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的一种特殊表现的脑血管疾病,系基底动脉顶端2cm范围以内,5条动脉(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的分叉部位缺血或闭塞所致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虽然本综合征已从椎基底动脉缺血区分出来,但以眩晕为首发症状较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法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用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果:观察组治疗后VS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法治疗...  相似文献   

3.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症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李平教授在总结和继承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的基础上,以“通督脉、调元神”立论,提出以“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通督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失眠症患者采用通督安神针法治疗,选用百会、神庭为主穴,配伍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结果46例中,临床痊愈21例、显效11仍,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0%。结论通督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肾通督针法治疗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分水岭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法治疗,治疗组采用益肾通督针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根据NIAS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通督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其预后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最早由Caplan[1]报道并命名的,是由于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病情危重,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积极地综合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我科于2006年至2009年收治TOBS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猛  于涛  章颖 《河南中医》2014,(4):632-63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syndrome,TOBS)是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即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主干顶端)缺血或闭塞所致血液循环障碍,以中脑、丘脑、小脑、枕叶、颞叶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急性起病,有脑干、间脑和大脑后动脉支配区的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缺血性病灶的症状和体征;头颅CT/MRI见基底动脉尖部5条血管2条以上血管供血区梗死灶等为本病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林某 ,男 ,6 5岁 ,于 2 0 0 1年 6月 15日入院。主诉 :突发头晕、左眼视物模糊伴幻视 12天。现病史 :患者 2 0 0 1年 6月 3日突发头晕 ,左眼视力模糊 ,站立不稳 ,无头痛、四肢麻木乏力等不适。 6月 6日感全身乏力 ,视物模糊 ,应答失误 ,幼视 ,时兴奋 ,时嗜睡。头部CT检查示“左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TOB区局部解剖的特点,此区血液循环障碍常出现2个或2个以上梗死灶,且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其他为心脏病史、脑卒中史、糖尿病史,血流变学改变也是其原因之一。其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临床特点。临床中,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关键。颅脑MRI成为其确诊的关键,治疗亦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现就所收治的其中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诊疗体会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钠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5~2013年收治的4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钠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并观察疗效。结论:早期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行头颅MR检查确诊本病,尽早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钠治疗可减少TOBS患者的致残率,同时对于凝血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调脊通督针法治疗胸腰椎棘上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胸腰椎棘上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采用调脊通督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围刺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随访半年患者复发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2例有效患者治疗后6个月随访,复发6例(14.3%)。对照组39例有效患者复发15例(38.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脊通督针法是一种治疗胸腰椎棘上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虚通络针刺法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补虚通络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维A酸乳膏外用治疗,共治疗30 d。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对两组患者皮损进行评分,计算治疗前后皮损积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为80.0%,两组临床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皮损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虚通络针刺法是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有效方法,可降低患者皮损积分。  相似文献   

13.
开关通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开关通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中风合并有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开关通脉针法和手三阳经穴位针刺,采用Fugl-M eyer评定上肢功能活动,并对肢体疼痛、肿胀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上肢运动积分评分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对疼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对肿胀的疗效,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开关通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肯定的疗效,在改善肢体疼痛方面优于手三阳经穴位针刺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针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长期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将昏迷时间超过3星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患者分成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予相同的西医治疗。观察组另加用头针治疗,穴取百会、四神聪、神庭、顶颞前斜线、水沟,每次电针刺激30 min,再留针6 h,每日1次。结果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和苏醒比率为42.2d,75.0%(15/20);而对照组分别为61.1 d,20.0%(4/20),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苏醒比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配合西药促醒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的神志恢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头针快速捻转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相同穴位不同手法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针刺采用施快速捻转手法,对照组针刺不使用手法,分别观察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的眩晕评分量表变化。结果治疗组第一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的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捻转手法可以增加刺激量,使眩晕症状得以迅速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头针加中药治疗多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西药组治疗 ,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针药组与西药组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头针加中药对多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疗效明显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刺五加注射液配合电针治疗颈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颈犁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给予注刺五加注射液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丹参注射配合口服西比灵治疗,两组均10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治愈率为30.6%;对照组分别为63.3%、1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刺五加注射液配合电针治疗颈型眩晕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PQ)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4.4%和77.8%,对照组分别为80.6%和30.6%。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MPQ量表各项评分(PRI、PPI及VAS)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PQ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是一种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自身对照观察针药并用配合辨证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79眼)干眼症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热炽阴伤型19例(38眼)和痰瘀互结型21例(41眼),分别对症予针刺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SIT)及眼部自觉症状积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痰瘀互结型及热炽阴伤型患者治疗后自觉症状积分、BUT、SIT、角膜染色等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痰瘀互结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5.7%,热炽阴伤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型患者与热炽阴伤型患者干眼症类型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配合辨证是一种治疗干眼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对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椎曲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7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颈夹脊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颈椎曲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56.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颈夹脊可纠正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椎曲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