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1885-1888年,生理学家 Waller 先后在狗心和人体以毛细管电位计显示出心电,并天才地预示了体表电位标测图(BSM)的雏形(图1)。Waller 把心脏设想为胸腔内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心室起搏(VP)引起自身心律改变的报道很多,其发生率为55%~93%,但其机理和意义尚不甚清楚。本文采用体表电位与标测(BSM),并与~(201)铊心肌显像(TⅠ-SC)结果对照,对10例各种原因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VP前、中、后进行观察,以探讨上述T波改变的机理。方法:VP和对照组各10例。除外了与VP无关的可能新出现的复极异常,如缺血性心脏病、LBBB和心室肥厚等。VP组除外了按需型起搏时出现窦律的病人。植入永久型双腔起抟器8例,心室起会搏器2例,至本研究开始时已14天至3年。BSM:采用VCM-3000型BSM仪,用87个导联连续在VP前、中和后标测。TI-SC:静息情况下分别在起抟前(3例)、中(8例)和后(3例)进行。并对2例DDD起搏  相似文献   

3.
心脏可视为一个容积导体中的电源,其动作电位通过胸部组织传至体表。多年来人们做了大量试验研究,证明体表电位可以代表心脏激动,并且用心电图及心向量图记录这种电位以诊断各种疾病。70多年来,常规12导联心电图在诊断疾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任何人也不否认的。但近年有人发现常规心电图的导联太少,测定部位太局限,于是提出多电极快速记录心电的方法,称为体表等电位标测(Body Surface Isopotential Maps或BSM)。追溯BSM的历史,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想象过这种检查。到1950年,Nahum进行了体表多导联标测,1962年后,Taccardi在人和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QRS波群等电位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36例、非心肌梗死168例QRS波群等电位图。结果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与非心肌梗死组在心室除极早期负电位的分布各具特征性。两组间的逆转时刻、负电位占据前胸时刻及最小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QRS波群等电位图对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前壁100%、98%;前间壁50%、100%;下壁90%、98.9%。认为QRS波群等电位图对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J波与心室晚电位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崔小湖  陆蕙 《心电学杂志》1996,15(4):199-200
为探讨J波临床意义,分析J波阳性的心脏病(n=58)和非心脏病(n=90)患者的心电图J波振幅、分布导联及与晚电位阳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两组J波分布无差异,但两组间晚电位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J波出现的导联与心肌缺血部位无显著性相关。认为J波可能是心电图上一个变异,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作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取体表60个电极的P波峰值的电位和时程,通过高增益、低噪声的放大系统记录后,经程序处理.绘制成峰值等电位图和等时图.经23例正常人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图均有各自比较一致的分布.其外形和特征表现与报导中的心房体表瞬间电位图及心外膜等时图甚相似.  相似文献   

7.
采用30个单极心前区导联电极放置成五行六列,共纪录100例正常人和120例病人,把所录得心电图按相应位置剪贴成方阵进行分析。正常人QRS综合波的每个波各有最大的电位中心,其电位自此中心向四周呈渐减性分布。根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25例预激综合征的BSM,对ACP进行了试探性定位诊断,并与常规ECG定位进行了对比。常规ECG根据Rosenbaum分型仅能大致提示左室或右室的预激,但定位太粗糙且不可靠,对手术治疗缺乏指导意义。按Callagher对Δ波起始向量分型,与BSM符合者16例,基本符合者7例,不符合者2例。BSM可提供常规ECG不能提供的一些资料,对ACP的定位更准确可靠。作为术前初步定位诊断的无创伤性检查,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癫痫的等电位图诊断/李建民…//中华医学杂志.-1986,66(7).-405~408 通过对脑电信号进行二维内插计算,转换成棘波等电位图和功率谱等电位图,根据20例正常人的检查结果,前者均为O,后者δ和θ波均电位图均为6级以下。20例临床诊为癫痫病人(继发性6例,原因不明及原发性14例)中,12例常规脑电图中出现棘波者,棘波等电位均为阳性结果(显示1级以上的数字),二者显示病变部位相符,强度相等。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等电位性Q波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电图(ECG)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探讨等电位性Q波的ECG特征.认为,AMI时,进行性R波振幅降低,下壁或左胸导联出现幼稚型R波;2个连续的胸前导联R波丢失>50%,可作为等电位性Q波的诊断标准.同时提示,于AMI早期及时识别等电位性Q波,对于AMI的诊断是有实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A波延迟电位在慢径消融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A波延迟电位在慢径消融靶点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对传统下位法和A波延迟电位引导下的慢径消融两组病例的靶点的电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延迟电位引导下的慢径消融在提高成功率、减少试放电方面明显优于下位法。有效靶点的突出特征是A波宽度 >6 8ms、A波终末具延迟电位 ,A/V比例不能作为预测靶点的指标。A波延迟电位有四种形态 ,分别为单弓状延迟电位、双弓状延迟电位、穗状电位及A波终末的高频电位 ,其中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当程序刺激遇快径不应期而经慢径传导时 ,靶点正传的A波更加延迟 ,逆传A波更加领先是成功靶点的特征。结论 :在慢径消融的靶点定位中应用A波延迟电位和程序刺激可提高成功率、减少盲目性 ,A波延迟电位引导慢径消融方法优于传统的消融方法慢径消融方法优于传统的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Yvonne等在《Heart Rhythm》杂志2016年第3期发表的文章指出:J波时限与夹角(斜率)增大可成为早复极波患者危险分层的新指标。测量方法:1J波时限:其指J波起点做的垂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到J波结束点之间的时限。切迹型J波起点指R波与J波的交点,顿挫型J波的起点指R波降支的斜率转折点,而J波结束点是J波之末与等电位线的交点;2J波斜率:J波起点与终点的连接线和J波起点做的垂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图1)。判断标准:J波时限60ms为阳性,60ms为阴性;J波角度30°为阳性,30°为阴性。  相似文献   

