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筛选并表达抗细粒棘球蚴人工重组B抗原(r-AgB)的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为细粒棘球蚴B抗原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及包虫病的基因治疗开辟新途径。方法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以重组纯化的细粒棘球蚴B抗原为固相抗原,经过5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过程,从半合成的噬菌体抗体库中获得了抗原结合活性和特异性较强的含抗r-AgB的ScFv基因片段的阳性克隆,提取质粒,经SfiⅠ/NotⅠ酶切鉴定后,亚克隆到pCANTAB5E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经IPTG诱导,表达可溶性ScFv。结果 筛选得到的ScFv片段基因为768bp,经SDS-PAGE鉴定,在大肠杆菌XL1-Blue中表达的ScFv分子质量约28ku,经过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该单链抗体具有较强的抗原结合特性和特异性,结论 细粒棘球蚴重组B抗原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筛选和表达成功,为今后包虫病人源抗体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丙型肝炎病毒NS3蛋白人源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表达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在大肠杆菌XL1-Blue中表达可溶性的抗HCV非结构蛋白NS3的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ingle-chainvariablefragmentantibody,ScFv)。方法以重组的HCVNS3为抗原,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含有抗-HCVNS3ScFv基因的噬菌体克隆。从噬菌体抗体阳性克隆中提取质粒,经SfiI/NotⅠ酶切鉴定后,亚克隆到pCANTAB5E载体;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提取质粒进行DNA序列测定;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HCVNS3可溶性单链可变区抗体。ELISA和斑点吸印杂交检测其与不同来源的抗原的结合活性。结果筛选到的HCVNS3的单链抗体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序列分析表明,该抗体基因由750bp组成,ELISA和斑点吸印杂交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XL1-Blue中表达的HCVNS3的单链抗体,可与不同来源的NS3抗原结合。结论大肠杆菌XL1-Blue表达的NS3-ScFv具有结合不同来源的HCVNS3的活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细粒棘球蚴人工重组抗原B。 方法 构建pMalc2x-AgB质粒,在原核系统大肠埃希菌 JM109中诱导表达,将所得融合蛋白rAgB-MBP用蛋白水解酶Xa(Factor Xa Protease)进行消化,酶切产物用两步亲和层析进行分离纯化。经过直链淀粉树脂柱、羟基磷灰石柱,获得了纯化的细粒棘球蚴人工重组抗原B,并用Western blotting对抗原B的特异性进行了鉴定。 结果 制备的抗原B(rAgB)相对分子量(Mr)为12 000,rAgB经过原核表达、酶切、层析柱分离后依然保持抗原活性。 结论 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制备并纯化了人工重组抗原B,为批量生产诊断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及筛选噬菌体抗体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用抗细粒棘球蚴B抗原(EgB)多克隆抗体筛选噬菌体随机7肽库。经过5轮筛选后,噬菌体回收率从第1轮的4.15×10-5增加到第5轮的4.30×10-2,说明阳性克隆得到富集。随机挑取60个蓝色噬菌斑进行扩增,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并与EgB进行同源性比较。采用ELISA法对阳性噬菌体与抗EgB多克隆抗体结合特性进行检测,共检测出45个与抗EgB多克隆抗体结合的克隆株(阳性率为75%),其递呈的七肽序列与EgB的同源性低。采用ELISA法检测所选多肽对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抗血清的反应性,结果显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抗血清与45个阳性噬菌体克隆反应的吸光度(A410值)比其与7肽库反应的A410值大2倍以上,该45个阳性噬菌体克隆与EgB多克隆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提示成功分析细粒棘球蚴囊液B抗原肽表位以及模拟表位。  相似文献   

5.
