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患者 ,男 ,76岁。因左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渐增大 1年入院。近半年来自觉其渐渐有所增大 ,左侧腹股沟包块降入阴囊后 ,平卧 1~ 2小时其包块还纳不全仍自觉有一条索状肿块 ,约 2cm× 3cm ,固定于左侧腹股沟而住院治疗。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 :左侧腹股沟可扪及 5cm× 7cm肿块 ,质软、边界较清、固定、可降入阴囊 ,不能还纳 ,肿块局部未闻及肠鸣。术前诊断 :左侧腹股沟难复性斜疝。行左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术中发现 :①左侧腹股沟韧带内侧有约 5cm× 4cm肿块 ,肿块与精索紧密粘连 ,边界欠清 ,表面糜烂 ,组织水肿、增厚 ,质脆。②…  相似文献   

2.
例 1女 ,5 5岁。因左股部可复性包块 5年入院。查体见左腹股沟韧带下卵圆窝处有一 4cm× 3cm× 3cm质软包块 ,可用手还纳入腹腔 ,直立位时肿块又出现。于 1999年 6月 3日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采用平行于腹股沟韧带上方 2cm的切口 ,自耻骨结节向外 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显露腹股沟韧带 ,在其内下方卵圆窝处有一 4cm× 3cm× 3cm的疝囊 ,内容物为大网膜 ,用Allis钳将疝囊通过股管回纳入腹腔 ,股环口直径约 2 .5cm ,将锥形充填物内层所有花瓣取出 ,将其自股环处推入腹腔 ,然后将锥形充填物…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4岁。因右侧腹股沟区肿物20年加重1周入院。20年前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一约枣样大小的无痛性肿块,站立时出现,平卧时消失,曾在某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后肿块逐渐变大、变硬。近1周因劳累感觉肿块疼痛,将肿块纳入腹腔后疼痛缓解。查体: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一5cm×6cm大小的肿物,质较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压痛,可部分纳入腹腔。术前诊断:右侧腹股沟斜疝。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块约4cm×5cm×3cm大小,起自右侧子宫圆韧带,并与周围组织粘连,仔细寻找未找到疝囊,术中诊断:右侧子宫圆韧带肿瘤。行子宫圆韧带肿物切除…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例1,男,3岁。左侧腹股沟斜疝复发后嵌顿20小时入院急诊手术,术中见盲肠嵌入疝囊内,阑尾呈坏疽性改变,切除阑尾,还纳肠管,冲洗疝囊,术后切口Ⅰ期愈合。例2,男,5岁。因左侧腹股沟疝嵌顿18小时入院急诊手术。术中见盲肠嵌入疝囊,阑尾充血肿胀,切除阑尾,术后切口Ⅰ期愈合。2 讨 论小儿左侧腹股沟疝嵌顿内容物多为小肠肠管及大网膜,位于右髂窝内的盲肠嵌入左侧疝囊实为少见,其原因可能是先天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的回转异常,即盲肠位于左侧腹腔,如内环口较大时盲肠可进入左侧疝囊内。其次是盲肠系膜过长时活…  相似文献   

5.
我院近年来采用小型模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共31例,其中有7例出现副损伤、手术操作困难而改斜切口完成等情况。失误率达28%。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例失误病历均为男性儿童。最大9岁,最小2岁。均为单侧腹股沟斜疝。其中3例子手术当天既出现肉眼血尿,第二或第三天行B超检查发现术侧膀脱壁粘膜下局限性肿块,于止血药物治疗,平均4天后血尿停止,周天后复查B超原粘膜下肿块消失,诊断为膀跳损伤、粘膜下血肿;2例因术中找不到囊而加传统斜切口完成手术;2例术中剥离病受时幼爱撕裂至腹膜而进入腹腔行膜缝合而完成手…  相似文献   

