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别以35导联心前区Q波标测指数和常规12导联心电图Q波指数对40例前壁心肌梗塞病人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心前区标测Q波指数与病人的心功能级别和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60岁。发作性胸痛4个月,于1997年11月26日入院。缘7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发作性右侧胸痛,多出现于饭后或活动以后,疼痛持续时间20分钟至1小时不等,伴出汗,无恶心、呕吐,无心悸、气促,稍体息后,症状可缓解。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功 相似文献
3.
我院最近收治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虽经多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仍未能明确提示急性心肌梗塞,嗣后经心前区30导联QRS波标测才确诊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由心电图、心肌酶谱及急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了的10例前壁和8例下里急性心肌梗塞的病理性Q波出现的早晚进行了比较,发现:病理性Q波出现的时间在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明显早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5.
Q波心肌梗塞较常并发心包炎。本文评价了在梗塞合并心包炎患者中PQ段压低的临床意义和其发生率。1 材料和方法 受试者304名均为急性Q波前壁心肌梗塞并于24小时内入CCU的患者,经过听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检查,以确诊急性Q波前壁心肌梗塞以及心包炎,排除二尖瓣返流并检查胸肺情况。在肢体导联(Ⅱ、avF)和胸前导联(V_(3—6))上PQ段离开以TP段内基线的距离≥0.5mm(观察时间>24小时)便可认为PQ段压低。2 结果 304名急性Q波前壁心肌梗塞患者中,65名(21%)有心包炎,239名无。30人(10%)有肢、胸导联上有PQ段压低,其中18人(60%)有心包炎,12人无。300名没有心室破裂的患者中,77人有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6.
报道7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的Q区图、NQ30-40(Q波在30-40毫秒的导联数)、NQ>40(Q波>40毫秒的导联数)及∑Q(Q波的总和),并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研究表明:Q区图可提示心肌梗塞及其部位诊断。心肌梗寒的NQ30-40、NQ>40、∑Q均数与健康人相比有显著差别,也有助于对病变范围和程度的估测。 相似文献
7.
8.
在41例前壁心肌梗塞患者的病例中,研究了梗塞面积对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的影响,梗塞面积由Selvester QRS 记分系统估测,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由核素心室造影获得。结果表明。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和舒张功能指标均与梗塞面积显著相关,但收缩功能指标与梗塞面积的相关性均高于舒张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9.
邓万俊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1,(4)
急性心肌梗塞时常出现心包摩擦音,常由穿壁性心肌梗塞引起,呈一过性。既往文献中有关急性心肌梗塞时心包摩擦音的发生率差异很大,梗塞部位与发生率关系亦存在争议。一些作者报道,心包摩擦音在前壁梗塞时较下壁梗塞时常见,但另一些作者认为,二者心包摩擦音发生率相同。由于听诊器接近炎性心包易于发现摩擦音,因此作者推测下壁梗塞时如果并发右室梗塞将影响心包摩擦音的发生率。本文旨在证实上述推测,并阐明其发生机理。方法首次连续发生的急性Q波型下壁心肌梗塞134例,均无陈旧梗塞病史,无室内传导障碍、慢性肾功能衰竭、胶原病或癌肿,近半年内无心脏手术史。结果 134例中,入院后前三天听诊发现心包摩擦音者22例(16%)。心包摩擦音的出现与否与年龄、性别、心输出量、肺动脉楔压无关,但有心包 相似文献
10.
李伟岚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1,(5)
观察44例,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得QTcd值为(83.97±43.12)ms。按主动脉血流速度峰值(PFV)>0.8、0.6~0.8和<0.6分为3组,QTcd值在3组中分别为56.47±13.23、84.77±12.94和139.17±31.84(P<0.05~0.01)。PFV与QTcd呈负相关,提示QT离散度越大,而左室收缩功能就越弱。故QTcd可早期评价AMI左室功能。表1参9 相似文献
11.
