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调转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双调转手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TGA)合并心内畸形的经验。方法2002年4月至2004年6月,行双调转手术治疗cTGA合并心内畸形病儿7例,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4—15岁,平均8.4岁。SLL型6例,IDD型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6例,右室双出口1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2例,肺动脉狭窄6例;3例SLL型为右旋心,1例IDD型为左旋心。手术方式包括改良Senning+Rastelli 4例,Mustard+Rastelli+双向Glenn手术、Senning+Rastelli手术、改良Senning+Switch手术各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为cTGA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行改良Senning+Switch手术者,死因为左心功能衰竭。早期主要并发症有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房室分离各1例,胸腔积液和低蛋白血症2例。随访2—24个月,恢复良好,复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胸片显示,窦性心律5例,结性心律1例,心功能均为Ⅰ级。结论双调转手术可以达到解剖矫治cTGA合并心内畸形,早期手术死亡率低,中、远期心功能效果良好。SLL型病例采用改良Senning心房内调转手术效果优于Senning和Mustard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动脉调转手术冠状动脉分型及相应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至2005年10月102例行动脉调转手术病儿,男73例,女29例。年龄3d~7岁;体重2.5~20.0kg。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右前方74例(72.5%),左前11例(10.8%),正前方10例(9.8%),并列关系7例(6.8%)。其中简单大动脉转位55例,复杂大动脉转位29例,Taussing-Bing畸形18例。采用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1LCx2R为冠状动脉正常分布,共69例,其他类型为冠状动脉异常分布,共33例,其中3例冠状动脉壁内走行。冠状动脉吻合主要采用带片开门技术或吊窗技术,病儿均应用Leeompte技术。结果死亡15例,手术死亡率14.7%。冠状动脉正常者死亡6例(8.7%,6/69例),冠状动脉异常分布者死亡9例(27.3%,9/33例)。简单大动脉转位死亡5例中3例发生冠状动脉事件,其中2例冠状动脉变异。复杂型大动脉转位死亡6例中4例发生冠状动脉事件,其中3例冠状动脉变异。Taussing-Bing畸形死亡4例中3例发生冠状动脉事件,均存在冠状动脉变异。结论复杂冠状动脉类型增加手术风险,熟悉冠状动脉分型、提高外科技术和积累经验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接受动脉调转术后的Taussig-Bing畸形患儿中远期主动脉根部生长情况以及新主动脉瓣反流情况。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2—2017年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动脉调转术治疗早期存活且随访时间>3年的患儿,收集随访超声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27例患者,其中男98例(77.2%),中位手术年龄73.0 d,平均体重4.7 kg,术前45例(35.4%)患儿合并轻度至轻中度肺动脉瓣反流。平均随访时间7.0年。随访中14例(11.0%)患儿出现中度及以上新主动脉瓣反流,3例接受新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新主动脉瓣环及窦部内径在随访过程中始终大于同龄患儿正常水平,随访5年平均瓣环内径18.0 mm,随访10年20.5 mm。随访5年窦部内径25.9 mm,随访10年31.1 mm。新主动脉瓣反流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随访过程中出现新主动脉瓣中度及以上反流的患儿其瓣环直径始终大于未出现中度及以上反流的患儿(χ2=18.3,P<0.001)。术前肺动脉瓣轻度及轻中度反流增加中远期新主动脉瓣中度及以上反流的风险(c-HR=3.46,P=0.03)。结论 接受动脉调转术的Tauss...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合并左冠状动脉壁内走行患者的手术方法,分析其早期和中期临床结果。方法 纳入2014年1月—2020年9月于阜外医院接受手术矫治的ALCAPA合并左冠状动脉壁内走行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10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中位手术年龄7.5(3~46)个月。手术方式包括7例冠状动脉去顶,2例冠状动脉去顶+冠状动脉再植,1例冠状动脉去顶+左冠状动脉开口缝闭;共7例患儿同期行其他手术,包括5例二尖瓣成形术。术后2例患儿延迟关胸,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胸部X线片提示平均心胸比值低于术前(0.62±0.05 vs. 0.67±0.06,P=0.006);术后超声提示平均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7%±15.9%vs. 30.0%±16.1%,P=0.066)。10例患儿出院后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13~92(46.6±25.0)个月。随访期间,患儿未出现明显症状,且无死亡、冠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前胸壁畸形128例的手术治疗,探讨手术的方式和效果。方法:1989~2002年手术治疗前胸壁畸形128例,其中漏斗胸105例,鸡胸18例,叉状肋2例,局限性肋骨隆起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1例。漏斗胸行胸肋V型截骨内固定术,鸡胸及先心病术后行胸肋沉降术,其余行肋软骨或/和肋骨部分切除术。