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临床意义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起病后第1,3,7,14天连续检测IL-6,TGF-β1浓度。结果:脑梗死组在病程1,3,7d3个时间点上血清IL-6水平犤(55.91±23.74),(10.33±1.61),(9.29±1.68)ng/L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2.86±0.86)ng/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3,P<0.05)。TGF-β1水平减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6,P<0.05)。至14d,血清IL-6(4.39±1.49)ng/L,TGF-β1(40.83±8.90)μg/L则均接近正常水平。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与梗死面积大小呈正相关(P<0.05),而血清TGF-β1水平与梗死面积大小无关(P>0.05)。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与血清IL-6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与TGF-β1水平无关(P>0.05)。IL-6水平与TGF-β1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289,P>0.05)。结论:IL-6,TGF-β1与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IL-6浓度测定对判断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6及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的研究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在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损伤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体液中有浓度升高的某些细胞因子和粘附因子.动物实验也证实在脑梗死动物模型的血及脑脊液(CSF)中有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IL-6和TGF-β1作为多功能细胞因子,可通过免疫、炎症调节、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促血管生成作用、损伤修复作用、抗凋亡作用来减轻脑卒中后缺血损伤.因此,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血清中IL-6和TGF-β1的动态变化特征、作用机制及与脑损伤的关系,可达到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提高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探讨血清TGF-β1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2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后第1、3、7、14天血清TGF-β1,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TGF-β1水平在起病后第1、3、7天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至第14天则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血清TGF-β1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性(rs=-0.10,P=0.26;rs=-0.154,P=0.082).TGF-β1可能是预后独立的保护性因素(β=-0.101,OR=0.904,P=0.002).结论:血清TGF-β1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性,对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B-β1)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31例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TGF-β1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在发病后第1天升至最高[(48.4±10.4)ng/L],随后逐渐下降,第3天和第7天分别下降至(38.2±9.6)ng/L和(31.4±6.8)ng/L,第7天仍显著高于对照组[(23.7±5.9)ng/L,P<0.01].轻、中、重三型脑梗死组间在同一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不同大小梗死灶间除发病后第1天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外(F=4.13,P<0.05),其它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峰值与病情轻重无关(rs=0.186,P>0.05),而其与梗死灶大小呈正相关(rs=0.508,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TGF-β1在发病后第1天为最低,随后渐升,至第7天接近对照组[(42.1±8.2)μg/L],其变化与病情轻重或梗死灶大小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结果提示IL-6和TGF-β1可能都参与了脑梗死的免疫-炎症反应;动态检测IL-6和TGF-β1有助于脑梗死的病情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皮素 (ET)和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 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ET 1和IL 6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ET 1和IL 6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 (P <0 .0 1 )。恢复期血清ET 1仍高 ,而IL 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急性期血清ET 1和IL 6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ET 1和IL 6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伤及应激反应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血清ET 1和IL 6升高的重要机制及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脑梗死的不同时期,监测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变化,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2-07/2003-02收治脑梗死患者28例,发病24h内入院,在脑梗死发病的不同时期测定血清IL-6水平并与对照组21例比较,检验该因子与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非参数统计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IL-6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lt;0.05),亚急性期及恢复期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不同梗死体积组之间无差异。脑梗死急性期IL-6水平与神经功能评分、白细胞计数有相关性(r=0.43425,0.6173,P&;lt;0.05),与梗死体积、梗死部位、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无相关性(r=0.2587,0.1225,0.18353,-0.0279,P&;gt;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与神经功能评分、白细胞计数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1(IL-11)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急性白血病(AL)诱导缓解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4例健康体检者及45例初诊AL患者化疗前及获完全缓解(CR)后的血清IL-11及IL-1β含量进行动态观察,同时观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 AL患者血清IL-1β含量[(84.63±16.74)ng/L]较正常对照组[(28.46±3.08)ng/L]高(t=-1.467,P=0.024),经诱导化疗获CR后又明显降至正常水平,且与外周血白细胞呈正相关(r=0.315,P<0.05),而IL-11[(23.64±2.04)μg/L]水平在初次诱导化疗前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3.52±18.72)μg/L,t=-1.795,P=0.039),获CR后明显升高,并接近正常水平,且与外周血血小板数呈正相关(r=0.813,P<0.05).结论 IL-11和IL-1β是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变化及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性。方法:50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和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于发病后3、14 d检测血清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预后。发病后90 d门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比较2组血清IGF-1水平及与预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发病后3、14 d时血清IGF-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显著进步亚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高于恶化亚组(P0.05),而其他亚组血清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IGF-1水平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0.612,P0.05)。结论:血清IGF-1水平可用于判断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张鸿  庞秀慧 《现代康复》2001,5(8):52-52,5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流清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FS)的关系。方法 采用ELASA法测定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例正常人(对照组)的EGF和前者的CNFS。结果 脑梗死组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NFS差者EGF低,言语功能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ETF呈负相关(P<0.05)。