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子居,广东南海人,生卒年月不详,民国时期广州名医、中医温病学教育专家。梁氏擅长内、儿、妇、温病各科,医寓康公直街居仁堂。曾任广州城西方便医院医席,也曾先后执教于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广东光汉国医专门学校、广东保元国医学校,主讲温病学[1]。任教于广东保元国医学校期间,为该校编著《广东保元国医学校温病学讲义》(以下简称《讲义》)  相似文献   

2.
著名老中医林庆祥,闽南安溪人氏,年逾古稀。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少时即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15岁求医于厦门国医专门学校,为近代名医吴瑞  相似文献   

3.
先师胡友梅(1888-1967)是我省著名老中医。早年求学于上海国医专门学校,后悬壶莆仙,执教仙游国医学校。解放后任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省中医研究所所长、福建中医学院院长。一生为培养中医人才和促进科研工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先师治学严谨,论著很多。所著《中西对照医药学》、《中医诊疗新编》、《伤寒与温病诊疗表解》、《中医学术体系的初步探讨》、《常用方剂歌括》、《常用针灸治疗手册》等。本文就先师的学术特点,举其梗概。师古不泥锐意创新先师对经典著作有精湛的造诣。尝谓学医必从经典着手,广泛涉猎,方能博采众家之长,撮其精义,融会贯通。平素尤其推崇《内经》《难经》,认为是医学之根底,学者必当精心研讨,领悟经旨,但不可墨守成  相似文献   

4.
章成之先生( 1 90 3~1 95 9年) ,字次公。江苏镇江人。早年攻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亲炙于丁甘仁、曹颖甫诸先生。在沪从事诊务,先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学校等处任教,对培养中医药人才作出贡献。建国后,曾在上海市卫生局直属中医门诊所应诊,其后应聘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委员。先生曾编著《药物学》四卷、《诊余抄》一集及医学论著数十篇,发表于多种医学杂志。《章次公医案》一书,由其学生…  相似文献   

5.
吴瑞甫先生名锡璜,号黼堂。(1872~1950)祖籍福建同安县人,世代业医,生平足迹遍及闽南、上海、新加坡等地。先生除从事医疗、努力著述外、并为振兴中医教育事业、备历艰辛,至老不倦,奋斗终生,诚是近代声誉卓著的中医学大师。作者于三十年代在厦门国医专门学校随师学习时,见闻所及,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吴瑞甫(1872—1952),名锡璜,号堂,祖藉福建省同安县人,其家世代业医,锡璜髫发时,从学于胞兄吴瑟甫。1934年创办厦门国医专门学校,亲任校长并编辑出版<国医旬刊>,为培养国医人材,在校期间,先生亲自编篡十余科讲义,现仅就《伤寒纲要》一书,试作评述。  相似文献   

7.
绍兴张又良老中医,执医五十馀年,学验俱富。三十年代曾任苏州国医学校教授、女科主任、苏州国医研究院实习指导主任、吴县中医公会编辑委员等职,教余诊暇,曾撰写《女科医藉提要》上下二卷(发表于当时的《苏州国医杂志》),并编著《女科学》。张老精研女科,对崩漏颇有研究,其治法常用者有五,兹整理介绍于下,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8.
《诊断学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出版于1936年,为吴氏在厦门国医专门学校教学时所著。其时,正是西方医学逐渐传入我国,而国民党当局又对中医大肆鼓吹”废医存药”之际,祖国医学面临着严峻考验。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两种不利于中医事业的思潮,一者对祖国医学大加非议,视为“不科学””假科学”于是恰被反动当局所利用,成为反对中医的“理论根据”;另者则是对中医学抱着“闭关自守”的门户之见,此种做法既不能说服对中医的怀疑论者,同  相似文献   

9.
时逸人(1896~1966年),原籍江苏无锡,祖迁仪征,后迁镇江。幼从同邑名师学医,1916年悬壶开业。1928年在上海创设江左国医讲习所,并受聘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等校担任古今疫症教授。1929年受聘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并在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任教,主编《山西医学杂志》垂十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辗转武汉、重庆、昆明等地业医,后回上海、南京,解放后在江苏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高级师资培训班任教。1955年秋中医研究院成立调来北京,应聘为中医研究院  相似文献   

