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枢性眩晕患者的92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观察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中枢性眩晕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并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分布(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15侧(10.95%);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05%),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31例(33.70%),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47%),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49%),后循环变异59侧(43.06%).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中枢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青年TIA发作与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关系。方法选择25~49岁的TIA发作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颈内动脉TIA组,3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40例;分类不明TIA组,10例。发作后全脑DSA检查,对TIA患者脑动脉狭窄和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62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颅内病变37例,占59.7%;颅外病变23例,占37.1%;颅内-外联合病变3例,占4.8%。中青年TIA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仅有2例。结论中青年TIA患者病因多为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病变,其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颈内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8~2010年收治患者6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64例TIA患者DSA检查发现脑血管正常8例.56例(87.5%)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27处,颅外病变62处,颅内病变65处,轻度狭窄47处(37%),中度狭窄30处(23.6%),重度32处(25.2%),闭塞28处(22%).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和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择TIA患者48例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析TIA与脑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并且给予病因治疗。结果 48例中3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21例发现有不稳定斑块,其中重度狭窄9例,闭塞2例,颅外动脉狭窄18例,颅内动脉狭窄8例。支架治疗的5例患者及2例侧支循环丰富患者治疗后未再有TIA发作。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对于TIA患者应及早行DSA检查,查明病因并给予针对病因的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何玉清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155-155,158
目的:探讨脑干缺血发作与梗死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常见的多发血管狭窄部位及其预后,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6例在临床中发现并经DSA证实为椎-基底动脉病变的患者.分析后循环病变常见的血管狭窄部位、侧支代偿及其与临床表现、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干梗死患者12例,均行内科治疗,死亡3例,1例基底动脉主干闭塞,2例基底动脉狭窄,其余患者均残留轻至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4例,9例行支架植入术,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例患者行内科治疗;1例基底动脉中段狭窄患者发展为脑干梗死,最终死亡;2例单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及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者仍反复头昏发作;1例基底动脉尖狭窄者出现中脑梗死,面积较小,最终遗留一侧动眼麻痹.结论:单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开口处狭窄者及后交通动脉开放者临床症状轻微,预后良好;双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与基底动脉狭窄者临床表现较重,尤其是侧支循环开放不良者,单纯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部分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及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检查,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3年来收治的3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患者行DSA或MR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单纯前循环血管病变7例(17.9%)、后循环血管病变23例(59.0%)、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2例(5.1%)、造影未见明显血管结构异常7例(17.9%).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患者病因复杂,并非完全是由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8.
弥散加权MRI、DSA、MRA及TCD对短暂脑缺血发作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天理  钱怡宁  张茁 《北京医学》2002,24(5):291-294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MRI(DWI)、DSA、MRA及TCD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行DWI、MRA、DSA及TCD检查.结果 43%的TIA患者显示小血管腔隙性梗死,其中8%的患者DWI可显示T2WI不能显示的超早期梗死灶;90%的TIA患者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和(或)相应脑动脉的狭窄及闭塞;48%MRA显示动脉狭窄或不规则.TCD对颈内动脉末端MCA起始部及水平段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诊断的准确性率为100%.结论 DWI及DSA是诊断TIA患者中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可以科学地指导超早期动静脉溶栓治疗,并可作为评价疗效的客观指标;3D-TOF MRA可显示2-3级的脑动脉异常;TCD对中-重度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并将颈内动脉系统TIA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介入灌注治疗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2组,A组为颈内动脉系统TIA(60例),B组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60例),A、B2组中随机分别抽选3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余2组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均采用介入灌注治疗,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颅内血管情况,将椎造影管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颈内动脉系统4~6万u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4万u)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对照组:选取TIA常规治疗。