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肝博士》2007,(2):68-68
众所周知,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但疫苗常常对部分人体不起作用,或产生抗体速度较慢。如今,复旦大学朱乃硕博士发现的一种新型乙型肝炎疫苗增效剂,将使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增效提速,为乙型肝炎患者带来福音。该成果已得到国家“865”高新技术项目的立项支持,有望在2年内进入临床试验。朱乃硕发现,这种增效剂可大大增强乙型肝炎疫苗的效用,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功能障碍被认为是持续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仅凭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式,只能抑制病毒的复制,而难以将其从感染的肝细胞中彻底清除.因此,通过治疗性疫苗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是实现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一个极有潜力的治疗方式.本文回顾近年来治疗性疫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部分医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0年9月对武汉市某医科大学379名新生入学时进行了乙型肝炎(简称乙型)病毒标志(HBVM)的血肖学检查,结果:乙肝感染率为37.73%,HBeAg,HBcAb,HBsAb的单项阳性率分别为9、76%、1、06%、9.23%、1.32%和26.65%。193年5月进行HBVM复查,总感染率32.72%,单项阳性率分别为10.29%、1.85%、10.23%、0.53%和19.26%。经有关传播  相似文献   

4.
Bian ZQ  Hua ZL  Yan WY  Liu MQ  Zheng ZX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4):983-986
目的 研究不同民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前S2/S(preS2/S)和C(core,C)基因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中表达的稳定性和水平,并对其抗原性进行鉴定,为创制新型疫苗提供抗原材料。方法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基因组DNA,将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克隆-测序的HBV preS2/S和C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pkPR上,构建重组pkPR-S2S和pkPR-C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TOP10中表达。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定表达产物非融合蛋白,并对其抗原性用Western印迹和ELISA方法进行检测。结果SDS-PAGE检测到全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kPR-S2S和pkPR-C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TOP10中存在稳定性和高水平的表达,表达的非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1000和21000,非融合蛋白浓度约占16%,纯度达96%。Western印迹和ELISA分析,非融合蛋白能分别与HBVpreS2/S抗原单抗、C抗原单抗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发生反应,而与对照的甲型肝炎(HAV)患者血清、丙型肝炎(HCV)患者血清及正常血清之间无交叉反应。结论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reS2/S和C基因在大肠杆菌TOP10中有稳定性和高水平的表达,表达的非融合蛋白具有抗原性。这些发现为创制新型疫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7.
8.
加强乙型肝炎防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60亿人口中,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1].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乙型肝炎免疫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淑勤 《医学综述》2008,14(3):450-452
中国是病毒性乙型肝炎流行最高的国家之一,病毒性乙型肝炎作为一种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因此,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预防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其预防措施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免疫预防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就病毒性乙型肝炎免疫制剂、免疫对象及程序、免疫效果、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禁忌等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各类乙型肝炎疫苗的现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新近研制出的哺乳动物细胞重组基因乙型肝炎疫苗(MCDVv)和重组牛痘毒病毒乙型肝炎疫苗(RVDV)能否推广使用,以及为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YDV)的发展提供方向,作者以国产注册使用的血源乙型肝炎疫苗(PDV)为参照组,在健康青年学生中,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评价了美国Am-gen苗(YDV),比利时Smith苗(YDV),日本X苗(YDV),国产MCDV1和MCDV2(MCDV)苗及国产RVDV(RVDV)苗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这7个疫苗均无严重副反应,安全可用;均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水平的抗体(阳转率93%~100%)。但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不同,以Amgen,Smith为最好,国产PDV,RVDV次之,可推广使用;在发展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生产时,应考虑Amgen和Smith公司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HBsAg、HBeAg双阳性的母亲孕晚期肌注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婴儿出生后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阻断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141名HBsAg、HBeAg双阳性的母亲及所生的新生儿按不同的阻断方法分为3组,在新生儿及12个月龄时,采血清检测HBsAg和抗-HBs,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阻断Ⅱ组和对照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2.22%和26.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5);阻断Ⅱ组和对照组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分别为33.33%和10.00%,差异有显著性(P<0.005);阻断Ⅰ组、阻断Ⅱ组和对照组的12月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8.70%、2.22%和26.00%,差异有显著性(P<0.005);阻断Ⅰ组、阻断Ⅱ组和对照组的12月龄婴儿抗-HBs阳转率分别为78.26%、73.33%和64.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显著提高乙肝疫苗阻断婴儿出生后HBsAg阳转及HBV感染慢性化.  相似文献   

12.
