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乙善将前人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尤其注重调理脾胃,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调治脾胃是治疗的关键。根据小儿脾胃特点,采用固护脾胃、消补兼施、固护阴液等法,遣方用药,力戒呆补峻攻。  相似文献   

2.
蒋仰三治疗泄泻重视调理脾胃,治分虚实两端。寒、热、湿、食为患,治以散寒、清热、化湿、消食;脾气虚弱,肾阳不足,治以温阳补气,健脾补肾。家父蒋仰三(1912-1991),儿科主任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业医六十余载,精研儿科,尤其对婴幼儿腹泻的治疗独具心得。辨证用药以维护脾气为本,注得小儿禀赋强弱,处方用药补中有消,消中寓补,机圆法活,不执一端。笔者长期随父侍诊,亲聆教诲,受益颇多,现将其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毛智荣 《新中医》2009,(12):117-118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小儿脾常不足,无论饮食起居,或是患病,易伤脾胃。治疗脾胃病时应注重调理脾胃,用药注意轻灵活泼,攻不伤正,补而不滞,中病即止,消补兼施,灵活运用。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建业教授治疗儿科疾病多从“理脾”着手,临床上灵活运用益气、养阴、温阳、升提、化湿、消导、安蛔杀虫等七法,通过扶正祛邪,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从而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培补了后天之本,有利于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对相反相成类药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组方用药理论,分析了脾胃病证中相反相成药对配伍应用的合理性、必要性,并归纳、总结了脾胃病中常用的寒热并用、消补兼施、升降同用、润燥合伍、通涩合剂等常用的相反相成药对配伍情况。  相似文献   

6.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倡导小儿"以脾胃为本",运用补、消、温、清、下、祛湿诸法补偏救弊,调理小儿脾胃,务使脾胃回复中和之性。在治疗过程中时刻注意不矫枉过正,运用补法善用甘平之药,运用消法兼护脾胃,运用下法用丸剂以防伤正,温法清法以平为期而不太过。处处体现了调理脾胃"和为贵"的学术思想,为后世儿科脾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小儿脏腑娇嫩 ,脾胃薄弱 ,一旦有病 ,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此 ,治疗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为主 ,不易轻用攻伐。临床常用补益之法 ,但也不可骤补 ,必须补中寓泻 ;满证宜消 ,但不可俱消 ,必须消中兼补 ;湿证宜燥 ,但不可太燥 ,必须燥中寓濡 ;阴虚宜滋 ,但不可过滋 ,必须滋中潜化。方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之法。1 善调脾胃之偏 宜补中寓消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中医治疗小儿脾胃气虚证 ,主张先扶助脾胃之气 ,并逐步增加补药以调之。如早补、过补 ,往往有碍脾气的升发 ,反致虚而不耐补。故善调脾胃者 ,必须补中兼消 ,刚中…  相似文献   

8.
朱生樑应用膏方治疗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朱生樑教授应用膏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其临床辨证具有辨证与辨病结合、注重调畅脾胃气机、治病与防病并举的特点。用药强调调治脾胃是关键,脾肾双补是根本;调节脾胃气机之剂应贯穿始终;遣方用药,善用药对;辨证施补,不求峻补。  相似文献   

9.
张涛  谢建群 《吉林中医药》2008,28(6):401-402
谢建群教授运用膏方治疗脾胃病,其临床辨证具有辨证与辨病结合、注重调畅脾胃气机、治病与防病并举的特点.用药强调调治脾胃是关键,脾肾双补是根本;调节脾胃气机之剂应贯穿始终;遣方用药,善用药对;辨证施补,不求峻补.  相似文献   

10.
总结孙浩主任医师诊治慢性胃炎的经验。孙师认为,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是中虚不运,其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根据其病机及病理特点,提出"补运结合"的治疗大法,"补"与"运"二法结合,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标本同治,使脾胃恢复健运功能。  相似文献   