结果:128例术后效果满意122例,效果稍差6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胸肋V型截骨内固定术和胸肋沉降术等灵活的手术方式,以及特制肋软骨骨膜剥离器和胸骨锯的应用,能使大多数前胸壁畸形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法洛四联症(TOF)合并冠状动脉畸形(ACA)手术治疗经验,探讨ACA的诊断,右心室流出道(RVOT)疏通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手术矫治TOF合并ACA 29例,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7岁(5个月~33岁),体重18(5~51)kg。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65%~91%。所有患者均行完全矫治手术。1例经右心房疏通RVOT,修补室间隔缺损;3例经右心房疏通RVOT,修补室间隔缺损,用自体心包片加宽主肺动脉;3例行肺动脉移位术(REV),5例患者采取"双通道"手术;11例采取冠状动脉下方、上方或者两边切口疏通,补片加宽的方法("单片"或"双片"法);6例行冠状动脉移植术后行跨瓣环补片重建RVOT。结果体外循环时间78(65~10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40~82)min,手术时间150(126~178)min。手术未出现死亡以及严重冠状动脉损伤。术后2例因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2例出现低心排血量,强心药物支持后治愈。随访51(21~83)个月,随访过程中无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均为Ⅰ级,心脏射血分数均正常,心电图未提示心肌缺血,动脉血氧饱和度恢复至96%~99%。术后早期RVOT压差(△P)为19(8~38)mm Hg,术后随访患者无△P增加。结论对于TOF合并ACA患者,术前通过64排螺旋CT(64-MSCT)检查可以明确ACA诊断,术中根据冠状动脉情况选择合适的流出道疏通方法,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中远期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5月165例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及中远期随访的临床资料,比较心功能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共移植血管561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3.4支。围术期无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包括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低心排血量、伤口愈合不良等,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出院。随访160例(97%),随访时间5.6±1.2年。随访期间死亡23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0例,包括再次心肌梗死3例,心力衰竭4例,恶性心律失常3例;非心源性死亡13例,包括胃肠道出血4例,癌症3例,不明原因6例。发生心脏相关并发症25例,包括心绞痛复发18例,心肌梗死4例,再次手术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例。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54%±6%vs.43%±12%);术后1年,3年,5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98.2%±0.3%,96.2%±0.5%和90.5%±1.9%,免于心脏相关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5.5%±1.2%,91.3%±2.1%和86.6%±1.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糖尿病、射血分数〈30%、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和低心排血量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是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11.6)、糖尿病(OR=21.4)、射血分数〈30%(OR=37.5)和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OR=40.2)是预示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减少术后心血管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远期生存率。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30%、糖尿病、年龄〉65岁是影响远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动脉调转分期手术中左室训练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动脉调转分期手术中左室训练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4月至2004年5月,为7例大动脉转位病儿做左室训练术。左室训练包括体肺动脉分流和肺动脉环缩两项操作。全组肺动脉收缩压,动脉收缩压值,从术前的0.34增加至0.76。2例需要同期做原发房间隔切除,1例需要二次校正肺动脉环缩。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4例在术后2周左右顺利完成二期动脉调转术,治愈出院。1例术后3个月再入院,做二期动脉调转,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因术后并发症未作二期手术。结论 左室训练为年龄超过新生儿期的单纯大动脉转位病儿做动脉调转术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房间交通对左室训练有重要作用;快速二期手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9.
对54例PDA合并或疑合并畸形者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术前常规备体外循环(CPB)。术前14例疑合并心内畸形者中4例证实合并心内畸形,在CPB下进行了心内畸形修复。3例术前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中发现PDA形状异常,在CPB下经肺动脉切口作了PDA内口缝合。另1例PDA重度肺动脉高压分离时破裂大出血,即在CPB下切断缝合挽救了患者生命。采用仰卧位胸骨正中切口,术前备CPB,有利术中合并畸形处理及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0.
