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16层螺旋CT中腰椎间盘轴位扫描与容积扫描后通过工作站多平面重组(MPR)的优劣。方法:随机抽取16层螺旋CT中的腰椎间盘轴位扫描与容积扫描后经MPR完成的受检者各50例,将其分为A、B两组。分别从图像的质量、辐射剂量、扫描时间三方面,对两种扫描方法做出对比分析。结果:除外脊柱侧弯、腰骶角大于机架最大倾角等因素,两种方法所获腰椎间盘图像,均完全满足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要求,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辐射剂量就同样个数的腰椎间盘来讲,轴位扫描法明显少于容积扫描法,其剂量不到容积扫描法的1/2;完成整个扫描过程所用时间,两种扫描方法无明显差异。结论:对椎间盘的CT检查,最好采用轴位扫描法,以减少病人所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的Flash序列在肋骨外伤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28例肋骨外伤患者分别使用常规螺旋序列扫描和二代双源Flash序列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常规螺旋序列扫描图像的优良率明显低于Flash序列扫描图像。Flash序列扫描的管电流、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扫描时间均低于常规螺旋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ash序列扫描具有辐射剂量低、扫描时间短、图像质量高等特点,优于常规螺旋序列扫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邹才盛  孔彪 《现代保健》2010,(31):175-176
目的 探索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应用于胸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法 随机选择100例肺部CT扫描病例,用Philips 16 MSCT分两组扫描,每组50例:一组常规扫描(120 KV、250 MA、层厚2 mm),一组低剂量扫描(120 KV、100 MA、层厚2 mm).分别记录扫描时间(T)、CT剂量指数(CTDI)、Z轴扫描范围(L)、剂量长度(DLP)乘积.对所有图像进行三维成像(3D)、最小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处理.由5名放射科从事CT诊断5年以上的医生进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对两组图像的清晰度、是否有伪影、伪影对诊断的影响作评判,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不同扫描剂量条件下质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部低剂量CT扫描组的图像的清晰度与常规CT扫描的没有太大的差别.胸部低剂量CT扫描组的图像产生伪影共5例,但伪影对诊断几乎没有影响.而两组剂量长度(DLP)乘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胸部的合理应用,既可以有效地保护病人,又能保证图像质量.使CT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与常规螺旋扫描模式为对比,探讨颅脑CT最佳扫描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389例相同扫描参数及重建参数的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和常规螺旋扫描模式影像学资料及辐射剂量报告,对图像质量分别进行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主观图像评价:质量优秀的图像为3级;质量好的图像为2级;质量差但足以满足诊断的图像为1级。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根据手动定位获得图像四个感兴趣的区域分析评价信噪比(SNR),同时对剂量报告中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进行分析。结果 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和常规螺旋扫描图像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CTDIvol略高于螺旋扫描模式,DLP明显低于螺旋扫描模式。结论 相同扫描及重建条件下,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辐射剂量低于常规螺旋扫描,颅脑CT推荐步进式轴位扫描模式。但日常工作中应根据特殊需要制定个体化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双源CT的大螺距模式对主动脉全程扫描成像,对照评价其图像质量和有效辐射剂量,旨在研究双源CT大螺距模式行主动脉全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接受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2例,B组58例。A组使用大螺距扫描模式,B组使用常规扫描模式;图像质量评价分客观和主观两种方法,客观评价包括图像噪声及信噪比,主观评价由2名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辐射剂量统计使用设备自带的数据记录。结果:大螺距模式主观图像质量评分(2.66±0.51)较常规扫描组(2.14±0.4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9,P〈0.01);客观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扫描时间大螺距模式组(1.61±0.23)s,比常规扫描组(6.52±1.41)s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41,P〈0.01);大螺距组有效辐射剂量(3.97±1.07)m Sv,对比常规扫描组(15.18±2.58)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2,P〈0.01)。结论:大螺距模式主动脉全程扫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低及运动伪影少等优势,可替代主动脉检查常规扫描模式。  相似文献   

6.
低剂量肺CT不同准直器宽的放射剂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16层螺旋CT两种不同准直器宽肺部低量扫描的X射线辐射剂量,为肺部低剂量检查提供最佳扫描参数。方法 将60例进行肺部低剂量检查者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30例)两组。A组采用1.5mm×16准直器宽,B组采用0.75mm×16宽准直器宽,管电压、有效mAs、扫描周期及重建层厚均相同,分别为120kV、20mAs、0.5 s、5mm。观察计算两种准直器宽扫描剂量的CT剂量指数(CTDI),螺旋扫描的mAs,DLP和扫描时间。结果 A组的CTDI为1.4,B组的CTDI为1.56,A组螺旋扫描的mAs为286.23±17.64,是B组(505.43±42.22)的56.7%,A组扫描时间为(4.99±0.33)s,是B组(9.00±0.71)的55.4%。结论 16层螺旋CT肺低剂量扫描可采用1.5mm准直器宽进行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7.