13.
Cajal间质细胞与胃肠动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胃肠慢波的起搏细胞,具有产生慢波、传导慢波电位、调节神经递质等功能,是调节胃肠动力的重要环节。ICC在维持正常胃肠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其形态、数量及分布的改变会导致多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一些以ICC为靶向治疗胃肠动力性疾病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近年来ICC与胃肠动力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体表电位标测(body surface potential mapping, BSPM),是在前胸及背部安置几十至几百个单极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获得心动周期中各瞬间人体表面心电电位的空间分布,经电子计算机处理,以等电位图、积分图及其偏差图等形式反映心脏各部位除极与复极的过程。由于其电极多,提供的信息比常规心电图多,反映的是心脏电生理活动的空间变化规律,符合多极电偶学说,因此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心脏各个局部的电生理活动。 正常人QRS波等电位图的特点为:除极早期、前胸为正电位,背部为负电位。正电位代表兴奋方向,负电位代表除极起源。这期间反映了室间隔的除极。除极中期,前胸正电位区向左下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2 6岁。“频繁阵发性心动过速”史 10年 ,体表心电图无预激表现。入院后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继往接收 2次射频导管消融术 ,包括心室面标测和心房间隔穿刺心房面标测消融均失败。局部麻醉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窦性心律时冠状静脉窦远端电极 (CS1- 2 )记录到 A波之后的旁路电位 ,旁路电位与 V波之间有一段时间距离 ,V波无提前 (附图 ) ,心房程序刺激 A波之后的旁路电位持续存在 ,而 V波无提前 ,体表心电图无预激表现。心室程序刺激旁路逆传时冠状静脉窦远端电极可以记录到V波和 A波之间的旁路电位 ,无逆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极食管导联记录右心房电位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同步记录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冠状静脉窦和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 ,分析食管导联中右心房电位和左心房电位的关系。 结果 双极食管导联记录到的窦性 P波由圆钝直立的右心房电位和尖锐高大的左心房电位组成。 2 8例右心房、左心房传导时间分别为 (4 2 .86± 8.81) ms和 (6 4.2 8± 6 .78) ms,右心房/左心房 =0 .10± 0 .0 3。在窦性心律 ,右心房、左心房和右心室起搏时 ,食管导联的右心房电位和心腔内高位右心房导联的 A波一致 ,左心房电位与冠状静脉窦导联的 A波基本一致。 结论 双极食管导联记录方法能够可靠记录到右心房电位 ,并且分别反映出右心房和左心房激动顺序 ,对了解心房间传导功能 ,分析房性心律失常 ,初步判断隐匿性房室旁路部位等方面 ,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室晚电位     
心室晚电位(Ventricule eate potentialVLp)又称迟电位,是指在体表检测时,出现在QRS波终末部份或ST段内的高频低振幅的破碎电活动,Durrer等于1961年首次在狗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心外膜直接记录到VLp,1978年Berbari等采用信号平均技术,即高分辨信息叠加心电图技术,从实验性心肌梗塞(MI)狗和室速病人体表记录到QRS波后有低振幅高频的多形性尖波向ST段内延伸,他称此低振幅电位为VLp。随后的研究证实了从心脏表面记录到的延迟破碎电位和从体表记录到的VLp是相关的,VLp的发现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目前认为它是预报预测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信号.  相似文献   

18.
报道30例预激综合征左侧旁道射频消融(RFCA)有效和无效消融点放电前的电生理特点。结果表明:①显性旁道有效消融点特征为房室传导时间极短(≤30ms),房波和室波间无等电位线,室波等于或超前标测电极室波;②隐匿旁道有效消融点特征为逆传房波紧随室波后,室波和房波间无等电位线,逆传房波等于或超前标测电极房波。认为RFCA中正确识别上述特征有助于提高消融疗效和减少放电次数。  相似文献   

19.
正常窦性心律时记录到的迟发,碎裂电位(LFPs)为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信号。由于此电位较正常出现更晚,故称为迟发或延迟电位,并认为由一个或多个心肌部位除极作用延迟所致。虽然迟发电位在直接从心脏记录时可呈现1~2个尖锐,不连续的波群,但通常表现为若干不太清晰的低幅波(<1mV),这类波型曾被命名为断片或碎裂电位(fragmental potential)。“迟发”和“碎裂”  相似文献   

20.
心室晚电位(VLP)是心室肌局部延迟除极引起的电活动,是心室肌损伤性碎裂电位在体表的反映。通过仪器记录到QRS波之后这种高频(约100HZ)、低幅(<20—25UV)波,且持续时间长(>10ms)的碎裂波,称为心室晚电位(VL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