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白光内镜、窄带成像(NBI)、蓝激光成像(BLI)常用于诊断下消化道疾病,但对微小病变和不典型病变的检出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联动成像(LCI)作为一种独特的图像增强内镜(IEE)技术,在下消化道疾病的检出、判断结直肠息肉病理分型、辅助肠道病变内镜下治疗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本文就LCI技术在下消化道病变内镜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ing imaging,ME-NBI)是一种新型的内镜诊断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几种内镜检查,在诊断消化道早癌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对各种结直肠病变的NBI分型进行介绍,同时回顾了近几年关于结直肠早癌ME-NBI诊断的临床研究,阐述这一新兴技术应用于结直肠早癌诊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沈煜枫 《胃肠病学》2010,15(12):749-751
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结直肠肿瘤显得十分重要。窄带成像内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内镜下诊断技术,已初步显示出其对结直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本文就窄带成像内镜技术的原理及其诊断结直肠病变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注水结肠镜是诊断结直肠疾病的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与传统的注气结肠镜相比较能够明显降低检查时的腹痛程度,提高检查成功率和结直肠腺瘤检出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注水结肠镜在下消化道止血、乙状结肠扭转的治疗、肠道病变的内镜下黏膜切除等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色素放大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色素放大结直肠镜结合Kudo分型在诊断结直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5例病人行常规内镜诊断后,对结直肠新生儿进行染色并结合Kudo分型作出色素放大内镜诊断,取标本作病理检查,将仙和色素放大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观察符合率。结果 在125例病灶中,普通内镜下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结直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95.6%,80.0%,90.0%和100%,总病理符合率为85.6%;色素放大内镜诊断的病理经分别为100.0%,93.8%,99%和100.0%,总病理经为95.2%。结论 色素放大结肠镜对判断结直肠病变的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并能有效提高微小,表浅隆起型病灶的检出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Dieulafoy病,即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消化道大出血少见而又致命的病因之一,可发生在整个消化道,其中4%位于结直肠,结直肠的病变则最常见于直肠和盲肠,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结直肠Dieulafoy病的临床表现为无先兆的、反复发作的、致死性的便血,间歇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目前首选内镜下进行诊断及治疗,但由于操作难度、临床特点等因素,对于Dieulafoy病的诊断和治疗仍是个难题.本文就结直肠Dieulafoy病的病理、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放大内镜(FICE)联合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结肠镜检出大肠黏膜平坦、隆起性病变患者93例,共发现≤2cm平坦、隆起病变数165个;所有病变均记录内镜下大体形态,后行FICE观察病变腺管开口形态及黏膜表面血管网形态,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再行MPS观察病变大小、来源、边界及回声性质等,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比较单纯FICE检查、FICE联合MPS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FICE联合MPS判断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的良、恶性性质的灵敏度(91.4%)、准确率(88.5%)均高于单纯FICE,漏诊率及误诊率均低于后者,且与病理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56)。[结论]FICE联合MPS检查对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有利于判断病变性质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结直肠肿瘤的高发国家之一。早期结直肠肿瘤经内镜下微创治疗即可根治,提高我国早期结直肠肿瘤的诊疗水平是当务之急。结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结直肠肿瘤的重要技术,蓝光成像和联动成像可对黏膜病变的色泽、血管信息和表面结构信息进行精细观察,对早期结直肠癌的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蓝光成像和联动成像的原理,结合本单位的使用体会对结肠病变检查策略作简短介绍,以期为同行带来获益。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是一种特殊的结直肠病变。无蒂锯齿状病变具有形态扁平、边界模糊且表面有粘液覆盖等特点,因此常常漏诊或误诊,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其恶变率高,因此,提高其检出率以及内镜下完全切除率是预防癌变的重要手段,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式被提出,因此,本文就无蒂锯齿状病变的内镜下诊治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居民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普及,结直肠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 SMT)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病理类型和生物学行为的多样性使其诊疗难度依旧较大。内镜切除术因微创、标本完整和费用低等优点而广受关注和认可,目前被用于病变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且能够耐受内镜手术的患者。消化道SMT的内镜下切除方式主要有内镜圈套切除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等,本文即对结直肠SMT的这4种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颗粒细胞瘤起源于雪旺细胞。结直肠颗粒细胞瘤发生率在消化道中仅次于食道。大多结直肠颗粒细胞瘤无临床症状,术前明确诊断比较困难,内镜下治疗是良性结直肠颗粒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恶性结直肠颗粒需要行局部广泛切除,必要时加上区域淋巴结清扫,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内镜检查在消化道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消化道探查术中使用消化内镜经口或肛门或胃、肠道切口进入消化道,逐段观察消化道寻找病变。结果所有70例经术中内镜检查均能确定病变部位或大部分病例发现新的病变。结论对于诊断不明或定性、定位欠准确或不清楚是否存在多发病灶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应用内镜检查。有重要的作用。