王赢 《现代保健》2013,(23):77-7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检查时多层螺旋CT扫描的最适宜剂量。方法:选取120例COPD患者分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对照分析其质量。结果:120例受检查者,两种扫描方法均能使影像图像达到满意要求。而且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结论:COPD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时,低剂量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可明显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体模评价DynaCT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C型臂CT(DynaCT)头部扫描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综合分析,并比较多排螺旋CT(MSCT)和DynaCT成像质量和所致患者辐射剂量差异。方法:采用模拟人体体模测量2种成像所致患者的有效剂量,采用CT图像质量控制体模测量2种成像的高对比分辨率和低对比分辨率。DynaCT成像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扫描体模,多排螺旋CT采用临床常规扫描条件进行图像采集。结果:DynaCT头部检查有效剂量为1.10mSv,多排螺旋CT头部扫描有效剂量为2.07mSv。2种成像模式头部扫描所致器官剂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ynaCT和MSCT成像目测高对比分辨率均为12lp/cm;对于DynaCT,当对比度为0.3%时最小可识别物体直径为6mm,而对于MSCT为4mm。结论:对于头部检查DynaCT成像所致患者有效剂量低于MSCT。采用DynaCT成像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罗焕江 《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1):111-111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一体化扫描技术在多发外伤中的诊断与防护价值。方法:对50例多发外伤的患者行常规及多层螺旋CT低剂量一体化扫描,观察比较其对病变的定性诊断的差异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相比,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无明显差异,但是辐射剂量有大幅度下降,所得的图像对疾病的诊治无影响。结论:螺旋CT低剂量一体化扫描在多发外伤中是可行的,比传统CT扫描减少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可得到满意的影像质量,有利于患者的辐射防护,使成本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腰椎中的应用及其适宜的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选择60例30-65岁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成A、B、C、D、E、F 6组,每组10例,采用不同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进行扫描,并记录随机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采用自定标准盲式评估方法,对6组获得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组及Batch重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依据空间分辨率、噪声、伪影及辐射剂量将图像分为好、中、差3级。结果:通过改变管电流(m A)、螺距及机架旋转速度,各组CTDIvol值、DLP值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A组,B组CTDIvol值下降了14.29%,DLP值下降了12.64%;C组CTDIvol值下降了67.87%,DLP值下降了65%;D组CTDIvol值下降了62.49%,DLP值下降了58.45%;E组CTDIvol值下降了50%,DLP值下降了48%;F组CTDIvol值增加了24.86%,DLP值增加了29.7%。结论:正确调节管电流、螺距,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采用管电流350 m A、管电压120 k V、螺距1.375∶1,可降低58.45%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探讨前门控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2组,每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2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扫描前均控制心率≤70次/min,分析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并比较组间的辐射剂量。结果:在2组800支冠状动脉血管中,A组图像质量优秀或良好者达~1196.2%(385/400),B组为97.3%(389/400),A组卜jB组冠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其平均辐射剂量A组为(2.9±0.5)mSv,B组为(10.2±2.4)mSv,A组与B组相比平均辐射剂量减少73%。结论: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获得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且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以期提高肺动脉造影(CTPA)的图像质量。方法:应用GELight 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测试扫描和传统扫描各50例CTPA,所有扫描重建图像传送至A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组,并分别由3名经验丰富的CT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2种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别统计优、良、可、差。结果:测试扫描:优90%、良6%、可4%、差0%;传统扫描:优62%、良12%、可22%、差4%。结论:应用测试扫描技术进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所得诊断图像质量明显优于传统扫描,有助于放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科进行检查的30例肺部疾病患者,对其分别进行常规剂量(160mAs)扫描检查和低剂量(20mAs)扫描检查,其他相关参数相同,对两种剂量扫描的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并对比不同扫描方式所产生的辐射量。