11.
吕晓剑  姜树民 《江西中医药》2020,51(4):37-38,63
脾胃生理病理特性不同,喜恶有别,体用各异,两者间存在着升降、润燥、阴阳等方面的差异。本文总结姜树民法取中庸,斡旋升降,权衡润燥,寒热并顾,消补兼施,用药轻灵平和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浅谈健脾法在儿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体质特点是“脾常不足”,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一病,五乱病作”。长期患脾胃病将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简要介绍应用健脾法的体会。 1 调治脾胃,健运为先 小儿脾胃病的病因多为喂养不当所致。由于小儿脏腑柔弱,脏气清灵,治法偏补则易壅遏气机,峻消则易损脾伤正。健运即运行、运转之义,属八法中的和法,其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在运脾药中,笔者常用谷麦二芽。因麦芽入脾主升,谷芽入胃主降,两者合用,开发胃气,宣发五味,使脾胃相合,升降有序,运化自如;配合茯苓、山药甘淡平补;大枣、甘…  相似文献   

13.
“谦字门”儿科,以第一代创始人陈李谦的“谦”字为本门派的派名,从清道光年流传至今已相传九代,历经200多年。“谦字门”理论造诣深厚,临床辨证灵活,用药疗效卓著,长于小儿痧痘惊疳及急性病、传染病,力主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主张驱邪为主,时时顾护阴液。治小儿内科杂病则注重调脾胃,益肝肾,每获佳效。不轻用攻法制剂,主张虚症宜补,补中兼运,满症宜消,消中间补,实症宜燥,燥中兼和,阴虚宜滋,滋中兼化,处处体现了以“平”为贵的治则。以护阳为第一要义,特别在急性传染病急期,出现阳衰苗头时及时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14.
小儿营养不良是儿科的慢性难治病。罗笑容名中医认为中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临床强调防重于治的道理,注重合理喂养;病为本虚标实,注意临床证候复杂易变,以顾护脾胃为本,随各脏之虚而补之,治必消补兼施,从而提高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暮夜(晚、夕、卧时)用药案例,总结其夜治脾胃用药规律。以法统方,将叶天士夜治脾胃法归纳为升阳健脾(温阳涩脱、建中运湿、温阳利水),健脾养营,宣补胃阳,濡养胃阴,补虚通络各法;认为夜治脾胃杂病具有重视脾胃与其他四脏及奇脉的关系、重视补虚通络、重视气味配伍等特点。探讨叶天士夜治脾胃法的用药特点,对临床治疗疑难杂症、久病痼疾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单兆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教授继承了孟河医派的精髓,立论以和缓为宗,临床辨证细腻准确,调理脾胃病不离升降、润燥、清化、消补。制方用药,戒偏戒杂,用药轻灵平正。虽学术渊源自孟河,但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脾胃的辨证治疗上衷中参西,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互参,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汪红 《江苏中医》1995,16(6):43-45
对《张泽生医案医话集》中有关脾胃病用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张氏脾胃病用药特点为:擅用温补之品调治脾胃病变;解表药非专为散邪而设,亦为脾胃病所用;常用理气之品,但随病位在胃在肠之不同选药有明显差异;对病久虚损之证常用补虚类中药,其中多选用清淡味薄之品,而质量味厚者较少使用。  相似文献   

18.
对《张泽生医案医话集》中有关脾胃病用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张氏脾胃病用药特点为:擅用温补之品调治脾胃病变;解表药非专为散邪而设,亦为脾胃病所用;常用理气之品,但随病位在胃在肠之不同选药有明显差异;对病久虚损之证常用补虚类中药,其中多选用清淡味薄之品,而质重味厚者较少使用。  相似文献   

19.
明代四家脾胃论治特点的比较研究200032上海中医学院颜仕泰历来研究脾胃学说,大抵以《内经》和仲景之论为依据。元代李果(东垣)撰《脾胃论》,后世奉为补土派之圭桌,侧重脾气之升发,用药偏向温燥;清代叶桂(天士)倡胃阴论治说,主言胃阴之通降,用药趋于凉润...  相似文献   

20.
李忠信 《光明中医》2004,19(2):41-41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创立“补土派” ,开创内伤脾胃学说之先河。临床经验丰富 ,理论见解独到 ,其组方用药对后世启发很大 ,临床用之多效。现对东垣组方用药特色作一粗浅探讨 ,以期有益于临床。1 善用参芪术草补脾胃之阳东垣首倡“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之说 ,发明阴火论 ,创甘温降热法。临床选药善补脾胃之阳 ,好用参、芪、术、草。其所制之方如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人参、甘草为君 ,认为是“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补中升阳 ,使脾胃之气升发 ,元气随之充旺 ,元气旺则阴火消 ,燥热亦能随之而去 ,是治本而除产生阴火之源。并明确指出“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