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眠患者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失眠症患睡眠的影响及干预效果。方法:对76例失眠症患进行心理分析,结合多导睡眠图评价进行心理-行为矫正。结果:76例患,评估性失眠23例(30.2%)、疑病性失眠14例(18.0%)、依赖性失眠17例(22.4%)、紧张性失眠22例(28.9%);经干预后,睡眠潜伏期缩短依赖性和紧张性失眠显(P<0.01)、睡眠时间增加以紧张性失眠显(P<0.01)、依赖性失眠REM睡眠改变有显性(P<0.01)。结论:失眠与心理因素有关;对患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可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于亚健康人群失眠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社区和综合亚健康诊疗中心的人们作为调查对象,并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睡眠中心等人群里选取亚健康失眠300人进行相关亚健康人群失眠的心理因素分析研究。结果:纳入分析的300人当中进行心理因素的分析。结果:在调查的300位亚健康失眠的人群当中,大都是由于各种心理因素所导致,失眠的心理因素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通过对心理因素进行适当干预,效果显著。结论:亚健康人群的失眠与其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患者实施适当的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显著缩短睡眠的潜伏期,从而增加睡眠的整体时间,改善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失眠原因以及健康干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新疆某院收治的15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156例患者的失眠情况、失眠原因、健康干预及其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健康干预后,49例患者仍患有失眠症,失眠率为31.41%。干预前后的失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患者失眠的因素有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其他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所占比例最大,为40.38%。结论:临床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进行治疗,需要分析其失眠原因,并且对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失眠率,改善睡眠状态,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异丙酚麻醉诱导睡眠治疗药物依赖性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科收治的30例药物依赖性慢性失眠症患者,在患者自愿并征得其书面同意后给予麻醉诱导睡眠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经异丙酚麻醉诱导睡眠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提示: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等睡眠指标上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多导睡眠图(PSG)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睡眠进程中的睡眠潜伏期缩短(P<0.05),总睡眠时间有所延长(P<0.05),而觉醒次数明显减少(P<0.01),相应的觉醒时间也明显减少(P<0.01);睡眠结构中的S1期睡眠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S3期、S4期及REM期睡眠则明显增加(P<0.05),而S2期睡眠却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异丙酚麻醉诱导睡眠是短期内纠正慢性失眠患者睡眠债务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药物依赖性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生理的变化及其与心理卫生状况间的联系。方法 对 69例失眠症患者及 2 5名正常对照者进行睡眠行为调查及全夜多导睡眠图 (PSG)检测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对 69例失眠症患者进行测试。结果  (1 )与对照组比较 ,失眠症组睡眠潜伏期延长 [(40 .7± 2 1 .3)min] ,总睡眠时间减少 [(31 7.8± 88.6)min] ,觉醒次数增多 [(9.5± 5.5)次 ] ,睡眠效率下降 [(75.5± 8.6) % ] ,深睡眠减少 [(7.8± 3 .8) % ] ;(P <0 .0 5 0 .0 1 )。 (2 )失眠症患者SCL 90的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与觉醒次数、觉醒时间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 ) ;N量表分与SCL - 90的各因子分间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 )。结论 失眠症患者存在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的异常变化 ,并与其心理卫生状况及个性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磁渗透技术对失眠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按完全随机的方法,将156例失眠症患者分为重复经颅磁刺激组(药磁组)80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76例。每次持续刺激30 min,每日1次,疗程10 d。分别观察治疗前一周和治疗后做睡眠日记,主要记录其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同时给患者做匹兹堡睡眠指数测定和观察安定类镇静剂的停用情况。结果药磁渗透组患者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总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指数下降,大部分患者停用了镇静剂。结论药磁渗透对慢性失眠患者及对苯二氮卓类戒断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不同治疗方法对地震后严重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以指导对地震后严重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150例震后严重失眠患者,根据震前是否患有失眠分为两组,组Ⅰ为震前无失眠症而震后失眠患者组,组Ⅱ为震前有失眠症而震后失眠患者组,每组75例,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别分为单纯心理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及心理治疗辅助药物治疗组.半月后随访,记录治疗前后睡眠时间以及白天的精神状态,以患者的主观感觉为依据判断疗效.结果:组Ⅰ、组Ⅱ通过一定时间心理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失眠症均有一定程度缓解,而心理治疗同时辅以药物治疗则效果更佳,不仅明显增加睡眠时间,而且睡眠质量也显著提高,显著改善第2天的精神状态(与单纯心理或药物治疗组相比,P<0.05).结论:无论地震前是否患有失眠症,心理干预辅以药物治疗对地震后严重失眠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英 《中国医药导报》2011,8(7):105-106
目的:阐述我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10月住院的84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失眠情况、原因及干预措施效果。结果:影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分别占64.3%和56.0%。干预前失眠症84例,干预后失眠症45例,干预前后失眠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0.791,P〈0.001);干预前后患者的失眠症状种类数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80.981,P〈0.001)。结论:针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失眠症状采取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降低失眠发生率、减轻失眠症状程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对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参数的定量分析,对失眠症患者的主客观睡眠状况进行评估.方法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人各98例分别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症状自评量表问卷(SCL-90)进行评定,并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的整夜睡眠描记,次日晨起后询问夜间睡眠情况.结果失眠症组PSQI各成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失眠症组SCL-90评定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各因子分[分别为(72.89±25.67)分,(2.13±0.49)分,(2.25±0.69)分]与对照组[分别为(31.28±12.73)分,(1.81±0.58)分,(0.73±0.57)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失眠症组的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睡眠效率降低、快眼动睡眠时间减少[分别为(43.69±11.54)分,(314.65±91.89)分,(9.89±9.07)分,(64.51±18.59)分,(33.26±15.61)分],与对照组[分别为(16.01±10.44)分,(446.41±77.81)分,(3.54±2.89)分,(91.32±3.58)分,(93.21±21.63)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失眠症组自我对总睡眠时间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减低、对睡眠潜伏期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增高,自我评估与实际睡眠时间不一致.结论失眠症患者不仅睡眠质量差,且伴有较多的心身症状.失眠越严重,心身症状就越明显.失眠症患者的PSG各睡眠参数有特征性的改变,利用PSG定量分析可区分出主观性失眠和客观性失眠.失眠症患者对失眠情况的主观评估与客观检测结果不一致,存在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反常失眠症患者与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及睡眠正常者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1:1:1配对病例对 照研究,收集2013年3月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诊的63位反常失眠症患者为病例组,为每1例病 例组患者配1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和1例睡眠正常的健康对照。所有受试者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结果:病例组艾森 克人格问卷精神质维度、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得分分别为52.1±10.2,49.6±9.8,56.0±12.0。病例组有精神质或精 神质倾向者的比例(31.7%)高于原发性失眠对照组(7.9%)(χ2=11.228,P<0.0125)和健康对照组(0)(χ2=23.774,P<0.0125); 性格外向和外倾者的比例(19.0%)高于原发性失眠对照组(3.2%)(Z=–4.047,P<0.0125),但低于健康对照组(60.3%) (Z=–4.754,P<0.0125);情绪不稳或倾向不稳者的比例(46.0%)高于健康对照组(0)(χ2=37.670,P<0.0125),与原发性失 眠对照组(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8,P>0.0125)。结论:反常失眠症患者整体上人格特征未达到明显病态的 水平,有明显高于正常人和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精神质倾向,性格较原发性失眠患者更倾向于外向,在神经质特征上 与原发性失眠患者相当,均异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