10.
<正> 邓铁涛教授(1916~),学有家传,早年又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四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医疗、教学等工作,曾先后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史学会委员等职。参加主编和编写的主要著作有《中医诊断学》、《中医简明教程》、《中医学新编》、《新编中医学概要》、《简明中医辞典》、《中医辞典》、《实用中医内科》(即将出版)、《学术探论与临  相似文献   

11.
四月的医圣张仲景故里——河南省南阳市,百花争艳,翠色迷人。为倾听读者意见、提高刊物质量、办出自身特色,《中医函授通讯》编辑部委托全国中医学校中医古籍学会副会长,张仲景国医大学、南阳中医药学校副教授、高级讲师,本刊通讯员沙涛在这里召开了读者评刊会。张仲景国医大学、南阳中医药学校、南阳地区中医院、张仲景医院及渐川、镇平、桐柏、新野、方城等30余个市县单  相似文献   

12.
黄文东(1902——1981),字蔚春,江苏吴江人。早年受业于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门下。1931年受聘执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任教务长。建国后,历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主任、院长等职。1978年被授予教授职称。主要论著有《黄文东医案》、《金匮新辑》等;曾主持编写了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内科学》。  相似文献   

13.
厦门、晋江地区贯彻福建省中医文献整理研究讨论会、关于整理名老中医文献的精神,已于今年三月下旬成立厦门、晋江地区近代名老中医吴瑞甫学术研究筹备小组,共同整理吴瑞甫的学术著作。吴氏编著有《校订圣济总录》、《伤寒纲要》、《中西温热串解》、《删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辨》等近二十种,但因年久散失,版本缺乏,希望吴氏  相似文献   

14.
<正>钟益生(1910~1995),重庆万县人。曾在重庆市中医训练所及国医内科讲习所学习,拜陈逊斋、张简斋、吴棹仙、李复光、沈仲圭等近代名医为师,技艺渐入佳境。1935年开业行医,曾参加成都中医学院的筹建,担任过重庆中医学校及中医进修班教师,1985年  相似文献   

15.
(排名不分先后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实用中医药杂志》社《山西中医》编辑部《基层中药杂志》编辑部《华西药学》编辑部《甘肃中医》编辑部《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中国药品标准》杂志社《江苏中医》编辑部《国医论坛》编辑部《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社《浙江中医杂志》社《包头医学》编辑部《护理研究》杂志社《新中医》编辑部《医学与社会》编辑部《新疆中医药》编辑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时珍国医国药》编辑部《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社《北京中医》编辑部《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编辑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编…  相似文献   

16.
信息窗     
·书讯·《中医的现在与未来》征订启事由我国著名中医基础理论学者、天津市精粹国医经验研究所所长张维耀编著的《中医的现在与未来》(第二  相似文献   

17.
本刊读者、新加坡针灸医学协会会员谢鸿飞医师来信报导:最近在新加坡新建了一幢别具风格的中医学院大楼(见图).该院的前身是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创立于1953年.由于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的热心协助,1975年改为新加坡中医学院.学制为四年,采用上海中医学院编写的中医各科教材.中医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草药学、方剂学、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针灸学、外科学、伤科学和推拿学.现代医学课程有:解剖学、生理学和内科学等.  相似文献   

18.
钟益生(1910-1995),早年毕业于四川万县中医学校,曾于重庆市中医训练所及国医内科讲习所学习,一面发奋读书,熟读中医经典及各家学说,一面拜陈逊斋、张简斋、吴棹仙、李复光、沈仲圭等近代名医为师,学业大进。1935年开业行医,为不少疑难重症患者解除疾苦。钟老曾参加了成都中  相似文献   

19.
陆彭年(1894——1955),字渊雷,上海市川沙县人。少尝治汉儒训诂之学,旁及金石历算,后从恽铁樵研习医学。曾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任教,解放后曾任上海中医学院筹委会主任等职。著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集》等,遥从及门弟子遍及全国。  相似文献   

20.
在民国中医革新时代,裘吉生是一个改革巨擘,在多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对中西医学无门户之见,形成兼容并包的中西医学观;受到家乡优良传统——"书为天下公器"的影响,把私人藏书楼的珍贵医籍公开流通;先后刊行《国医百家》、《三三医书》及《珍本医书集成》等丛书,许多医籍借裘氏刊刻得以流传至今。裘氏所刊医书是今天所存中医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居于难以超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