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比较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内外侧口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选用我院19个膝关节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例,A组10个膝关节采用髌骨内侧切口,术前活动度为92°(71~123°),股胫角平均为15.43°(13~39°),膝关节HSS平均评分为26分。B组9个膝关节采用髌骨外侧切口,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90°(69~121°),胫股角平均为14.21°,膝关节HSS评分为29分。分别选用髌骨内外侧入路,都应用后稳定型假体,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方法。随访检查术后12个月后膝关节活动度,X线外翻角,及膝关节HSS评分,并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在以上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平均外翻角为6.21°,膝关节活动度为106°膝关节HSS平均评分为95分,B组平均外翻角为6.15°,膝关节活动度为105°膝关节HSS平均评分为94分,两组统计学分析外翻角的改变,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结论对于膝关节外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外侧入路皆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5,(6):686-688
目的:探讨髁限制型假体在复杂内翻膝关节初次置换中的应用。方法:对18例(21膝)复杂内翻的膝关节采用髁限制型膝关节假体进行初次置换,术后对畸形矫正、膝关节稳定性恢复、HSS评分、影像学改变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37.33±12.99月,所有假体无感染、松动翻修。HSS评分由术前32.43±12.51分升高到86.71±4.35分,关节稳定性侧方活动由术前7.52°±3.42°降低到2.29°±0.46°,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由术前85°±15.41°增加到术后113°±11.22°。术前患者内翻角度为26.95°±5.12°,术后患者内外翻角度为1.33°±1.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复杂内翻畸形的初次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髁限制型假体,手术操作方便,畸形纠正明显,并获得了良好稳定性及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6月20例22膝骨性关节炎和3例4膝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屈曲内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例的资料,对术前畸形、术中的软组织平衡和术后功能恢复问题进行讨论.男7例8膝,女16例18膝;年龄55~83岁,平均67.8岁.术前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7°~50°,平均(13.6±2.2)°;以正常股胫角外翻6°为标准,术前膝内翻角度为8°~23°,平均(12.5±1.9)°.术前膝关节HSS(hospital of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为30~66分,平均(39.0±2.8)分.结果 术中23膝关节完全伸直,3膝残留5°屈曲挛缩;术中并发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髌韧带部分撕裂1例.术后23膝股胫角外翻角度3.5°~7.4°,3例残留股胫角内翻角2°~5°,术后平均膝内翻角度(1.7±0.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1例切口脂肪液化,均无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18个月,23膝关节完全伸直,3膝残留5°~10°屈曲挛缩,术后平均膝屈曲(0.9±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为73~92分,平均(85.0±2.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软组织平衡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的重要步骤和手段,合理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是膝关节功能得以恢复和畸形得以矫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3月本科收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内侧间室严重病变患者18例,所有患者行微创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术后切口感染、膝关节假体松动、下沉、假体周围骨折、髌前疼痛、膝关节屈曲及内翻畸形矫正等情况,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4.6个月。膝关节内侧疼痛缓解,除1例出现关节感染,其他无假体松动、下沉、假体周围骨折、膝关节髌前疼痛等发生。术前膝关节屈曲角度100°~110°,术后120°~135°;术前内翻角度0°~9°,术后0°~3°;术前HSS评分为70分,术后为93分,优良率94%。本组病例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82.00±5.62)min;术中出血量80~260 m L,平均(150.00±40.67)m L;术前血红蛋白115~132 g/L,平均124.3 g/L,术后106~127 g/L,平均118.2 g/L。本组患者手术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情况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骨性关节炎患者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隐性失血少,屈曲挛缩及内翻畸形矫正明显,保留骨量多,并发症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随固定平台型假体和活动平台型假体在人丁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将64例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配至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KSS评分、HSS评分)、WOMAC骨关节炎评分。结果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1年的各项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平台型和活动型膝假体在全膝人工假体置换术后1年的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我院施行的269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本组269例471个膝关节,男39例,女210例,年龄54~77岁。类风湿关节炎18膝,退行性骨关节炎452膝,创伤性膝关节炎1膝。膝关节平均畸形屈曲10.3°,内翻平均11°假体,采用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后稳定型假体。均不施行髌骨表面置换。术后常规使用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止痛,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为主,术后常规速避凝抗凝一周。结果术后随诊6~2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HSS评分:优:(85-100分)450膝,占95.5%,良16膝(71-84分)占3.3%,其他5膝占1.2%。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彻底的术中止血和术后的加压包扎可以很好的控制失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93例(108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6个月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情况观察。结果病人术后HS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t=8.74,P<0.05);术后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t=8.27,P<0.05);术后膝关节内翻畸形完全矫正,优良率达94.44%。所有病人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利用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有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例(12膝).观察术后患者疼痛、关节活动范围、畸形矫正程度及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有效修复,承载假体可靠;术后载线片显示胫骨假体下方无骨质缺损表现,假体位置良好.术前HSS评分平均为(19.0±4.0)分,术后HSS评分平均为(87.6±12.5)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HSS疼痛评分为(14.8±3.6)分,术后为(25.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61.0±14.7)°,术后平均为(107.3±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胫股角(FTA)为(182.1±10.7)°,术后平均FTA为(176.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使用自体骨植骨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合理利用截骨获得的自体骨,达到缺损部位的理想修复,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胫骨平台的骨量,又重建了胫骨假体的均衡力学支撑.  相似文献   

9.
