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狼疮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我院狼疮肾炎(LN)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探寻岭南地区LN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确诊的172例LN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频数分布及模糊C均值聚类法归纳辨证分型.结果 LN以脾肾气虚、水湿瘀阻证和气阴两虚、湿热瘀阻证等6大中医证候为主,血瘀证几乎兼夹于各型中,并且贯穿于病程始终.结论 LN以正虚邪实为主,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实证以血瘀证为主,LN的证侯分布规律为探寻LN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中医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背痹的证治     
研究总结背痹的证治方药、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背痹为肢体痹之一,在风湿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常见痹病之一.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背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背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虚邪瘀3候6型:邪实候(风寒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正虚候(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候(痰浊痹阻证、瘀血阻滞证...  相似文献   

3.
腰痹的证治     
腰痹为肢体痹之一,在风湿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常见痹病之一.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腰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腰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虚邪瘀3候7型:邪实候(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正虚候(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痰瘀候(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慢性肾毒性的中医病机、证候特点.方法:对广州地区部分开展肾移植单位的30例肾移植术后CsA慢性肾毒性患者,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聚类分析总结该类患者的中医病机证候特点.结果:30例患者被聚为三类,第一类患者以肾阴虚及湿热证为主;第二类患者以肾阴虚及血瘀证为主;第三类患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sA慢性肾毒性的中医病机主要为肾阴虚夹湿热、瘀血.  相似文献   

5.
脾痹的证治     
脾痹为五脏痹之一,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常见痹病.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脾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脾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5型:邪实候(湿热内蕴证),正虚候(脾气虚弱证、脾肾两虚证),痰瘀候(气滞血瘀证、痰湿痹阻证)],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前列腺癌77例,分为肺热失宣、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痰瘀闭阻、气血亏虚5种证型.分析年龄、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部分(fPSA)、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百分率(FPSAR)、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前列腺重量(W)、最大尿流率(Omax)与证型的关系.结果:痰瘀闭阻、气滞血瘀、湿热蕴结为常见证型,气血亏虚及肺热失宣证型各1例.各证型之间PSA、PSAD、fPSA、FPSAR、Qmax、W,均有统计学差异,而各证型之间年龄上无明显不同.结论:气滞、血瘀、痰凝为前列腺癌常见致病因素.中药治疗前列腺癌应注重行气活血、祛痰利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CKD合并MS的证候特征,为CKD的个体化诊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7年~2009年住院或门诊的CKD患者,其中CKD合并MS组121例,CKD非合并MS组123例,设计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对两组病人临床脉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CKD合并MS组男性患病人数明显高于女性,年龄大于CKD非合并MS组。两组病程及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比较:CKD合并MS组腰围(W)、BMI、高血压发生率、FPG、TG、LDL-C明显高于CKD非合并MS组(P<0.01)。HDL-C明显低于CKD非合并MS组(P<0.05)。(3)两组病人肾损害比较:Scr、BUN、24h尿蛋白定量、血尿及肾衰竭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合并MS组UA明显高于CKD非合并MS组(P<0.001)。(4)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的比较:虚证中合并MS组以脾肾气虚多见,非合并MS组以气阴两虚多见;实证中合并MS组以血瘀、痰湿、热盛多见,非合并MS组以湿热、血瘀为多见;合并MS组实证中两证以上相兼的现象较非合并MS组常见;合并MS组血瘀证和热盛证兼夹、血瘀和痰湿证兼夹、血瘀、痰湿和热盛证兼夹多见,非合并MS组以血瘀和湿热证兼夹、湿热和热盛证兼夹多见。两组总的证候均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特征。结论:CKD合并MS的中医证候特点以虚实夹杂,多证相兼为主要特征。虚证以脾肾气虚为主,实证以血瘀、痰湿、热盛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证候。方法将60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中药保留灌肠及腹部温热理疗;对照组2次/d,观察组定于辰时、戌时;连续3周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及疗程结束时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依据子午流注理论择时中药保留灌肠,可显著改善证候,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慢性肾炎风湿内扰证的特点,以及在慢性肾脏病(CKD)3期中的作用地位。方法:根据有无风湿内扰证将56例慢性肾炎CKD 3期患者分成两组,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与肾病理学资料。结果:56例患者辨证风湿内扰证43例,无风湿内扰证13例,两组兼夹虚、瘀、湿热证例数及肾病理分布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风湿内扰证患者兼夹肾络瘀痹严重,与无风湿内扰证患者比较,肾络瘀痹症状总积分以及尿血、舌下脉络瘀滞积分显著升高;风湿内扰证患者除尿RBC2、4 h尿蛋白定量等较无风湿内扰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平均动脉压(MBP)也显著升高;采用katafuchi评分发现,风湿内扰证患者肾小管间质积分显著高于无风湿内扰证患者;Andreoli评分发现,风湿内扰证患者活动性指数总积分、慢性化指数总积分显著高于无风湿内扰证患者,其中间质炎细胞浸润、纤维/纤维细胞新月体也以风湿内扰证患者明显(P〈0.05)。结论:风湿内扰证是慢性肾炎CKD 3期患者中主要证候,风湿内扰加重肾络瘀痹,有致瘀致虚的演变趋势。风湿内扰与肾病理具有一定相关性,是慢性肾炎病情加重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0.
