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心理状态、心力衰竭相关指标与生命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与心力衰竭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心力衰竭相关指标、生命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可延缓疾病的快速发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不良预后,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院外多因素强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出院后定期接受强化护理,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定期接受常规护理,随访时间为1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死亡率、再次住院率、住院天数、住院次数等方面的差别。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的再次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行院外多因素强化护理干预,临床预后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二所三甲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61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心脏基础节律分为窦性节律组(窦律组)和房颤组,进行为期3年的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衰加重再住院.结果 房颤组中高龄、女性及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患者占有较高比例;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的病因主要为瓣膜性疾病,而窦律组则为冠心病;随访结果显示房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窦律组(P <0.01);Cox回归分析对其它因素校正后发现,房颤(RR =1.311,95% CI:1.002-1.715,P<0.05)、年龄(RR=1.014,95% CI:1.004-1.024,P<0.01)是影响慢性心衰患者3年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房颤及高龄是慢性心衰患者远期不良预后加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简称指南)指导下小剂量利尿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讨小剂量利尿剂对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16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住院患者,并建立门诊日志,给予小剂量利尿剂,遵循指南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随访至2011年12月31日.计算人群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运动耐量.结果 总病死率为11.0%(17/154).随访期间再住院38例(24.6%,38/154).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缩小[(55.8±4.4) mm比(64.2±4.1) mm](P< 0.01),恢复正常大小者占44.5%(61/137).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5±11.5)%比(30.2±6.8)%、(519.7±59.2)m比(317.5±102.6)m,P<O.01].结论 遵循指南小剂量利尿剂联合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提高运动耐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院外康复锻炼配合药物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康复组21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给予药物治疗。康复组另外配合康复锻炼,治疗第6个月末评价心功能等级及6min步行距离。结果 康复组心功能平均提高0.29级,而对照组平均降低了0.15级。6min步行距离康复组也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院外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锻炼,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院外康复锻炼配合药物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康复组21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给予药物治疗。康复组另外配合康复锻炼,治疗第6个月末评价心功能等级及6min步行距离。结果 康复组心功能平均提高0.29级,而对照组平均降低了0.15级。6min步行距离康复组也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院外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锻炼,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情况。方法:以我院接收的慢性心力衰竭者88例为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分设组别。行常规药物治疗对比组,对比组的基础上,实施心脏康复运动干预研究组。观察分别行不同疗法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6MWT指标高于对比组,而NT-proBNP指标低于对比组;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总分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者开展心脏康复运动治疗,有助于活动耐力的提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目标设定改善自我管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目的抽样选择在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上海市某三级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9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住病房的奇数偶数房间号将其分为目标设定组(n =45)和传统组(n =49),目标设定组给予目标设定干预和传统护理,传统组仅进行传统的护理措施。出院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再次住院率、死亡率、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评价心功能。结果目标设定组综合护理能力、心衰知识知情性、自我护理行动力、自我保健的能力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标设定组患者再入院率、病死率低于传统组,分别为10.2% vs 28.9%、2.0% vs 6.7%,6min 步行试验优于传统组,为429.2±49.5m vs 301.5±39.1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目标设定加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指导,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心功能,这可能与其改善患者的综合护理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GDF-15)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在上海市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因心力衰竭(包括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而住院)住院的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100例体检科无心力衰竭症状的健康人为对照组,住院患者入院48 h内测定GDF-15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值,观察组患者采用抗心衰常规治疗,患者于症状好转出院前再次测定,并随访患者的临床不良事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来分析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临床不良事件及死亡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GDF-15水平为(1629.75±74.68)ng/L明显低于对照组(839.97±52.74)ng/L,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NT-pro BNP、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性(r=0.682,0.326,P0.05)。随访2年。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率随着GDF-15水平升高而增高(P0.05)。从ROC曲线可知,GDF-15水平预测心血管疾病死亡及临床不良事件风险与NT-pro BNP预测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联合NT-pro BNP与GDF-15水平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单独检测GDF-15水平、NT-pro BNP(P0.05)。结论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GDF-15水平对患者临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连锁、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世纪以来,从心肾学说、血流动力学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到心室重塑学说,人们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自从脑钠肽被成功、迅速应用于临床以来,涌现出许多新的生物标记物,被认为对心力衰竭进行危险分层、延缓病情进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率等有重要意义。现对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指标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平均空腹血糖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84例发病72h内入院的无糖尿病史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入院后72h内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分为<7.0 mmol/L,≥7.0 mmol/L2组,分析其临床特征、住院治疗经过和主要心脏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率,分析评估平均空腹血糖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着血糖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加(P<0.05),显示入院72h内平均空腹血糖是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72h内平均空腹血糖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及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重度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5年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法分为心功能Ⅳ级189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随访6月,通过电话访问及回顾患者再入院就诊的医疗记录方式记录随访信息。