结论 EGF与CNFS密切相关,是评估预后的一项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张鸿  郭阳  郑东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06-450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法)测定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hinese neurologic functional scale,CNFS),并与26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IGF-1水平[(99.48&;#177;33.76)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179.90&;#177;35.47)μ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4,P&;lt;0.05)。大梗死组IGF-1水平[(71.41&;#177;22.37)μg/L]显著低于中梗死组[(107.99&;#177;23.15)μg/L](q=3.05,P&;lt;0.05)及小梗死组[(134.96&;#177;25.24)μ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5.44,P&;lt;0.01)。中梗死组IGF-1水平显著低于小梗死组(q=3.21,P&;lt;0.05)。病情重度组IGF-1水平[(74.57&;#177;22.54)μg/L]显著低于中度组[(102.11&;#177;23.07)μg/L](q=2.91,P&;lt;0.05)及轻度组[(131.58&;#177;23.89)μg/L](q=6.25,P&;lt;0.01)。病情中度组IGF-1水平显著低于轻度组(q=3.26,P&;lt;0.05)。CNFS差者IGF-1水平低,急性脑梗死组言语功能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IGF-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7和-0.55,P&;lt;0.01)。结论:IGF-1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IGF-1与CNFS关系密切,监测IGF-1的变化对判断病情轻重及估计预后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FS)的关系.方法采用ELASA法测定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6例正常人(对照组)的EGF和前者的CNFS.结果脑梗死组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NFS差者EGF低,言语功能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EGF呈负相关(P<0.05).结论EGF与CNFS密切相关,是评估预后的一项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分别检测6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65例对照组血浆中TGF-β1及IL-6含量,并观察其与MM的临床分期、肿瘤量分级的关系,及对病情预后判断的意义。结果 MM患者血清中的TGF-β1及IL-6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Ⅰ期、Ⅱ期MM患者的血清TGF-β1及IL-6明显低于Ⅲ期患者(P<0.01),Ⅰ期、Ⅱ期患者的血清TGF-β1及IL-6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临床分期增加含量呈递增趋势。TGF-β1及IL-6水平在临床参数Hb、β2-微球蛋白(β2-MG)异常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GF-β1及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IL-6可能与MM的疾病进程有关,其水平升高是MM的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及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α水平的监测及其生物学行为。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α蛋白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胃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8的蛋白浓度。结果:胃癌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8及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α水平均高于健康人,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低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8及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α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将75例脑梗死组患者按照1995年中国脑中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的评分结果分为轻度脑损伤(轻度)组,25例;中度损伤(中度)组,28例;重度损伤(重度)组,2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1B(IL-1B)、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TNF—a、IL-1B、IL-6和CR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01),脑梗死组中各亚组之间比较:重度组的含量分别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和〈0.01),中度组含量高于轻度组(P〈0.05),随着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升高,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core)也增加,两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存在炎症反应,检测血清TNF—a、IL-1B、IL-6和CRP的含量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判断。其中CRP对神经功能损伤有独立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1(IL-11)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急性白血病(AL)诱导缓解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4例健康体检者及45例初诊AL患者化疗前及获完全缓解(CR)后的血清IL-11及IL-1β含量进行动态观察,同时观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 AL患者血清IL-1β含量[(84.63±16.74)ng/L]较正常对照组[(28.46±3.08)ng/L]高(t=-1.467,P=0.024),经诱导化疗获CR后又明显降至正常水平,且与外周血白细胞呈正相关(r=0.315,P<0.05),而IL-11[(23.64±2.04)μg/L]水平在初次诱导化疗前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3.52±18.72)μg/L,t=-1.795,P=0.039),获CR后明显升高,并接近正常水平,且与外周血血小板数呈正相关(r=0.813,P<0.05).结论 IL-11和IL-1β是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胱抑素C(Cys C)、白细胞介素-6(IL-6)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100名(对照组)。采集两组受检者外周血标本,检测血清Lp-PLA2、Cys C、IL-6表达。并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分为轻度组44例,中度组49例,重度组7例,同时按照患者3个月后预后结果分为良好组84例,不良组16例。比较不同组别脑梗死患者Lp-PLA2、Cys C、IL-6的表达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Lp-PLA2、Cys C、IL-6表达分别为(165.51±22.51)μg/L、(1.82±0.15) mg/L、(185.25±25.78) 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9.56±14.78)μg/L、(0.68±0.10) mg/L、(95.52±11.24)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血清Lp-PLA2、Cys C、IL-6表达分别为(2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tin)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它们与ACI病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60例ACI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入院,分别在入院后第1、3、7天抽取空腹静脉血3ml,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动态检测血清Leptin和IL-6-IL-8的水平,采用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评价ACI的严重程度。同时检测3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组。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与直线相关分析,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结果ACI组Leptin和IL-8水平在发病后第1、3、7天均高于对照组(P〈0.05),IL-6发病后第1、3天明显增高(P〈0.01),而第7天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S在ACI发病后第1、3、7天分别为76.77±26.42,70.02±29.17,74.65±28.42。ESS与IL-8水平间有明显相关关系(P〈0.05),但与血清IL-6,Leptin水平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Leptin,IL-6,IL-8在ACI发病后水平升高,说明炎性免疫因素可能参与ACI发生、发展过程。此外,血清IL-8的水平还能反映ACI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18.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活性的研究戴丽君洪文德陈永雄罗绍凯白细胞介素6(IL-6)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近年来研究表明,IL-6的异常表达在某些类型白血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1]。本研究采用敏感的IL-6依赖细胞株KD83增殖实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奥拉西坦联合瑞舒伐他汀,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hs-CRP、IL-1β、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hs-CRP、IL-1β、IL-6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奥拉西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血清hs-CRP、IL-1β、IL-6水平。  相似文献   

20.
余仲苟  马中富  黄帆  梁秀龄 《新医学》2000,31(7):411-412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8)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8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部位的脑梗死患者血清IL-8含量比较,脑基底节区与非基底节区比较无明显性差异(P〉0.05)。但两组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