娄多峰教授在中医病因学基础上,经数十年临床探索及经验积累,将风湿痹证病因概括为"虚、邪、瘀",并首次深入研究"痰瘀致痹"学说.根据"虚邪瘀"理论,可将膝关节滑膜炎分为正虚候(肝肾亏虚证),治以独活寄生汤加减;邪实候(寒湿痹阻证、湿热壅盛证),分别治以通痹汤加减和清痹汤加减;瘀血候(气滞血瘀证),治以化瘀通痹汤加减."虚...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市高校男生慢性前列腺炎(CP)中医证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4所高校男生1682例,统计561例CP男生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并比较CP男生不同年龄、专业、居住区、生源地、经济状况、与同学关系、学业成绩中医证型的发生率。结果:单一证型占32.98%,湿热证、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损证的发生率分别为63.28%、47.59%、39.39%和33.69%。16~18岁组、19~21岁组、≥22岁组之间血瘀型和肝肾阴虚型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医学专业组血瘀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组(P<0.05),南方组湿热型、肝肾阴虚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北方组(P<0.05或P<0.01),乡镇组、县城组、市区组之间湿热型及肝肾阴虚型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经济情况较差组、一般组、较好组之间湿热型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同学关系较差组、一般组、较好组之间肝肾阴虚型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广州市高校CP男生的中医证型多见由基本证型组成的复合证,湿热型、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肾阳虚损型4个主证的发生率与专业、年龄、居住区、生源地、经济状况和同学关系融洽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是前列腺癌的难治类型,其预后较差,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有限.崔学教教授认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病机为本虚标实,正气、脏腑亏虚为本,气滞血瘀、毒结下窍为标.辨证论治应扶正与去邪并行,强调补法与通法的应用,治以益肾健脾扶正、疏肝行气散结、解毒活血化瘀为法,并随证加减、个体化施治,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病机证素理论,探讨勃起功能障碍(ED)病机证素分布、组合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编制的ED病机证素调查量表收集297例ED患者中医临床四诊信息,通过主成分及因子分析提取核心病机证素,同时结合患者一般资料分析ED病机证素分布、组合及演变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共提取9个ED核心病机证素,分别为肝郁气滞、肾阴虚、湿热、肝郁化火、血瘀、肾阳虚、心脾两虚、气阴两虚、痰湿;各核心病机证素有明显分布规律,单一病机证素在本研究中仅占36.03%,51.52%ED中病机证素以2项和3项兼夹组合方式存在。结论:ED早期病机证素表现为肝郁气滞、肾阴虚、湿热、肝郁化火和血瘀。随着自然病程的发展,其病机证素逐渐转变为肾阳虚、心脾两虚、气阴两虚、痰湿和血瘀,病位在肾、心和脾,病性以虚为主、多虚实夹杂;最终演变为心脾肾阴阳俱虚,痰湿瘀血互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Ⅳ型心肾综合征(CRS)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规律,尝试临床理化指标与中医辨证理论相结合,探索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为Ⅳ型CRS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0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及心血管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Ⅳ型CRS患者154例,分为正虚和邪实各5个证型。归纳Ⅳ型CR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Ⅳ型CRS在正虚证候中:气虚证在CKD2期、心功能Ⅱ级多见,阳虚证在CKD5期、心功能Ⅲ级多见,气阴两虚证在CKD3期、心功能Ⅳ级多见,阴阳两虚在CKD5期、心功能Ⅳ级多见;在标实证候中:湿浊证、水气证、血瘀证、痰饮证在CKD5期、心功能Ⅳ多见,湿热证在CKD3期、心功能Ⅱ级多见。正虚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阳虚证积分与e GFR(P=0.002<0.05)呈负相关,气阴两虚证积分、阴阳两虚证积分与BNP(P=0.000<0.05)呈正相关。标实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湿浊证积分、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均与e GFR呈负相关(P<0.05),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与BNP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气虚证是心肾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病的主要证候表现,晚期以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为主要证候表现,湿浊、水气、血瘀互结是造成病情恶化主要病因;CRS患者以肾功能加重为主时,阳虚证表现明显,以心功能加重为主时,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表现明显;水气证、血瘀证候贯穿疾病各个阶段,加速心、肾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足细胞裂隙隔膜相关蛋白基因NPHS1、NPHS2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联。方法:收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200例,其中实验组(IMN)38例,对照组(非IMN)162例,两组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获得基因组DNA进行序列分析、测定,分析NPHS1基因G349A位点、NPHS2基因G686A,C695T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中医证型关联。