,其中包括VaD、伴血管病变的阿尔茨海默病和非痴呆的VCI等。尽管已经有了关于VCI的共识性标准,但是对于VCI仍缺乏明确的定义。关于VaD的国际性诊断标准虽然有多种,但临床病理研究提示这些常用临床诊断标准对于病理诊断的阳性和阴性预测率都较低。迄今对于VaD和VCI的治疗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具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南。这些令神经病学家们困惑难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于VCI和VaD的发病机制缺乏充分认识。近年许多学者都指出VCI和VaD具有显著的临床异质性和病理异质性,基于不同脑血管病亚型有着不同病理生理过程。有关VCI和VaD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①将VaD的概念延伸到VCI,将血管性病变导致痴呆的干预时机适当提前,这将有赖于在疾病早期快速准确地筛查出VCI或者VaD从而进行有效的防治。②将VaD进行分型研究。迄今只有两种类型的血管病变(融合性白质病变以及腔隙性病灶)与认知下降有明确的相关性;而包括微栓子、血管病变导致的脑萎缩、新型影像技术显示的脑结构改变等尚未能明确与认知障碍程度和进展的相关性。在VaD的亚型中,皮层下VaD表现出与多发梗死性痴呆不同的发病机制,在其诊断、预防、治疗方面应有不同的策略。③关注脑血管病与退行性病变(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相互作用。基于临床病理研究以及神经生化、神经影像标记物(特别是分子影像技术)的研究提示大多数痴呆实际上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与血管性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将痴呆截然分类为退行性病变和VCI碍可能是不恰当的。④VaD和VCI的诊断标准有待更新,将VCI从时髦的概念发展为明确定义的疾病。本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VaD和VCI发病机制、诊断等方面的论著和综述,将有助于我们在上述四个方面扩展视野、加深认识。冯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与血清胆固醇、血脂、Vit B12和叶酸的关系.方法对35例AD、35例VaD和16例健康对照组血清胆固醇、血脂、叶酸及Vit B12进行测定,并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AD组和VaD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VaD组甘油三酯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更明显(P<0.01),而AD和VaD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VaD组叶酸水平显著低于AD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Vit B12水平各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叶酸水平降低可能与VaD发病有关,AD和VaD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明显增高,降低胆固醇及血脂可能对AD和VaD预防和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14.
Alzheimer's病和血管性痴呆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旨在通过对AD和VaD临床特征、流行特征和认知功能三方面的对比分析,为两者的病因学研究、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997~1998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确诊AD和VaD病人.结果在四项心理测验FOM,RVR,DS和BD项中,只有BD项表现为AD高于VaD(P<0.05).AD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VaD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AD患病率自75~90岁以上呈倍数上升,而VaD90岁以后的患病率反而下降.AD有文化程度的差别,VaD的患病率和文化程度的关系不明显.结论AD和VaD在临床特征、流行特征和认知功能方面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方法对35例AD、35例VaD和16例健康对照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甲状腺激素进行测定,并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 AD组和VaD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Va[)组甘油三脂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更明显(P<0.01),而AD和VaD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D组和VaD组血清总T4(TT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总T3(TT3)及TSH 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可能与 AD及VaD发病有关;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增高与AD和VaD有明显的关系,降低胆固醇及血脂可能对AD和 VaD预防和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16.
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Va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VaD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石杉碱甲治疗组(治疗组),每组3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对两组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量表(CDR)和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的MMSE、CDR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MMSE和CDR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05);且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杉碱甲治疗VaD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治疗VaD的推荐用药。  相似文献   

17.
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老年人常见的痴呆原因之一。而我国又是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地区,加之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为探索VaD的有效治疗药物,我科观察了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石杉碱甲对不同严重程度血管性痴呆(VaD)的长期疗效。方法:纳入255例VaD患者,按痴呆程度不同分层。其中180例入组石杉碱甲组,随机给予不同剂量石杉碱甲(高剂量组:0.15mg;低剂量组:0.05mg);75例设为吡拉西坦(0.4g)为对照组,均连续用药52周。分别在0、12及52周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不同严重度VaD患者石杉碱甲高剂量组在治疗12周后MMSE、ADL评分改善最明显(P<0.05)。轻度VaD患者石杉碱甲高剂量组在治疗12周后MMSE、ADL评分改善疗效最好。结论:不同剂量石杉碱甲对VaD的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VaD患者的认知功能呈进行性下降,高剂量石杉碱甲能延缓V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P300在评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认知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应用Nicolet Bravo脑诱发电位仪对30例VaD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进行ERP P300检测,同期间使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VaD组有明显的认知功能缺损,其MMSE[(17.52±3.57)分]分值低于NC组[(26.57±1.43)分,(P<0.01)].其P300表现为P2、N2、P3潜伏期长,P2、P3波幅低,非靶P2波幅低(P<0.05~0.01);治疗后,随着VaD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恢复,其P300主要表现为P3潜伏期缩短,P3波幅的增高(P<0.05).结论动态检测P300有助于反映VaD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尤其是P3潜伏期的变化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20.
同型半胱氨酸与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叶酸、维生素B_(12)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 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关系,并通过Hcy揭示AD发病的血管危险因素。方法用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标准的可能标准严格筛选AD患者35例,用ADDTC诊断标准筛选VaD患者30例,并同期选择31例无临床脑血管病史、无认知功能障碍的健康查体中心志愿者为对照组。取肝素抗凝的血浆用循环酶法进行Hcy的测定。取血清由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仪进行叶酸和维生素B_(12)的测定。结果AD组和VaD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叶酸和VitB_(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VaD组存在痴呆程度越高血浆Hcy水平越高这一显著正相关关系,而AD组这一正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且发现VaD组患者MMSE评分越低其血浆Hcy水平越高这一显著负相关关系,而AD组这一关系仍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研究对象中存在血浆Hcy水平与血清叶酸及VitB_(12)水平的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提示高Hcy血症可能是引起AD和Va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Hcy作为一个新的血管因素加强了AD与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并且提示积极治疗高Hcy血症在预防AD和VaD方面可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