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锻炼双耳可健身祖国医学认为,肾主藏精,开窍手耳,医治肾脏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通过锻炼双耳,可补肾健身,耳不聋,发不白,祛病延年。双手拉耳即左手经过头顶牵拉右耳朵向上数十次;然后以用右手从头顶过,牵拉左耳朵数十次:这一锻炼可促进颔下腺、舌下腺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耳部的太极内外养生法 报载以色列人特别注重保养两耳,其方法就是早晚热水烫耳,或用热毛巾按摩耳朵。据说摩耳、烫耳可促使血液流通,充氧健脑。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医治肾脏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所以经常摩耳可起到健肾养身的作用。拉耳屏:双手食指放在耳屏内侧后,用食指、  相似文献   

4.
脸部的太极内外养生法脸部是每个人的门面,身体的健康与否,可直接反映在容颜上。脸部光泽和靓丽给人一种健康向上,精神焕发的感觉。所以一定要注意脸部的保健、养生。基本姿势:仰卧、坐、站立等三种姿式均可。操作方式:以双手手心向脸,从脸的下部向上至前额推摩,反复多次,配合左右食指夹处鼻摩。注意:轻则补,重则滞。心理暗示:活跃脸部大小血管细胞,加速微循环流量,清除脸血内病毒毒素,清除脸部大小血管垃圾。自我发声:想二趾时发“咦”——想中趾时法“唏”——想四趾时发“微”——想小趾时发“哈!”女士保持脸部青春靓丽还有二法:①以口…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知道,人的耳朵依附在头的两侧,左右对称。尽管每个人的耳朵大小、形态、高低、厚薄、软硬……等均不一样,但它却反映出各人的身体状况。正如《灵枢经》云:“耳坚者肾坚、耳薄者肾脆、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穴分布犹如一个倒置的胎儿。耳除具有正常器官的组织结构外,还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等,它们与全身经络脏腑密切相关,即所谓“五脏六腑、  相似文献   

6.
耳穴临床应用点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包含了人体从头到脚几百个穴位的反应点 ,目前 ,耳穴治疗以其简便经济、行之有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耳与脏腑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医学论著中早有记载 ,如《证治准绳》曰 :“五脏所主病证蕴于内 ,必形色见于外”。“肾为耳窍之主 ,心为耳窍之容”。《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朵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 ,其云 :“耳珠属肾 ,耳轮属脾 ,耳上轮属心 ,耳皮肉属肺 ,耳背玉楼属肝”。由此可见耳与内脏息息相关 ,而五脏六腑又各自对应一条经脉 ,那么耳与十二经脉的联系是必然。《灵枢·经脉》篇具体记载了耳部经脉分布的…  相似文献   

7.
运用耳廓诊断疾病是祖国医学诊断方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许多记载。《灵枢》中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本脏》篇中还指出:“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灵枢·口问篇》中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五脏所主病证蕴于内,必形色见于外。”从而可见触诊耳穴推断子宫肌瘤是有所依据的。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耳朵的保养方法,都属于心肾相交法,就是通过让心火与肾水相协调的方法来使人体的阴阳气机协调,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大家运用下面讲到的锻炼耳朵的方法,不但有助于提高听力,而且刺激了耳朵的穴位,有助于提高耳朵穴位所对应的脏器的能力。鸣天鼓这是提高听力、防止听力退化的有效锻炼方法:1.双手手心捂按住两耳耳孔,可感到屏蔽了所有外界的声音。2.用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60次,这时耳朵听到的声音如同击鼓声。3.用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这时耳中有放炮样的声响。这组动  相似文献   

9.
正流传度:50000000+有的人在游泳或洗澡后,耳朵里进水了,就开始杞人忧天,会不会发炎,会不会得中耳炎?耳朵进水怎么办?那么耳朵进水后真的会发炎吗?正常人在正常的环境游泳或洗澡,如果耳朵进水,可将头偏向进水侧,用手指适度反复按压、活动耳屏,或适当牵拉外耳廓,即可将水引出;如果感觉仍有水,可用一小团干净棉球,放置于外耳道口,再次做按压、牵  相似文献   

10.
揉耳健身     
中医理论认为“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肾与人的生长衰老和寿命有关。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灵枢经》说“耳为宗脉之所聚”;清《杂病源流犀流》说“一身之气贯于耳”,明确指出了耳与全身气血运行的关系。 从上述经典文献中可以看出,耳是全身经络、气血“通达”“汇聚”“贯通”的处所。医学实验研究证实,全身各部在耳朵都有相应的呈现规律性的对应(反应)点,分布规律就像一个倒立的人体:头  相似文献   