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脑血管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特点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观察受累血管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52例患者中45例(86.5%)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其中29例(64.4%)病人存在2处以上血管狭窄,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于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h)和多次发作(发作频率≥2)TIA.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短时程和多次发作TIA常伴有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265例TIA患者进行股动脉插管,seldinger法分别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结果:DSA结果显示有血管病变226例(85.4%),未见血管病变39例(14.6%)。结论:血管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主要病因,以颈内动脉C1段和大脑中动脉M1、M2段最多见,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增高TIA频率递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成形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行血管成型术患者,随访6~9个月,平均(7±0.25)月,就术后短期内临床疗效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对26例患者31条病变血管行了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为100%,狭窄率从术前(82.50±9.95)%降至术后(4.2±3.8)%,术中1例出现脑缺血发作,术后随访6~9个月,24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率92.3%,2例症状再发,其中1例术后再狭窄与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规范有关.1例血压未控制正常.结论 血管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探讨后循环缺血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7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病变血管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90.79%患者存在血管病变,按血管病变部位分类最常见的是单纯后循环血管病变47例(68.11%),其次是前后循环均受累9例(13.03%),单纯前循环病变8例(11.59%),锁骨下动脉起始处病变伴后循环病变5例(7.24%)。后循环血管闭塞/狭窄常见部位依次是椎动脉V1段病变最多见(42处,60%),椎动脉V4段(7处,10%)及BA(6处,8.57%)。结论:PCI主要累及后循环动脉,后循环血管闭塞/狭窄部位依次是VA颅外段、VA颅内段及BA,盗血综合征及后循环血管变异均是引起PCI的发病因素之一,因此DSA检查是诊断后循环缺血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30例中21例(7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15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利宇  马文平 《西部医学》2009,21(3):416-41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3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快、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43例中有动脉硬化斑块存在的31例,血管狭窄27例,血管迂曲3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或颅外段闭塞4例,双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一烟雾病。1例伴有梭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16例,颅外动脉狭窄11例,至少存在2处血管狭窄14例,其中8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结论DSA可明确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严重程度,脑供血动狭窄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后循环系统TIA的TCD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勇  孙燕嫦 《河北医学》2008,14(1):66-67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IA)的TCD表现。方法:用TCD检测76例TIA患者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等有关血流动力学的数值。结果:76例中有69例(90.79%)TCD异常,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异常;1个月TIA发作较频繁(≥3)的患者TCD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发作较少(<3)的患者。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TCD检测结果与临床判断的符合率较高,TCD检查结果可作为评价椎-基底动脉系统分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椎基底动脉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本院2007年3月至2016年3月符合入组条件的后循环TIA患者139例.入组患者完善头颈部CTA、头颈部增强MRA(CE-MRA)或全脑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95例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椎基底动脉中有10例正常,8例轻度狭窄,61例中度狭窄,9例疑似重度狭窄,7例其他情况.44例患者行头颈部CE-MRA检查椎基底动脉中有3例正常,4例轻度狭窄,15例中度狭窄,19例疑似重度狭窄,3例其他情况.对疑似重度狭窄的28例(CTA 9例,CE-MRA 19例)患者均行全脑DSA检查,其中9例CTA患者有8例存在重度狭窄,1例中度狭窄;19例CE-MRA患者有15例存在重度狭窄,2例中度狭窄,2例其他情况.最终139例后循环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正常13例(9.4%)、轻度狭窄12例(8.6%)、中度狭窄79例(56.8%)、重度狭窄23例(16.6%)、其他12例(8.6%).结论 椎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是后循环TIA重要的影像学表现,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50例中青年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TIA的中青年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全脑血管造影(DSA)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表现:感觉障碍9例、运动障碍20例、运动感觉并存12例、视觉障碍3例、言语障碍并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9例.所有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系狭窄或闭塞占31例(62%),椎-基动脉系狭窄占8例(16%),moyamoya 占4例(8%),颈内动脉发育不良2例.结论 血流动力学异常为中青年TIA患者的主要发病因素,DSA在探讨中青年TIA患者发病机制及指导治疗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危险信号,但它又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20.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疾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结果,探讨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5-2008年80例DSA的结果,分析疾病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及术程中并发症。结果80例DSA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52例,Moyamoya病2例,阳性检出率67.5%。其中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瘀血12cm×18cm,1例出现小脑梗塞。结论DSA对于脑血管疾病是一项较为安全、灵敏的检查方法;颈动脉病变在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