结果:(1)两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NPHS1基因G349A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纯合突变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杂合突变GA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两组NPHS2基因G686A,C695T位点未发现多态性改变;(4)两组中医证型本虚证中气(阳)虚证、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实证中湿热证和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未发现候选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明显相关性。结论:在PNS患者中IMN患者年龄偏大。NPHS1基因G349A位点基因型AA与IMN发病有相关性。IMN中医证型气(阳)虚证、血瘀证明显多于非IMN患者,阴虚证、湿热证明显少于非IMN患者。未发现候选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股骨头坏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文献研究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1979~2012年问有关股骨头坏死中医证型的研究文献,采用频数分布、X^2检验统计方法对中医复合证型、中医单证证型进行整理,将目前临床应用频率最高的复合证型拆分后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目前最适宜临床应用的证型体系。结果共有4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出现42种证型,病例总数1705例,共15种复合证型,其中肝肾亏虚、气滞血瘀、气血双虚三种证型出现频数较高,将复合证型拆分后得到14种单证证型,经聚类分析聚成三类,第一类为血瘀、肾虚、气滞,在股骨头坏死发病中的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文献中股骨头坏死中医证型尚无一致标准,根据文献研究结果,结合统计学方法和临床工作,可认为与滞、向瘀、肾虚是股骨头坏死的基本证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变化,分析影响证型的相关因素,为中医药治疗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共96例PD患者,记录病史、症状体征与舌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一患者当中医证型发生变化时进行连续性观察,并观察中医证型与透析龄、临床合并症及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证型分布: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分别占43.8%、26.0%,标实证依次为湿浊证、血瘀证、风动证、湿热证、水气证,以湿浊、瘀血证多见;(2)证型的变化:血瘀、湿热、湿浊等标实证可随病情发生变化;(3)证型与透析龄的关系:透析龄<24个月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证与湿浊证多见,透析龄≥24个月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血瘀、风动证较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5);(4)证型与临床合并症的关系:发生腹膜炎与非腹膜炎时比较湿热证增多,脾肾阳虚证减少,发生容量超负荷与非容量超负荷时比较水气证明显增多,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本虚证中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证患者血Hb明显下降,血CRP升高,阴阳两虚证血Alb下降,脾肾阳虚证血iPTH升高,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血TG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实证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的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为多,标实证主要为湿浊、血瘀证,透析龄、临床合并证及某些实验室指标是影响中医证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分析湖南地区痔病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收集湖南省内6家三级医院肛肠科门诊和住院部的痔病患者978例,记录其人口学资料、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证型分布的规律性。结果显示,湖南省痔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频次高低依次为湿热下注型、脾虚气陷型、风邪挟热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型及其他证型。结果表明,湖南地区痔病患者中以湿热下注、脾虚气陷两种证型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采用中医辨证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免疫功能检测,对乳腺癌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14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中医辩证分型,同时对其体液免疫功能指标IgA、IgG、IgM、B因子、TF、C3、C4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3^ 、CD4^ 、CD8^ 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将乳腺癌患者分为气滞型、血瘀型、阴血虚型、阳气虚型、无异常型。患者IgA、IgG、IgM、B因子、C3、C4水平升高,TF水平降低,CD4^ 水平降低,CD8^ 水平升高,虚证患者CD4^ /CD8^ 小于或等于1。结论:早期乳腺癌以气滞型和血瘀型为多见,说明早期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气血功能失运,但尚未影响正气;晚期患者则以阴血虚型和阳气虚型多见,此时病人全身症状明显,表现为本虚标实,阴阳及气血的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