11.
再说“五窍”。人常说“七窍”,怎么变成“五窍”了?其实,常说的“七窍”是面部的“窍”,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只耳朵和一个嘴巴,刚好七个。中医讲“五窍”,是跟“五脏”对应的,每一个“脏”都有相应的“窍”。具体来讲,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目、舌、口、鼻、耳和二阴。这里好像有点小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力 《科学养生》2015,(3):18-19
<正>耳朵不但是人体的一个器官,而且通过对耳廓的观察可诊断出人体的疾病。历代医学专著多有关于望耳、观耳、诊耳的记载。耳部与全身经络有密切联系,当人体内脏或躯干患病时,就会在耳廓上一定的部位出现反应。观耳知病观耳廓的形态我们如何对耳朵进行观察?主要从颜色、光泽、形态变化、定位诊断等几个方面把握进行。正常耳廓肉厚而润泽,无隆起物,耳廓血管隐而不见,耳轮光滑平整。中医认为,耳廓较长,耳垂丰满,表明脏腑气血旺盛,提示人体  相似文献   

13.
补肾防聋法老年人常常出现耳聋的现象,按中医理论:“肾开窍于耳”,所以耳聋常常与肾气减弱有关。下面介绍一种适于老年人修炼的补肾防聋的传统功法,供参考:闭目冥。c坐,握固静思神(大指在内,四指在外握拳),叩齿三十六(以集心神),两手抱昆仑(双手向头后数九息勿个耳闻),左右鸣天鼓(两手捂耳用两食指中指弹脑后),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左右摇头摆动上身),赤龙搅水津(舌搅口津咽下),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液是龙,气是虎),闭气控手热,背后摩横门(摩两后腰握固),尽此一口气(再闭…  相似文献   

14.
十五、壮腰法壮腰法能温肾散寒,疏通血脉,强健筋骨。久练此法,可防止骨质疏松和腰痛驼背。手法如下: 1.推腰筋:两手背侧紧按于同侧的腰眼处,一齐用力上下推摩腰椎两侧,每侧推36下。腰有热透感为佳。 2.揉腰眼:双手握拳,手背侧放于同侧腰眼上,用力向上和向下各揉转20圈。腰有松感为佳。 3.叩腰眼:双手握拳,用双拳眼叩击同侧腰眼各10下。 4.搓脊柱:双手握成拳,用双拇指的指  相似文献   

15.
摩脐助养生     
胡献国 《气功》2010,(5):449-450
摩脐,乃小儿推拿方法之一。《推拿指南》言:“摩脐法,此治腹痛便结……用右掌心向上下左右按而摩之”.有顺气消积之功。具体操作方法是:将两手搓热后重叠,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摩小、中、大圈,每圈各转12次。如《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中写菩提祖师教孙悟空长生不老之术:“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芽打鼎,  相似文献   

16.
<正> 蒙医师们在蒙古族地区漫长的儿科医疗实践中,探索发现了耳与全身性疾病的模糊性关系,特别是与肾脏疾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耳为肾之花(即肾开窍于耳)"的理论。在蒙医经典著作中,可以见到有关全身性疾病,特别是肾脏疾病与耳之间关系的论述。例如,"耳廓干瘪贴于头部"指死症兆,"耳廓呈苍白为寒症之症状,两耳廓交替发红为肺热症、心热症之症状",耳廓干瘪且呈黑色为肾衰之症状,耳廓发热为肾热之症状;肾脏疾病时多出现耳鸣、耳聋、听力下降等耳部表现。由此可见,蒙  相似文献   

17.
耳通过对耳部的保健按摩染防治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人体一切精华,耳是“肾的外表”,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肾开窍于耳”,耳廓组织的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的征象。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上曾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在经脉循行线中,有的直接入耳中,如《灵枢·经脉》篇六:“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人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于宗脉…  相似文献   

18.
耳廓通过经络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在我国古代医学论著中早有记载,如《证治准绳》“肾为耳窍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则提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在《灵枢经脉》中,则详细记载了耳部经脉的分布,总结为“耳为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与内脏通过经脉联系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摩脐法,小儿推拿方法之一。《推拿指南》言:“摩脐法,此治腹痛便结……用右掌心向上下左右按而摩之”,有顺气消积之功。具体操作方法是:将两手搓热后重叠,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摩小、中、大圈,每圈各转12次。摩脐确有养生延年作用。现介绍几则摩脐养生延年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说:“耳本主肾而复能听声音,声为金,是耳中有肺”。究竟耳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生理联系,实发人深省。近年来,笔者对“耳中有肺”的理论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对象:本组选择8例“超感型经络敏感人”,男5例,女3例。年龄21~54岁,平均37岁。二、实验方法:采用0.5寸长不锈钢毫针,对手太阴经的井穴进行针刺,入针1~2分,用手捻针,针刺轻重以保持经络感传能远传耳廓之上为度。每例均重复观察6次左右,嘱受检人用食指依次指出刺激感传的行经和部位,于取得一致结果后,作出文字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