结果:两种剂量扫描所发现的结节、肿块、钙化灶、结核空洞等的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的影像片在病灶特征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扫描产生辐射量为(1.02±0.02)mSv,常规量扫描产生的辐射量为(2.75±0.61)mS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低剂量扫描能够发现间质性肺疾病、肺结核、原发性肺癌或肺转移瘤等肺部疾病中的病变,效果与常规剂量扫描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辐射剂量较低,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危害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心脏扫描在不同辐射剂量情况下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心脏扫描患者扫描图像资料100份,按照图像扫描时所用不同辐射剂量分为高剂量组(2.00±0.76)m Sv、中等剂量组(1.50±0.35)m Sv和低剂量组(0.75±0.13)m Sv,比较3组的图像质量差异,并对不同剂量心脏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做线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低剂量组相比于其他两种辐射剂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和中等剂量组相比,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2不同剂量条件下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与CT设置的准直、层厚及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结论:64层螺旋CT的心脏扫描中相同参数条件下,辐射剂量高低对图像质量有影响,而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可通过优化扫描条件获得,如优化重建方法和扩大显示视野等即可满足高质量影像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图像域迭代重建算法(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in image space,IRIS)与滤波反投影法(filtered backprojection,FBP)对肝脏CT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西门子emotion 16层螺旋CT,在上腹部常用扫描管电压130 kV条件下,曝光量分别采用250、230、210、190、170、150、130、110、90、70、50、30、20 mAs对尸体标本进行上腹部扫描,采用IRIS与FBP分别对扫描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以130 kV、250 mAs FBP重建图像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扫描剂量条件对肝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IRIS对降低肝脏CT扫描剂量、提高肝脏CT图像质量的作用。结果:在相同扫描条件下,IRIS重建图像质量优于FBP重建图像质量;在同等图像质量的前提下,IRIS可以降低40%的扫描剂量。结论:与FBP相比,IRIS可以显著降低扫描剂量,提高肝脏CT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低剂量CT扫描在颅面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颅面部外伤患者分为4组,其中1组行常规剂量扫描,其余3组行不同低剂量CT扫描,比较常规剂量组(120kV,220mA)和低剂量组(120kV,160、80、60mA)共4组的图像质量及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160、80mA)CT扫描所得CT图像较好,60mA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较低,比常规剂量组单次扫描权重剂量指数分别降低了33%、67%和73%;低剂量(160、80mA)与常规剂量组所得图像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60mA组与常规剂量组所得图像质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可利用低剂量(80mA)对颅面部外伤进行扫描,所得的图像对疾病的诊治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are Dose 4D技术(动态曝光剂量调节技术)对PET/CT图像质量和病灶栓出能力的影响。方法:20例接受PE优T全身检查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CT扫描和使用Care Dose 4D技术CT扫描。由2位有经验的医师共同阅片确定每位患者病变的位置和数目,图像质量由2位医师独立判断。结果:分析共得到的40帧图像。常规CT扫描图像上共检出直径0.6~8.0cm的病灶102个,所有病灶均能被使用Care Dose 4D技术CT扫描图像识别,即2种扫描方法对病灶检出能力无明显影响。2种扫描方法对图像质量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使用Care Dose 4D技术扫描的辐射剂量较常规扫描明显降低。结论:在PET/CT全身检查中,Care Dose 4D技术在不影响病灶检出能力和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较常规CT扫描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常规头部CT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即TCM螺旋扫描模式)能否降低照射剂量和提高影像质量。方法 50例成人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头部CT的TCM螺旋和常规轴扫模式,常规轴扫参数:140 kV,170mA用于颅底部;120 kV,150 mA用于颅脑部,2s/周。TCM螺旋扫描参数:120 kV,280 mA(最大管电流阈值),0.8 s/周。扫描剂量直接取自设备剂量指示值(CTDI和DLP)。影像质量分别由两位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头部CT的颅底、脑灰-白质层面以及全部影像逐层进行CT值、信噪比测量以及综合评估。结果 常规头部CT采用TCM螺旋扫描模式较轴扫模式可使患者有效降低管电流使用量(44±12)mA,扫描时间(4.8±0.8)s,照射剂量(38±0.9)%:[CTDI:(32.10±9.0)mGy、(55.00±7.2)mGy;DLP(442.10±72)mGy·cm、(668.00±26)mGy·cm];经计算人体吸收剂量可降低(1.5±0.4)mSv,并可有效提高影像质量。结论 经两种不同扫描模式所得影像的CT值测量结果及其他影像质量参数的对照,应用TCM螺旋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完全可与轴扫描模式相媲美,同时具有可减少扫描时间和照射剂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头颅CT的原始数据进行颞骨区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分析40例同期接受头颅CT及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利用头颅CT的原始数据,通过选择适当的重建参数对颞骨区进行重建,以重建的颞骨图像与颞骨HRCT直接扫描图像分别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利用头颅CT原始数据对颞骨区进行重建能清晰显示颞骨各观察结构,重建图像与颞骨HRCT直接扫描图像质量评价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头颅CT的原始数据进行颞骨区重建可以得到满意的颞骨区图像,应用于临床可以避免患者重复扫描,降低辐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