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2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每天治疗1次,共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评分及上田敏式偏瘫下肢功能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2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28.14±3.37)分]、上田敏式分级[(10.29±1.69)级]及FAC评分[(3.86±0.7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4.62±3.69)分、(8.85±1.73)级和(2.92±0.86)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iEMG)进行结局指标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BBS、FMA、MBI和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治疗后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后干预组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所占比例、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训练(20min/次,每周6次),一共6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min/次,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BBS,FAC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来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除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外,治疗组增加了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照组增加了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共治疗4周,5次/周,每次30min。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采用完成ReoGo上肢康复机器人任务难度得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法、Brunnstrom分期评定(上肢和手)、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eoGo得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期、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周后治疗组ReoGo得分、MBI评分和Brunnstrom上肢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runnstrom手和FM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改善心肺功能的疗效。 方法 将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机器人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每日训练120min,每周治疗5d,连续治疗8周。机器人组在以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训练30min,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测试2组患者的最大耗氧量(VO2 max)、心率、血压、每分通气量(VE)和自我感觉疲劳程度(RPE)以评价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患者心肺功能的疗效。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心率、血压、VE和RPE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机器人组的VO2 max为每分钟(21.1±5.2)ml/kg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每分钟(16.1±5.3)ml/kg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是安全的,且对患者的心肺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 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病人均进行常规康复,A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增加下肢等速肌力训练,C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每周训练6次,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值)、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峰力矩值、FMA评分、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C组在角速度60°/s、120°/s及180°/s下的伸膝肌及屈膝肌峰力矩值、BBS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方面较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3阶段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康复组给予正规的3阶段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康复治疗。两组在入选时、发病后1,3,6个月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①发病后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②3个月时康复组上肢的评分增加值明显高于1个月及6个月,下肢1个月时的评分增加值明显高于3个月及6个月(P〈0.05)。结论规范的3阶段康复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中上肢运动功能在发病后3个月内、下肢在发病后1个月内恢复最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上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上肢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发病6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试验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徒手肌力量表(MMT)评估下肢肌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数据反馈系统评估下肢肌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上不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68例脑血管意外(CVA)患者,分康复治疗组(37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1例)。按照Bobath技术和Carr的运动再学习原理对康复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的康复治疗,平均治疗时间28d。采用Scandinavian中风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和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运动和步行能力评价。结果 经康复治疗后偏瘫侧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均明显提高,总的步行率达83.8%,较治疗前增加了51.4%。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和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报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能促进脑血管意外偏送信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0例)、对照组(38例)进行临床对照性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加入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平均疗程38d。治疗前后分别以Brunnstrom法评价运动功能,以三级平衡评价评定平衡功能,以Barthel指数法评定ADL能力。结果:康复组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Barthel指数治疗后康复组为68.5&;#177;17.2,对照组为45.8&;#177;18.3,两组相比,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马连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573-573
1一般资料2 0 0 0年 11月 - 2 0 0 2年 10月我科住院脑卒中患者 12 1例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1] ,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初发脑卒中 ,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无严重智力障碍 ,病情无恶化 ,未出现新的梗死和出血。分为康复组 5 9例 ,男 36例 ,女 2 3例 ;年龄 4 0— 74岁 ,平均(5 7 3± 10 5 )岁 ;左侧偏瘫 31例 ,右侧偏瘫 2 8例 ;脑出血 2 9例 ,脑梗死 30例。对照组 6 2例 ,男 2 8例 ,女34例 ;年龄 4 1— 76岁 ,平均 (5 6 5± 11 2 )岁 ;左侧偏瘫 30例 ,右侧偏瘫 32例 ;脑出血 32例 ,脑梗… 相似文献
16.
刘桂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4,8(1):135
为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作用,对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方法为病情稳定即接受训练,包括运动意念训练和被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提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易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31-33
目的 探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红蓝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机器人组),各50例。常规组开展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常规组训练基础上应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升高,步频、步速均增大,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脑电图δ/α值(DAR)、脑对称指数(BSI)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肽Y(NPY)、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采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功功能,且还有利于患者脑功能重建,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以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20 min,共10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BBS、FMA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恢复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镜像疗法组、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每组各25例。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常规作业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等治疗;镜像疗法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在镜像疗法组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上肢Fugl-Meyer量表、Wolf运动功能测试、屈肘和伸腕肌最大等长收缩均方根值和积分肌电值、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上肢功能状况。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分、屈肘和伸腕肌最大等长收缩均方根值和积分肌电值、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治疗前提高,且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优于镜像疗法组和常规治疗组,镜像疗法组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和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