对恩替卡韦的药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简要回顾。恩替卡韦可使未接受过核苷/酐类似物和拉米夫定抵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脏组织学、血清病毒学和血清生化学得到改善。治疗剂量的思替卡韦有很少且轻微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一种乙型肝炎全抗原亚型疫菌,该疫苗不去除Dane颗粒,它是用HBsAg和HBeAg阳性携带者血清。并且为adr。adw及ayw三种亚型。分别经聚乙二醇沉淀和超速离心纯化。产物在电镜下除HBsag外可见到Dane颗粒,然后除菌、甲醛灭活。稀释并加入氢氧化铝佐剂制成的,每种亚型疫苗分别多部位(脚掌、腹服沟、颌下等),皮下接种豚鼠每次总量1ml,三次免疫后。全部动物均产生抗—HBs。抗—HBc每批动物仅个别阳性。抗—HBe全部阴性,但必须考虑豚鼠对HBV三个抗原系统免疫应答灵敏性远较人类和黑猩猩差,作为全抗原乙肝疫苗研制、本文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4.
王星明 《中国医院》2013,(11):18-20
过度医疗作为医疗实践中的不良现象,是引发医疗纠纷和“看病贵”的重要原因。各级部门为遏制过度医疗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治理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治理缺乏针对性,措施不得力。因而提出在信息对称视角下,建立公立医院信息披露制度,落实新医改方案,健全和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监管体系,强化监管职能等公立医院优化过度医疗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HBV的宿主范围很狭窄,易感宿主只局限于人及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国内外学者相继发现许多动物可自然或实验感染、与HBV基因结构相似的嗜肝DNA病毒,鸭乙肝、土拔鼠乙肝等相应的动物模型也已陆续建立。转基因技术发展使HBV转基因小鼠成功问世,将HBV基因组转染到人肝癌HepG2成功制备2.2.15细胞。将人肝细胞移植于鼠体内再感染HBV成功制备大鼠HBV感染模型。但目前尚无理想的实验模型可准确地代表人HBV感染的所有特征,且多数动物不能实际利用。因此,建立适合于HBV研究的简单、易得的实验模型一直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epatitis Bvirus nucleic acid related antigen,HBV NRAg)与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之间的比较,探讨HBV NRAg在评价病毒复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7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韶关地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 方法 应用PCR法结合琼脂糖电泳方法对378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和检测,根据PCR产物大小直接判定HBV基因型,应用PCR扩增全S基因序列-DNA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确定部分样品的亚基因型,并探讨前S区编码情况. 结果 在37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B基因型263例占69.6%,C基因型113例占29.9%,BC混合型2例占0.5%.B基因型中HBeAg阳性患者占66.5%,抗-HBe阳性占33.5%. 结论 广东韶关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少量BC混合型,HBV复制强弱与病毒基因型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BV感染者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水平对HBV复制状态的判定和对临床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9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法定期进行血清HBV-LP和HBV DNA定量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抗病毒治疗前90例次感染血清中HBV-LP与HBV DNA检出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检测210例次感染血清中,HBV-LP含量与HBV DNA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r=0.857,P=0.000),HBV-LP OD值和HBV DNA拷贝数随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同步下降.结论 血清中HBV-LP能反映体内HBV复制水平,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LP和HBV DNA同步下降,可用于判断HBV复制程度和用于指导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外出务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现状,探索管理对策,提高生存质量,为健康工程夯实基础。方法采用补充修订的SF‐36生存质量量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300例外出务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价和服务需求、依从性、经济情况、报销类别及比例调查;对外出务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统计分析发现,外地就医是否方便、报销类别及比例、是否规范抗病毒治疗、是否定期规范检测随访、肝病特有症状是影响外出务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P<0.05);外地就医方便、报销比例高、规范抗病毒治疗、定期规范检测随访的患者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外地就医不方便、报销比例低、未规范抗病毒治疗、未定期规范检测随访的患者(P<0.05);肝病特有症状评分与生存质量评分呈正相关趋势(B=7.657,SD=2.650,t=2.889,P=0.004)。结论改善患者就医需求、报销类别及比例,提高患者定期规范检测随访、规范抗病毒治疗等依从性,从而实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规范检查治疗,能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避免肝硬化和失代偿肝病,减少肝癌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HBV亚基因型B和C的体外重组中间体.方法:将基因型B和C序列插入载体Plenti6/V5-D-topo-X后,共转染HepG2细胞,克隆,测定转染后HBV的核酸序列,而后用软件包RDP3Beta40进行序列比对.结果:发现存在3种重组中间体,重组中间体的重组位置为1740-1838至2443-2485.R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