细粒棘球蚴细胞系细胞代谢抗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细胞并培育成传代细胞系,将有可能不受限制地提供寄生虫抗原,并用于诊断、免疫预防研究[1,2]。本实验对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5)进行特异表达功能检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检测样品为人源细粒棘球蚴13G-5细胞系第16代细胞的细胞代谢产物。检测用细粒棘球蚴病人血清、羊抗细粒棘球蚴囊液IgG、HRP—兔抗羊包囊液IgG等均由卫生部包虫病基地李雄副研究员提供并协助检测。1.1 方法 双体抗夹心ELISA法。采用两种不同的第一抗体进行包被,具体为:1.2.1 细粒棘球蚴…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SPA-ELISA法评价了三种不同纯度牛源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在包虫病免疫诊断中的价值,用三种抗原检测了41例包虫病患者血清中特异IgG抗体的水平,它们的阳性率分别为:牛源细粒棘球蚴液粗抗原86.0%,半饱和硫酸铵法纯化抗原91.4%,氯化镁—磷钨酸法纯化抗原92.3%,两种纯化抗原与粗抗原的阳性检出率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差异,认为西北地区牦牛体内寄生的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不乏抗原活性;氯化镁—磷钨酸法和半饱和硫酸铵法是两种简便易行,纯化效果理想的抗原纯化方法,宜于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钟彦伟  成军 《肝脏》1999,4(2):73-76
目的 获得可溶性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NS3的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为得到纯度高、活力强的NS3 ScFv和进一步HCV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以重组的HCV非结构蛋白NS3为包被抗原,从噬菌体单链可变区抗体库中经过5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过程,获得抗原结合活性较强的HCVNS3人单链抗体ScFv片段克隆,并对其进行DNA序列及免疫活性测定。从噬菌体抗体阳性克隆中提取质粒转化琥珀突变非抑制型大肠杆菌HB2151;IPTG诱导表达HCV NS3可溶性单链抗体;ELISA和dot blot检测其抗原结合特异性。结果 克隆了HCV NS3的单链可变区抗体基因,经DNA酶切和序列分析表明,该抗体基因由747个碱基组成。ELISA和dot blot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HB2151中经IPTG诱导表达的可溶性HCV NS3的单链可变区抗体,具有结合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3的特异性和免疫活性。结论 克隆、鉴定并在大肠杆菌HB2151中表达了可溶性的ScFv-NS3。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诊断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价值.方法用Western-blot检测ScFv识别的抗原表位,并检测该抗体与包虫病病人囊液、血清中循环抗原的结合,与其它肝占位疾病患者血清、正常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结果 ScFv识别囊液抗原位点单一,特异性优于多克隆抗体,交叉反应低,但检测囊液及血清循环抗原的敏感性低于多克隆抗体.结论对临床使用ScFv诊断进行了初步尝试,直接ELISA法检出率不高,应改进为双抗体夹心法或多种抗体铺底捕获法来检测循环抗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获得重组细粒棘球蚴抗原 B(Eg B)的真核表达蛋白 ,构建 Eg B酵母表达重组体 ,并对构建的重组体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以原核重组体 JM10 9- p Mal2 x Eg B作为模板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 Eg B片断。目的基因 Eg B片断插入酵母表达载体 p YES2 / NT B,再将酵母表达重组体转化 DH5 a菌 ,并对转化筛选的重组体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 共筛选得到 16个重组克隆 ,其中 7个克隆证实为 Eg B正确序列 ,并与酵母表达载体的开放阅读框 (ORF)相一致。 结论 成功地将细粒棘球蚴抗原 B基因构建入酵母表达载体 p YES2 / NT B的开放阅读框。此重组体可在酵母中进一步表达特异性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铁蛋白(ferritin)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表达、纯化该重组蛋白,初步研究其免疫反应。方法将细粒棘球蚴铁蛋白基因亚克隆于表达载体pGEX-6p-1,转化重组体到大肠杆菌B121中,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下表达;用SD争PAGE和Western—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初步鉴定,用切胶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Western-blot对该蛋白的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重组铁蛋白与GST以融合表达的形式在细菌中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为不可溶性的包涵体,蛋白分子量约为42kD。融合蛋白Egferritin/GST能被细粒棘球蚴免疫的家兔血清和特异性小鼠抗血清所识别,同时特异性小鼠抗血清可识别天然抗原囊液、原头蚴可溶性蛋白中约19kD的蛋白条带。结论成功地表达细粒棘球蚴重组铁蛋白,并且该蛋白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及抗原性。