记录的全因死亡指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包括心因性死亡及非心因性死亡。按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低钠血症及心血管传统危险因素对重度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事件组入院低钠血症发生率(21.9%vs.12.0%,P=0.027),糖尿病发生率(48.4%vs.28.0%,P=0.006)、血清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1 841.2±231.5)pg/ml vs.(1 426.5±164.3)pg/ml,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钠血症(OR=1.624,95%CI:1.024~4.225,P=0.036),高血清NT-proBNP水平(OR=1.214,95%CI:1.178~4.460,P<0.001)、糖尿病(OR=2.415,95%CI:1.321~4.643,P=0.038)是重度慢性心衰患者6月内全因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低钠血症、高血清NT-proBNP水平、糖尿病是重度慢性心衰患者6月随访期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周浩 《智慧健康》2022,(11):46-48
目的 研究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将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0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进行回顾分析,对照组患者为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患者;观察组为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年龄、BMI、住院时间、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心房颤动指标数值更高,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心肌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以及高脂血症指标数值更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和尿酸指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LVST、LVPWT等指标更高,观察组患者的LAD、LVEDD、LEST、LVEDV、LVMI以及LVESV等指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脑卒中、冠脉事件、心律失常、心衰再住院等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更低,对照组预后较差,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老年心力衰竭的原因复杂以及老年人的各种基础病,通过临床特征、基础疾病、超声对比以及预后分析研究,促进提高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断准确率,减...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心脏病发展的后期严重阶段,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3~6个月再住院的概率在40%左右,患者疾病反复发作且需要长期的综合治疗,给患者的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年,虽然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研究有明显的进展,但患者的临床症状仍未实现有效控制。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出,通过合理科学的疾病管理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实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控制,全面改善生活质量。该管理方式强调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整体性治疗,明确疾病管理的重要意义,需要为患者实施家庭诊疗干预、电话回访干预、门诊管理及远程医疗、社区疾病管理等。其中社区疾病管理发展前景良好,能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本文对慢性心力衰竭社区疾病管理模式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将E-Coach管理模式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探讨其应用效果,为E-Coach管理模式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心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84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抓阄的方法确定心内一区的患者纳入试验组,心内二区患者纳入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随访,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和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个性化需求干预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以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循环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需求干预护理。采用自行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相关健康需求评估问卷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患者心理焦虑状态评分,并比较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各指标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在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内容及健康获得观念、焦虑状态等方面得分为(63.92±11.87)、(72.54±12.66)、(68.64±13.13)、(39.33±6.81)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6.74±12.79)、(54.14±12.44)、(54.36±12.97)、(53.12±7.23)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干预组(9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个性化需求干预护理后,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患者的心理焦虑等负性情绪明显改善,促使患者增加了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尿钠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尿钠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BNP、CPR水平及TDI-Tei值变化,随访1个月及6个月后心血管时间发生率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45/48),对照组总有效率68.7%(33/48),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BNP、CPR值分别为(396.48±193.9 pg/mL;4.91±1.06mg/L);对照组治疗后的BNP、CPR值分别为(562.41±227.22 pg/mL;7.37±1.28mg/L),治疗组治疗后的BNP、CPR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个月后,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48)明显低于对照组(10/48)(P〈0.05)。而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17/48)和对照组(21/48)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尿钠肽在治疗心力衰竭过程中短期疗效确切,但远期疗效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B型利钠肽测定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伴随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的一个难题.以往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影像学和血液动力学检查。B型利钠肽(BNP)是在心室容积扩张和压力负荷增加时释放的一种神经激素。我们通过测定CHF患者血浆BNP水平,评价其在CHF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治疗的规范性,并探讨慢性心衰患者规范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在华北理工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46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基础心脏病因、心脏超声结果、治疗方法和治疗前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血压、心率、B型钠尿肽前体(BNP)等指标的数据资料,分析规范化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情况及其临床效果。结果在所收集的病例中,进行规范化治疗的患者共444例,占94.9%。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和心功能Ⅳ级组慢性心衰患者在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三种药物为基础的规范化治疗方案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患者规范化治疗前后,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ALT、AS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BUN、Cr、葡萄糖(GLU)、收缩压、舒张压、心率、BNP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大部分患者均应用规范化治疗方案,且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