169例动脉调转手术治疗大动脉转位的早、中期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动脉调转手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的早、中期结果,分析其随访死亡、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及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169例行动脉调转术病儿入选,其中男129例,女40例,平均年龄(11.7±26.3)个月.病儿分两组:Ⅰ组为室间隔完整组(56例),Ⅱ组为室间隔缺损组(113例).所有术后生存病儿均进行超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7±14.6)个月.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全组住院死亡19例(11.2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住院病死率由2004年的16.67%下降到2007年的3.92%.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4.00%、91.33%及91.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SO术后随访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年龄大于6个月;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为合并室间隔缺损、年龄大于6个月、术后新主动脉瓣Z值>1;术后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年龄小于1个月和肺动脉采用补片成形.结论 ASO手术具有良好的早、中期结果,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理想术式.TGA病儿应该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年龄大于6个月是随访死亡及主动脉瓣反流的重要危险因素;新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远端不匹配是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病儿的生长发育与肺动脉成形材料无生长特性的矛盾是导致术后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先天性右室壁内冠状动脉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 女 ,14岁。反复活动后气促、晕厥 4年。查体 :肺动脉瓣区第 2音亢进 ,伴 2~ 3/V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大 ,右束支不完全性传导阻滞。X线胸片示肺血多 ,右心缘有一圆形肿块。心脏彩色超声示先天性心脏病 ,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 ,约 2 0cm大小 ,右心室前约6cm× 7cm× 5cm大小低回声包块 (图 1) ,与右心室关系密切。胸部CT提示心包内囊性占位病变压迫右室壁。临床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右心室肿瘤。2 0 0 0年 6月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探查。术中见心包正常 ,右心室流入道约 5cm× 6c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调转手术和传统修复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的效果.方法 2002年4月至2006年12月,19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2~22岁,平均8.6岁.合并的心内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18例,右心室双出口1例,肺动脉狭窄17例,房间隔缺损4例,肺动脉高压2例.手术方式包括双调转手术解剖矫正修复15例,传统修复术治疗心内畸形4例.结果 双调转术后死亡1例,发生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反复胸腔积液2例.传统心内修复术后无死亡病例,发生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双调转手术存活者随访6个月~4年,均为窦性心律,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射血分数51%~68%.传统心内修复术存活者随访1年,3例心功能达Ⅰ~Ⅱ级,射血分数52%~61%;1例心功能Ⅲ级,射血分数40%.结论 双调转手术解剖修复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早中期效果良好,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对于右心室功能较好,无三尖瓣畸形的患者,如果存在影响双调转效果的因素,仍应选择传统心内修复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与不合并肘关节脱位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01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78例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无脱位组43例,脱位组35例。比较脱位组与无脱位组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弧、前臂旋转弧、肘关节功能Broberg-Morey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无脱位组随访时间平均19(12~36)个月,脱位组随访时间平均17(13~36)个月。术后未见肘关节不稳和内固定松动失败,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3(12.0~14.5)周。无脱位组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弧、前臂旋转弧、肘关节功能Broberg-Morey评分均优于脱位组,无脱位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脱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合并肘关节脱位者在术中需积极修复外侧副韧带等合并损伤,预防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手术患儿合并血友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患儿合并血友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21例手术患儿合并血友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中重型血友病6例,中型血友病7例,轻型血友病5例,亚临床型血友病3例。均需行大中小不同类型手术。结果 通过抗血友病球蛋白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应用,术前术后对患儿血液中ⅧC或ⅨC因子活性动态监测,患儿均顺利手术及痊愈。结论 临床上对需手术并合并血友病患儿,及时明确诊断和凝血因子合理应用是确保防止术中、术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Foley管一期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它心内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Foley管一期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它心内畸形顾瑞华,李荣庆,陈红,邵宏伟正中切口一期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其它心内畸形时,术中PDA的大量分流影响肺动脉端内口暴露,致手术困难。我们为3例病人应用Foley管解决了这一问题。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单个瓣窦发出冠状动脉(CA)的大动脉调转术(ASO)手术效果.方法 1999年3月至2006年6月共行单个瓣窦发出冠脉的ASO 31例.包括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伴室间隔缺损(VSD)27例,室间隔完整(IVS)的TGA 4例.其中单根CA开口于右瓣窦4例;LCA和RCA分别开口于右瓣窦15例;LCA在壁内走行与RCA分别开口于右瓣窦4例;单根CA开口于左瓣窦8例.术中采用冠状动脉button用"开门"或向后翻转90°,加心包片或动脉壁扩大的方法移植于新的主动脉根部.结果 术后死亡8例,病死率25.8%.随访2~5 年,2例残余分流自愈,2例肺动脉残余梗阻(压差30、56 mm Hg),所有病婴均无明显心肌缺血改变.结论 冠状动脉畸形移植是一种切实可行和减少移植后冠状动脉扭曲和变形的方法,并能减少术后心肌缺血,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气囊导管暂时阻断犬股动脉腔内血流,观察对动脉壁的影响.方法:向气囊内注入0.2ml液体(小于1个大气压).持续阻断血流60与120分钟,对术后立即、3、7、14、21天标本,应用光镜与透射电镜观察动脉壁组织学改变.结果:对动脉内膜与中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肿与炎性细胞浸润,阻断60分钟组.管壁在14天内恢复正常:120分钟组.对管壁影响较明显,部分内弹力膜拉直与断裂,3周才能修复.结论:气囊导管暂时阻断动脉腔内血流,对管壁的影响较轻微.在2~3周可恢复正常,但阻断时间越长,对管壁影响越大,应尽量缩短气囊充盈时间.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悉尼医院肿瘤外科于1976年5月起曾采用胃癌切除术前的动脉内化疗,至1982年8月共施行39例,符合分析条件的计33例,男女分别为17例和16例,均经内窥镜和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全部病人分成立二组:(1)姑息组一16例,病灶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年1月至1997年3月我们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心血管畸形7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组78例中男26例,女52例。年龄2~15岁。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53例、房间隔缺损8例、法乐四联症11例、肺动脉口狭窄3例、部分房室隔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