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综述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作一综述。结果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BMD小于-2s,骨质疏松时易致骨折的发生。有X线法等9种常用检查方法可对该症进行检查、诊断。并可用手术及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论 临床上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查和用手术及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体的衰老,全身骨骼系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矿物质丢失,并随年龄的增长或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其过程将明显加快加重,如女性绝经后,性激素缺乏、吸烟、饮食低钙状态、应用激素及抗惊厥药物治疗等,都可导致骨质疏松。患者在发病早期往往无任何症状和临床表现,确诊时多伴有腰腿酸痛及骨折等并发症,治疗多为时已晚。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在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受损,骨皮质变薄,骨小粱疏松,骨脆性增高,并可伴有骨折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腰酸腿疼,驼背畸形,身材缩短,易于骨折(如腰椎的压缩性骨折、腕骨、踝骨、股骨颈等部位骨折)。随着女性骨质疏松症研究的深入,男性骨质疏松症也得到了医务工作关注。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地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骨质疏松症一般分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原发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原发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笔者就目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及防治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兵 《中华医护杂志》2006,3(4):365-366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一般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两型:Ⅰ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即老年性的骨质疏松症,都属于退行性的骨质疏松症。由于年龄增大或妇女绝经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所致的骨代谢变化,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上见于各类疾病如柯兴综合症(皮质醇增多症)营养缺乏性骨质疏松,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肢端肥大症性骨质疏松,药物所致骨质疏松、废用性骨质疏松,其他原因引起的骨质疏松等。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疾病不仅威胁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妇女的健康,而且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增加,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典型骨折包括脊柱压缩性骨折,前臂远端骨折和髋部骨折等,预计到2025年,全球髋部骨折将增至200万。因骨质疏松随年龄增长而进行性减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指数形式上升,男女性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率呈指数上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终生危险性女性比男性高3倍。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引起的原因很多,按照不同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种.不论哪一种骨质疏松症,它表现的形式都是一样的,即骨质吸收增多,单位的含量减少,但现存的骨质仍属正常.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病理学特征等进一步认识,治疗药物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可分为促进骨形成药物如甲状旁腺激素、他汀类等,抑制骨吸收药物如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膦酸盐类、狄诺塞麦等,既能抑制骨吸收又能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锶盐,钙剂和维生素D及衍生物以及中医药等。文章对以上目前国内外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掌握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规律,为今后开展老年妇女保健工作提供有益的依据,选择1992.9~1994.10在我院就诊的78例绝经3~28a有骨症癍状病员,测定血清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雌二醇(E2),骨钙素(BGP),尿脯胺酸(OHPROL),吡啶并酚(Pyd),尿钙(Ca),肌酐(Cr);行双光子(DEXA),骨密度(BMD)检查,提供降钙素及1α-25(OH)D3治疗3个月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矿含量减少,骨组织的细微结构被破坏,使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增加。它可以使除头颅外的任何部位的骨骼发生骨折。已知骨组织的强度有75%-85%与骨密度(BMD)有关。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敏 《吉林医学》2011,(4):749-751
<正>探讨骨质疏松症诊断、发病危险因素、中医辩证治疗、中药治疗机制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加强对骨质疏松的关注,临床采取行之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大的一种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医学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5,33(2):116-116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性激素分泌缺乏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以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和药剂科的科研人员使用自行研制的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骨质疏松症是因骨量逐渐丢失所造成的一种病症。不论男女,在正常的生理过程中.约在35yr以后骨量会逐渐减少,其减少的速度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50yr以后的妇女出现绝经,雌激素水平下降,是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几类药物的作用,疗程和不良反应及选药方案,按药物作用阶段可分为抗骨吸收剂,促骨增加病人的峰值骨量和增加骨质中骨的分布与质量,对于中青年患者应强调补钙和维生素D;对于绝经期后妇女 要加大补钙及增加相应药物;在高转模型骨质疏松时建议使用抗骨吸收剂,在低转换型为主时,建议使用骨形成刺激剂。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降低,骨组织的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高,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腰背疼和病理性骨折,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中,发生率高达60%以上。一些最新提供的药物已证实能够降低骨质疏松症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风险。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现在仍然有越来越多的骨折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需要新的治疗药物和理念。新的骨形成促进剂和骨吸收抑制剂,如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通过维持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平衡,从而维持骨形成。基于对骨质疏松症在病理生理学上更深入的理解,这些新药物的出现,将对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很大的改善,有助于大大降低目前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在发生率,该研究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退行性病变,其发生主要与骨吸收和骨重建失衡有关。根据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的不同,临床治疗药物主要分为基本补充剂、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钙剂和维生素D是药物治疗的基础;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磷酸盐、雌激素及其受体调节剂、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为促骨形成药物;锶盐、维生素K2等兼有抗骨吸收和促骨形成的作用。特殊人群以及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症治疗要注意药物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作为一种代谢性骨病,其发病机制是因为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出现失衡问题。对骨质疏松疾病进行有效预防,是现阶段公共健康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临床上关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以促进骨形成剂和抑制骨吸收剂为主。基于此,笔者重点围绕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研制现状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加深关于当前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认知,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成为目前越来越被关注的公众健康问题.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的病因及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多种抗骨质疏松症药物,通过查阅有关医学文献,结合临床实际,主要对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和骨矿化物3类药物进行探讨,分析它们的药理作用与特点、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以指导临床选择针对性药物及联合用药,避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李世和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5):122-124,126
对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作一介绍,以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