6.
蔡建铨 《四川医学》2001,22(8):739-739
患者 ,男性 ,59岁。因左腹股沟区包块 6天伴腹痛3天于 2 0 0 1年 5月 3日入院。 6天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腹股沟已有一肿块 ,约拇指大小 ,无触痛。 3天前包块增大为 5cm× 4 cm× 3cm,伴下腹部疼痛 ,无恶心呕吐 ,在院外服药无好转。查体 ,T37.8℃ ,急性痛苦面容 ,腹不胀 ,肠鸣 5/ min,左肾区叩痛 ,左侧腹股沟管可扪及一肿块大小约 5cm× 4 cm× 3cm,未降入阴囊 ,表面光滑 ,挤压有气过水声 ,轻压痛 ,不能回纳于腹内。考虑为左侧腹股沟斜疝 ,大网膜嵌顿。行急诊疝松解修补术 ,术中见一粗 2 cm的卷曲管道 ,自内环口上方突出与精索伴行至皮下环外。…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腹腔镜术与传统手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点及疗效. 方法:32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按抽签方式,分为腹腔镜术治疗组和传统手术组各163例.腹腔镜组术治疗行腹腔内环口疝囊结扎术;传统手术组行腹股沟部切开疝囊高位结扎.结果:2组术程顺利,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组手术时间约为20~40 min平均30 min.无中转手术病例.术中发现并处理对侧隐性内环口未闭36例.近期并发症2 例,161 例痊愈,复发1 例;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为25~40 min平均31 min.近期并发症13例,158例痊愈,复发11例.结论:腹腔镜下内环口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具有切口小,损伤小,疼痛轻,操作简单,手术安全、疗效可靠,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先天性疾病,多为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一般无局部肌力薄弱改变,故通常不需做疝修补术。常用方法有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腹壁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腔疝囊高位离断术三种。我科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改进的经腹壁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5例,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4岁,因左腹股沟可复性肿块10年,不能回纳3天,来本院就诊,见患者左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隆起,质软,有触痛,诊断左嵌顿性股疝,收院手术治疗,持硬膜外麻醉后,取斜疝手术切口,切开疝囊,见囊内有少许炎性渗出,疝内容物与疝囊粘连,分离粘连,可见疝内容物深在腹腔,为左侧卵巢,呈紫褐色,已坏死,延伸切口至腹腔后,切除卵巢行疝修补术。 讨论 临床上股疝较少见,约占腹外疝的5%,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妇女,且较易嵌顿,本文1例,为左侧卵巢降入股疝囊内,临床上则更为少见,在行疝修补时被发现,如术前能获正确诊断,完全可经腹切口,同时完成左侧卵巢切除和股疝修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结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口治疗婴幼儿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3例复发性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结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口治疗,评价近期疗效。患者术后随访至2016年10月,记录复发情况。结果 33例患儿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9.7±2.8)min;术中无1例患者出血及肠管损伤;术后住院时间为(3.1±0.9)d;术后无1例发生阴囊血肿、腹腔感染一级肠粘连等并发症,且近期痊愈率为100%;随访(28.9±4.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结合脐正中襞覆盖疝内环口是治疗婴幼儿复发性腹股沟斜疝安全可行的方法,可有效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11.
杨军  解安 《四川医学》2000,21(5):471
患者,男性,45岁。因用力后左腹股沟出现一肿块3天,于1999年4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天因用力抬物时,突觉左腹股沟区出现一肿块,疼痛明显,质地坚韧,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在外院诊断为“左侧腹股沟斜疝”给以平卧休息,解痉止痛,手法复位,肿块不见消失,疼痛不见缓解,患者有肝硬化腹水史3年余。入院查体:体温正常,表情痛苦,腹部平坦,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腹部移动性浊音可疑。左腹股沟内侧见一梨形肿块,约5cm×8cm,质坚韧,压痛明显,向左侧阴囊凸入。B超检查:腹腔内少量腹水。当日急诊手术见;左腹股沟管内有一紫红色肿块自内环口突出,经外…  相似文献   