减少漏诊和手术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疾病的确诊率及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窄带成像内镜(NBI)和放大内镜结合可以更加清晰的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及微血管形态,逐步成为临床诊断的有利工具。本文就NBI放大内镜在食管、胃和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计算机辅助内镜下病变的发现和鉴别因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而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深度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出现,极大推动了智能化内镜的发展。结直肠息肉的人工智能化检测,是人工智能消化内镜应用领域中发展最快的方向,近年来不断涌现结直肠息肉智能检测和性质鉴别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计算机辅助诊断和人工智能在结直肠息肉性质鉴别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消化道肿瘤是日益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提高消化道肿瘤治疗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目前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内镜检查不仅能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等 ,而且能钳取活组织进行病理诊断。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提高 ,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发现例数逐年增多。本文分别介绍早期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内镜诊断进展情况。1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1 1 早期食管癌的定义 根据 1976年全国食管癌防治会议制定的标准 ,早期食管癌为大小在 3cm以下 ,范围仅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病变 ,其中凡黏膜层的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和染色放大内镜对结直肠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75例患者92处病变分别在常规内镜模式、NBI放大模式及染色放大模式下进行观察,对发现的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血管形态分型,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内镜检出87处(94.6%)病灶,NBI放大内镜检出90处(97.8%),染色放大内镜全部检出(100.0%).在病变轮廓、微血管形态的图像显示上NBI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染色放大内镜(P=0.000),在腺管开口形态的图像显示上NBI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NBI放大内镜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3%(84/92)、83.9% (26/31)、95.1% (58/61),染色放大内镜则对应分别为89.1%(82/92)、80.6%(25/31)、93.4%(57/61),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放大内镜和染色放大内镜对结直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效果相似,但NBI放大内镜能更为清晰地显示病变轮廓、微血管形态,且操作转换简单快捷,更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结合放大肠镜下JNET分型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结肠镜检查的120例患者共检出151个怀疑结直肠肿瘤的病灶,进行NBI放大检查,观察病灶的微血管结构及表面结构,依据JNET分型标准预测病变性质,并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NBI内镜结合放大肠镜下JNET分型总体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的总体敏感度、总体特异度、总体阳性预测值、总体阴性预测值和总体准确率分别为96.2%(102/106)、91.1%(41/45)、96.2%(102/106)、91.1%(41/45)和94.7%(143/151),Kappa值为0.873。[结论]NBI结合放大肠镜下JNET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在临床上能够指导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疗效。[方法]选择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患者113例,并行超声胃镜检查进一步确诊,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定期随访追踪术后1、3、6、12个月,复查胃镜观察术后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结果]113例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年龄主要分布在40~60岁,贲门隆起7例(6.19%),胃窦14例(12.38%),胃底29例(25.66%),胃体28例(24.77%),食管19例(16.81%),直肠及结肠14例(12.38%),胃角1例(0.88%),十二指肠降部1例(0.88%)。病理结果与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相比较,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诊断隆起病变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吻合系数κ=0.676,P0.01)。[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准确率高,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胃肠镜检查由于只能观察粘膜表面不能观察恶性肿瘤粘膜下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虽然各种影像诊断方法如体外B超、CT、MRI等对判断浸润转移情况有了很大帮助,但对判断消化道管壁病变的性质、深度,周围浸润范围等仍受到一定的限制。超声内镜(Endo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系将微型超声探头安装在内镜的顶端,在直视下将内镜插入消化道,即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粘膜表面的病变形态.又可进行超声扫描获得病变与消化道管壁各层次的相互关系及周围邻近重要脏器的超声影像,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结直肠肿瘤样病变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病理诊断与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的差异未明。目的:评估放大色素内镜指导下EMR获得的结直肠肿瘤样病变标本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接受EMR治疗的直径≤2cm的无蒂型或平坦、凹陷型结直肠肿瘤样病变纳入研究,分析EMR病理诊断与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共纳入EMR切除病灶90个,无蒂型25个,平坦、凹陷型65个,后者为高度异型增生(HGD)或腺癌的可能性略高于前者(41.5%对20.0%,P〉0.05)。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的总体准确性为68.9%,28个(31.1%)病灶的诊断于术后发生改变.其中4个增生性病变术后均诊断为低度异型增生(LGD),14个LGD诊断为HGD,5个LGD诊断为腺癌,5个HGD诊断为腺癌。病灶形态学表现及其浸润深度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改变无关。结论:放大色素内镜指导下的EMR病理诊断纠正了本组近1/3结直肠肿瘤样病变的术前活检病理诊断,具有完善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