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与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2月34例(36膝)经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测量对比术前、后膝关节力线,分析术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3~49个月),36膝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平均达126°,术后力线平均内翻2°。HSS评分由术前62分增至96分,优良率达91%。结论: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0例共35侧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情况、术中软组织平衡技术、术后效果及关节功能HSS评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5侧膝关节术前关节功能HSS评分平均43.4分,其中26侧膝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畸形。2例术中残留屈曲畸形者,术后关节活动差,其余病例采用规范化软组织松解方法,达到了良好的软组织平衡,矫正了术前畸形,关节功能满意,出院时HSS评分平均74.3分,随访1年HSS评分平均85.6分,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8.8%。结论良好的软组织平衡可使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获得畸形矫正和功能恢复,应掌握规范的软组织平衡技术。  相似文献   

11.
梁荣伟 《河北医学》2014,(1):116-119
目的:探究并分析单髁置换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膝关节置换( TKA )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人工单髁置换(UKA)。结果:术后两组患者HSS 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HSS评分为(27.8±2.5)分,与对照组(28.0±2.4)分较相近,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关节活动度为(108.3±10.5),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术后胫股角为(176.2±1.4),矫形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单髁置换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疗效较好,较全膝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Liu ZH  Guo WS  Zhang QD  Cheng L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7):2597-2600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室骨性关节炎为主的早期临床的手术疗效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小切口单髁置换术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均由一位主任医帅完成,所有两组的患者的选择都满足于下例条件:(1)患者50岁以上,仅有膝关节内侧部位疼痛.(2)X线显示内侧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为主,Ahlback X线分级Ⅰ~Ⅲ期;髌-股骨关节的Ahlback X线分级0~Ⅰ期,没有髌股关节的症状;膝内翻<15°;膝关节屈曲畸形<10°.(3)关节稳定(术中验证前、后交叉韧带完整).48例(48膝)经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年龄52~71岁,平均67.5岁,体重指数21.1~32.7.全膝关节置换组,年龄53~76岁,平均67.2岁,体重指数21~32.4.对患者术前、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52.4个月(12~82个月),48膝单髁置换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平均达104°,优良率与全膝置换术相似;髌股关节退变(0~1期)与疗效无关;3例髌股关节退变由Ahlback X线分级0期进展到Ⅰ期,未有长期膝前痛发生;BMI(25~32)组与BMI(21~25)组的早中期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近中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等特点,没有症状的轻度髌-股骨关节退变及超重体重因素(BMI<32)不影响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俞胜宝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38-154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opasty,TKA)治疗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1年6月应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患者15例16膝,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45~84岁,平均61.3岁;均有严重疼痛、活动受限,10例跛行,5例扶拐行走。术前HSS评分平均25分,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2~72个月)。其中2例合并外翻畸形,角度8°~16°;13例合并内翻畸形,角度10°~25°。术前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进行性加重,行走困难,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按TKA原则施术,重建膝关节负重力线,截骨达到伸屈间隙相等,维持软组织平衡,保持髌骨中置位,获取膝关节充分活动度。结果随访时间2~72个月,平均21.6个月。2膝切口局部脂肪液化,经换药愈合。所有手术患者均未出现切口及关节内感染。经X线片检查所有手术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情况。伸膝受限3膝(5°~15°)。屈膝90°~130°(平均112°)。疗效地评估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总分100分,大于85分为优,小于59分为差,评估内容包括关节疼痛、功能以及活动度,还包括关节的稳定性、肌力、屈膝畸形等。经术后随访显示本组HSS评分平均86分。结论对有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的重症骨关节炎患者,选择TKA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76例(89膝)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对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后HSS膝关节评分及优良率等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术后HSS评分与术前相比,经配对样本t检验,患者术后HS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经手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评价高达92.1%,远远高于手术前。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Krackow分型膝内翻畸形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中期效果。方法 选取聊城市中医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共98膝。根据改良版Krackow分型将80例患者的膝内翻膝关节分为Ⅰ型34例(40膝)、Ⅱ型26例(36膝)、Ⅲ型20例(22膝)。所有患者均接受TKA,比较不同Krackow分型患者手术前后的内翻角度、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比较各组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前Ⅰ型、Ⅱ型、Ⅲ型3组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后不同分型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得到改善(P <0.05);且I型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高于Ⅱ型、Ⅲ型患者(P <0.05),Ⅱ型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高于Ⅲ型患者(P <0.05)。3组不同分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仅Ⅱ型和Ⅲ型患者中各有1例在TKA术后发生感染,其余患者未发生血栓、关节腔积血等严重并发症,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KA治疗不同Krackow分型的膝内翻畸形均有良好效果,可改善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应及早进行手术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力学理念的康复训练联合Ilizarov技术矫形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稳定性和下肢负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唐山市第二医院骨伤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20例60岁以上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Ilizarov技术矫形干预,观察组接受基于力学理念的康复训练联合Ilizarov技术矫形干预。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美国膝关节协会量表(KS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系统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疼痛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负重位力学轴线[髋-膝-踝角(HKA)和胫股角(FTA)]。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稳定性、活动度及总分维度等不同方面KSS评分均持续升高,疼痛、缺陷扣分等维度持续下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膝关节ROM及HSS评分均持续升高,而VAS评分则持续下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躯体化症状对单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早期影响。方法2012年9月-2013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四病区接受单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且符合入组标准的骨性关节炎患者138例,按照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fsomaticself-ratingscale,SSS)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SSS≥40分者纳入症状组(13例),SSS〈40分者纳人对照组(125例),采用VAS评分、关节活动度(rangeofmogon,ROMl、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前两组间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症状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ROM、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症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与平均复诊次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躯体化症状对单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