12.
<正> 例1 男,4岁。右腹股沟部有一包块,并降至右侧阴囊内,平卧时包块可消失。查体:右腹股沟部有一条索状物,质偏硬,右侧阴囊较左侧大,可摸到睾丸。肿块可回纳,透光试验阴性。初诊右斜疝。术中所见精索与周围粘连,部分膀胱壁构成疝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脐缘双通道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5月脐缘双通道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12例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诊断右侧腹股沟斜疝81例,左侧23例,双侧8例。经脐左右缘皮肤皱褶处双通道行腹腔内缝合疝囊高位结扎术,探查并处理对侧,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操作下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探查见右侧患病对侧鞘状突未闭31例,左侧患病对侧鞘状突未闭11例。手术时间:右侧平均22.7 min,左侧平均30.4 min,双侧平均43.2 min。术后恢复顺利,第2日即可下床活动,无明显疼痛感。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病例,无脐疝发生,无睾丸萎缩,瘢痕几乎不可见。结论脐缘双通道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确切,瘢痕更隐蔽,对脐环及腹股沟管结构创伤小,恢复快,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例1.女,7岁。因左侧腹股沟无痛性肿块半月入院。检查:左侧腹股沟区可扪得2.5×2.5cm~2肿块,质软、光滑、界清、活动差、轻微触痛。余无异常。诊断:左侧股疝(艹甘欠)顿。手术见肿块位于园韧带,囊性,囊液淡黄。切除病检为园韧带囊肿。例2.女,21岁。因右侧腹股沟肿块八月入院。起初肿块疼痛,无发热。病前患处有挫伤史。检查:右侧腹股区可扪及3×3cm~2肿块,质软、光滑、界清、无压痛,卧隐立显,仰卧时从腹股沟外上方向内下方挤压肿块再现。余无异常。诊断:右侧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15.
例1,男,64岁。双侧腹股沟区包块,呈半球形,左侧较大,立位出现,卧位消失,不进入阴囊,复位容易,诊断为双侧腹股沟直疝而手术。术中发现双侧均有两个疝囊,其一较大,自海氏三角区隆起,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其二较小,位于前一疝囊后外,经扩大之腹股沟管内环口突出,未进入阴囊,切开还纳疝入的大网膜、触摸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确诊为直疝、斜疝并存。游离切断腹壁下血管,按Callander氏法处理疝囊,在精索后方将联合肌腱缝合于耻骨梳韧带,最内侧一针连同陷窝韧带一并缝合,并将精索移位于皮下,在其后重迭缝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腹腔腹股沟管内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观察组(经腹腔腹股沟管内口修补术),各49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均经手术治愈.观察组患儿满意度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3.7%(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低于对照组的22.4%(P <0.01).结论 经腹腔腹股沟管内口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损伤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1病历摘要患者,男,56岁,无上呼吸道感染及切口周围感染病史,行双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前及术后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先行左侧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术中严格无菌手术,于左侧作平行于腹股沟的斜切口,长约5 cm,电凝游离疝囊,精索,疝囊高位结扎,网塞充填内环口缺损,边缘缝合固定,游离精索,网状补片放置在精索后方并缝合固定,检查无活动出血,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然后同样行右侧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后  相似文献   

18.
1994 1996 年我院收治右侧腹斜疝嵌顿回盲部5 例均采取疝修补术并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 例均为男性年龄40 55 岁均为右腹股沟滑动性疝疝内容物为盲肠和阑尾且不能完全还纳1 .2 手术方法 在腹股沟斜切口长约8cm 切开疝囊后可见盲肠和阑尾位于疝囊的后外侧壁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先切除阑尾再提起盲肠距盲肠约1 2cm 处沿盲肠旁剪开后腹膜将盲肠升结肠从腹膜后游离直至疝囊颈部以O 号丝线将盲肠后壁的浆膜面及疝囊上的缺损各自缝合使盲肠及结肠由固定于后腹膜变为活动然后将其送回腹腔内疝囊颈部以…  相似文献   

19.
1 病历报告患者 ,男 ,72岁。因右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 4年于 2 0 0 3年 9月 9日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好 ,心肺腹无异常。站立位 ,右腹股沟可见隆起性梨形包块 ,大小约 15cm× 10cm×8cm ,质软 ,呈囊性感 ,无明显压痛 ,外环口明显扩大 ;嘱其平卧 ,包块能消失 ,压迫内环口嘱其站立 ,包块不出现 ,松开内环口包块再次出现。入院诊断 :右侧腹股沟斜疝。常规术前检查后择期行右侧腹股沟疝巴德补片无张力修补术。术中见疝囊位于精索前内侧 ,囊壁较薄 ,呈灰白色 ,约 12cm× 6cm×5cm ,无疝内容物 ,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直疝三角处缺损较大 ,约 3cm×…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4岁,因右腹股沟、阴囊可复性肿物1年,以右腹股沟斜疝入院。患儿于2年前因左腹股沟斜疝并嵌顿,在本院行手术治疗。查体:右腹股沟、阴囊可扪及—4cm×4cm×5cm肿物,质软,可闻及肠鸣音,压之可还纳消失,压住内环口肿物不出现,右外环口扩大。左腹腔沟区有一4cm斜刀口瘢痕。术中所见:为了对称,采用右腹股沟区斜切口,在外环口处精索的前方找到灰白色组织提起并剪开,见囊腔很大,向近端探查,见似有一孔,用血管钳沿孔向近端戳,证实与腹腔不通,由于囊壁提得过高,右侧睾丸被提出,这时才证实此腔为睾丸鞘膜腔。遂提起精索仔细寻找疝囊,终于在靠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