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应用改水、服硒、食用蓬灰等措施在大骨节病区对3~13岁儿童进行现场防治实验。用现患率、健康儿童新发率、X线痊愈率作为其判定指标。 通过四年的实验观察,现患率由1980年的46.40%下降到1984年的20.30%,有非常显著的差异。36名健康儿童连续四年观察未有新发病人,而对照组出现新发病例,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还对防治措施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报告84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方法。其中男性78例,女性6例,合并畸形37例,包括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和右室流出道狭窄。术后死亡5例,死亡率5.95%。主动脉窦瘤破裂要完善修补瘤体的基底,切口途径以升主动脉切口为好,可防止主动脉瓣扭曲和损伤冠状动脉。当合并心内畸形时须切开相关心腔,以纠治心内畸形。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和主动脉关闭不全的纠正是心脏顺利复跳和防止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佛氏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氏窦瘤破裂(RASV)是一种较少见的心脏病,自1982年5月至1991年6月,我院共手术治疗18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窦瘤破裂170例手术治疗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170例。男性占73.5%,平均年龄30.2岁。全组41.2%的患者合并室间隔缺损,21.2%的患者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窦瘤起自右冠状窦者占80%;无冠状窦者占20%。窦瘤破入右室占73.5%;破入右房占25.3%;破入左室占0.6%。手术总死亡率为4.1%。手术效果主要与术前心功能状态、是否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以及畸形修复技术密切相关。本组采用缝合窦瘤破口及补片加固窦外侧壁的方法,手术效果满意。术前心功能Ⅲ~Ⅳ级的死亡率(13.3%),高于Ⅰ~Ⅱ级(0.8%)。术后长期随诊率71.8%,平均随诊5年8个月。效果分级:优88.9%,良8.5%,差2.6%。不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效果好。本文着重介绍了窦瘤修补方法及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种改良自体心包单瓣,临床用于解除法乐氏四联症、三联症及重度右室流出道狭窄,重建右室流出道,肺动脉反流小,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减寿年数(PYLL)和减寿率(PYLLR)计算指标评价分析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死因对血吸虫病已完全控制地区人群寿命的影响。方法:对上海市郊经历年随访的3个原重流行乡于1955-1995年发生的晚血死亡患者487例的死亡原因按PYLL计算公式,分析其总PYLL、PYLLR、各种死亡原因的PYLLR及逐年的演变。结果:3个乡晚血患者的全死因PYLLR为256.3‰,主要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100.3‰)、肝癌(43.4‰)和其他器官恶性肿瘤(24.8‰),其中晚血并发肝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的PYLLR,60年代分别为222.2‰和34.5‰,肝硬化并发症的PYLLR占总PYLLR的67.5%。未切脾组明显高于切脾组。血吸虫病控制后,全死因及晚血并发症死因的PYLLR均呈线性下降, 90 年代全死因和晚血并发症死因的PYLLR 较60 年代分别下降62.9% 和83.2% , 上消化道出血的PYLLR, 近5 年仅0.3‰。结论:PYLL 及PYLLR 分析能定量表达晚血并发症及其他死亡原因对人群寿命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虫卵组分抗原疗效考核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应用日本血吸虫虫卵组分抗原(107—121kDa)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A-ELISA)检测血吸虫病人体内短程抗体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30例血吸病人的阳性率为93.33%)和较好的特异性(60例健康人无假阳性)。应用该方法对同批血吸虫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8个月,1年、1.5年进行检测,并与常规SEA-ELISA比较,显示该法有较好的疗效价值,并明显优于常规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5例未经心内手术矫治的法乐氏四联症,对其心脏解剖形态及合并畸形,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20.
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酶联免疫印渍试验(ELIB)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四种不同地理株弓形虫-CN、RH、BH、HH速殖子细胞质、细胞膜和代谢抗原组分及株间抗原差异、免疫反应性进行比较研究。ELIB实验结果:RH株高免兔血清与四株细胞质抗原反应,分别出现10、7、4、6条显色的反应区带,其中在35~38kD处都出现极明显的反应区带;与四株细胞膜抗原反应,分别出现5、6、6、9条显色反应区带,其中在31~35kD处都出现极明显的反应区带;与四株代谢抗原反应,分别出现8、7、6、7条反应区带,其中在50kD处、100~108kD处都有明显反应区带。实验结果提示,高免兔血清与四株12种抗原反应结果所出现的区带存在不同程度差异。ELISA检测免疫比值(P/N)大小比较结果表明,无论是细胞质、细胞膜或代谢抗原,在检测人弓形虫抗体阳性血清时,HH、BH较CN、RH的免疫比值高,株间抗原免疫反应似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