任凤宝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4,(5)
过去由于缺乏正确估计右室功能的非侵入性方法。因而对曾患过心肌梗塞并已治愈的慢性冠心病患者的右室功能研究甚少。晚近放射性核素造影已用来估价右室喷血分数。这种非侵入性方法有助于了解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右室功能。本文评价原有心肌梗塞患者的右室功能,旨在探讨:(1)已愈合的下壁心肌梗塞中右室受累的发生率,(2)陈旧性心肌梗塞(前间隔和前侧壁)对右室功能的影响,(3)整个左室功能对右室功能的影响,(4)室间隔在右室收缩功能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住院,急性前壁心肌梗塞者17例。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36—61岁。7例于发病后12小时内入院,其余于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其中前壁心肌梗塞包括,前间壁梗塞9例、前间壁并心尖部梗塞7例、广泛前壁梗塞5例。均以典型症状,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变化和血清酶学改变,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依据。患者住院过程中,仍作常规处理。必要使用利尿剂和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6例、苯妥英钠3例)。 胸壁R波、Q波和ST段标测方法:前壁心肌梗塞患者,采用Maroko氏35个标测点进行标测;五个横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对急性有Q波前壁心梗时PQ段压低的临床意义及合并心包炎时PQ段压低的发生率进行了研究。对象为符合现行诊断标准的304例急性前壁心梗病人。发病后头3天内至少每8h记录一次ECG,凡两个肢体导联(Ⅱ,avF)和胸前导联(V3~6)PQ段压低≥0.5mm并超过24h者均视为阳性,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STIC技术)在正常胎儿心脏心室容积及心室收缩功能方面的应用.方法 选取进行胎儿超声心动检查的正常妊娠孕妇136例,按孕周分为22~周、23~周、24~周、25~周、26~周、27~周、28~周7组.运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后处理软件获得容积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及心室收缩功能参数(EF值)等,分析胎儿心室容积发育与孕周的关系,比较左右心室容积和收缩功能的差异.结果 胎儿左右心室容积参数EDV、ESV与孕周间均有线性相关关系,随孕周增长而增加,而收缩功能参数EF与孕周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随孕周增长无明显变化;容积参数EDV、ESV左右心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F左右心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对胎儿心内膜清晰成像时能够获得心室腔容积,进而评价心脏收缩功能,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胎儿心脏容积发育和收缩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朱伯卿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76,(3)
本文通过对216例病人的研究,估价了病理性Q波在预测心室收缩失调存在与否及其严重度上的价值。先作12导联心电图,凡V_2~V_6呈QS波,Q波≥0.04秒,则诊断前壁梗塞(包括前间隔、前壁和前侧壁);凡aVF上 相似文献
17.
心前区多导联标测QRS波形及S-T段改变可反映出冠状动脉闭塞后的心电位变化,这种变化与坏死组织的范围有密切的相关性。Makoke于1972年提出S-T段、QRS波的改变与心肌梗塞(心梗)区坏死组织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的变化相一致。我院近一年试用胸前多导联标测法(简称标测)对急性和陈旧性心梗(包括广泛前壁、间壁、下壁、正后壁、高侧壁及心内膜下)76例病人,90份材 相似文献
18.
何汝敏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5,(4)
作者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塞5周后心肌灌注和收缩功能自发的迟缓恢复现象,尤其是在持续至亚急性期之后。 对象与方法 71例无并发症的男性心肌梗塞(MI)患者。入选标准:(1)首次发生Q波型前壁MI。(2)窦性心律。(3)无静息心绞痛。(4)心功能Ⅰ~Ⅱ°。(5)图像适合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定量分析。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过容量负荷试验评价重组链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7例急性前壁及广泛前壁AMI患者进行重组链激酶溶栓,溶栓前、后24h内行漂浮导管连续监测,进行溶栓前后的比较。结果与溶栓前比较,重组链激酶溶栓后6h心功能明显改善,平均肺动脉压由(3.87±0.61)kPa下降至(3.61±0.59)kPa(P〈0.01),肺嵌压由(2.81±0.34)kPa下降至(2.67±0.42)kPa(P〈0.01),心脏指数由2.52±0.49升高至2.72±0.47(P〈0.01)。结论应用重组链激酶溶栓可明显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