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从《脉经》看《金匮要略方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经》卷八、卷九保存了《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的大部分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两书中的相关内容,发现:《金匮》中“脏腑经络先后病”及“五脏风寒积聚病”的许多内容在《脉经》中没有反映;《金匮》中的许多方证原文《脉经》未记载;妇人病的内容,《脉经》明显比《金匮》多;《脉经》原文有助于对《金匮》的理解。认为:造成两书内容差异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脉经》对《金匮》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3.
4.
脾者,中央土脏,以灌四旁,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运化,司散精,统血脉.故脾病常累及其他脏腑、气血、津液,而为多种疾患.仲景对脾病证治予以高度重视.兹将《伤寒论》《金匮》有关条文,概为十法,并结合笔者心得体会,论述如下:1 温建中州法  相似文献   

5.
正第一次听胡希恕先生讲课,是1966年冬,其家住壅和宫东小平房,题目是《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其主要内容发表于《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当其讲到: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一句话时,余感到最震惊,亦不甚理解。后经不断读胡老笔记,随着对其学术的了解渐渐深入,才逐渐理解其涵义,体悟此语的横空出世有划时代意义。并感悟一代一代后学之中有越来越的人认识此语的  相似文献   

6.
杜润霞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1):689-689
口渴是临床多种疾病过程中常见症状之一 ,是在各种不同病因作用下 ,机体的津液亏乏或气化受阻的病理反应。当其表现为临证的主证或主要兼证时 ,仲景绝非见渴止渴 ,而是处处着眼于病因 ,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色。现将《伤寒杂病论》(以下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下称《金匮》)治疗口渴九法简析于下 :1 发汗法适用于外邪郁闭肺卫 ,津液宣发布散失常所致者。如《金匮·呕吐下利病》篇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用文蛤汤祛风发表 ,使肺气宣畅 ,津液布散 ,汗出而愈。2 和解法适用于少阳郁热伤津 ,三焦水道不利所致者。如《金匮·疟…  相似文献   

7.
王云凱 《河北中医》1985,(5):3-4,11
《金匮要略》是后汉张仲最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是杂病治疗学的专著。一千七百年来,一直被医家奉为经典。在祖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但因其内容亡佚不全,文义古奥,给后世学习研究本书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本书,笔者对本书的沿革和基本特点作一初步的探讨,谬误之处,敬请斧正。一、沿革《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仲景在《内经》、《难经》等医经理论指导下,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凝炼而成  相似文献   

8.
《东方养生》2006,(6):28-31
中华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的医学论著,如《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是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汇集了我国祖先的伟大智慧、高尚情操、民族美德。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海南省公路现有的状况和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公路网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公路建设的三大阶段,到2010年,全省公路里程将达18772km,公路密度0.55km/km^2,提出了筹措公路建设资金的六大办法。  相似文献   

10.
李鸿涛  高思华 《中医杂志》2005,46(12):950-951
<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因其立论精当,方论并举,病脉证治体系一脉相承,而垂法后世.其中有关病机的论述尤为精要,其辨治思路并不囿于临床的一般表现,临证察机,随机应变,因而其随证所创之方,只要辨证无误,效如桴鼓.本文就其有关"上下"病机病脉证治的论述,略作阐发,藉此可窥见张仲景辨治思想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杨守峰  杨雪琴 《河南中医》1995,15(2):116-117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虫类药用法探析杨守峰,陈华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450003)杨雪琴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450000)主题词昆虫/治疗应用,《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籍,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其用药法...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杂病"之说概念未清。"杂病"与"伤寒"并非清晰而相对的分类,"杂病"是对《金匮要略》篇目方式的形容,因其内容较为繁杂、凌乱、多样,而不如《伤寒论》中具有三阴三阳的系统,故言其为杂病。以"杂病"之说解释仲景书的特点,概念不清,不如以"卒病"概念释之。"卒病"是张仲景的写作重点,但不代表其中不可讨论"痼疾",因"痼疾"基础上所出现的"卒病",其诊治的原则更为复杂,故篇中不少内容即从此角度进行论述。张仲景以"卒病"为写作重点,而痼疾则作顺带讨论,以《卒病论》作为书名,更能显出其写作目的,亦能够打破《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分属"外感"与"杂病"的错误概念,恢复本为一书的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13.
试析《金匮要略》中的体质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析《金匮要略》中的体质分类贵阳中医学院(550002)刁利红关键词:金匮要略,中医生理,中医病理《金匮要略》是治疗内伤杂病的经典著作。书中不仅强调“男子”与“妇人”体质有别,而且把不同人群体质分类与病证联系起来,如用“平人”、“强人”、“盛人”、“...  相似文献   

14.
伍建素 《河北中医》1996,18(6):43-44
浅析仲景同药异用之妙任建素,王珣(承德医学院067000)《伤寒杂病论》作为祖国医学中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著作,以其论治精辟,用药精当而著称于世,被后人誉为医方之经,方书之祖。仲景不惟辨证准确立论严谨.其对药物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杂病与卒病、伤寒杂病合一、杂病与中医内科学等议题切入。认为《伤寒杂病论》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针对的是热病证治,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金匮要略》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使得它的原貌模糊不清,真正被改造成了杂病证治的专书。杂病的概念后来发生改变,甚至偏向于七情内伤。从临床角度看伤寒与杂病联系密切。因此《伤寒杂病论》是基础,后世医家流派是对它的扩展延伸,并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内科学"。  相似文献   

16.
一、通读原文,初得概貌《金匮》论治杂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指出疾病证候的产生,乃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原著共计二十五篇。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可谓全书的总论,条文虽不多,却应用举例的方法对杂病的预防、治疗,从原则到具体作了必要的阐述,体现了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第二篇至第二十二篇,重点论述内、妇科各种杂病,兼论外科、皮肤科的某些病证,对其中病机相同,证候相似,病位相近的分别归类,以便比较,对范围较广或不便合篇的疾病则单独成篇。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提到“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但对其病机后文则无明确论述,以致于后世部分医家认为没有石水病机。实际上,关于石水病机是有的,只是不如风水等那么明显。水气病是水液代谢失常、停于体内诸多疾病的总称,包含有后世所称的水肿病,但不等于就是水肿。石水是以形而名,即此种水气病难化如石,无法治愈,甚至有积块坚硬如石。石水脉沉,腹满不喘,即水液停于腹中,腹胀满,但不影响呼吸。腹水而难消利者,就今之临床而言,就是包括肝硬变腹水.结核性腹水、肝癌腹水、血吸虫病等以水停腹中为突出症状的一类病变。迄今为止,除血吸虫病外,此类疾病仍是非常难以治疗的。肝硬变腹水一类疾病中医称为臌胀,考仲景书中没有臌胀一篇,不是仲景没有认识,而是因  相似文献   

18.
解读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他生于公元150年,活了70多岁。虽然官作到长沙太守,但一生嗜好医学,钻研养生,经几十年奋斗写成《伤寒杂病论》,宋代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尤虎 《中医药导报》2007,13(11):5-7
文章对张仲景编篡《伤寒杂病论》的初衷,思维方法从其对"伤寒"和"杂病"的分类,二者之间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认为这既是一本以汤方为主治疗疾病的书,其内容又涵盖了外感热病和杂病,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自问世以来,历代先后有800余医家对《伤寒杂病论》加以注疏,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古人注疏的准则是“注不破经,疏不破注”。《伤寒杂病论》己成为历史文献,从尊重历史的角度看,随便加减就会失去文献的原貌,其中的正确与谬误不能随意更动,改变了原文就等于改变了历史事实,这是我们在谈及《伤寒杂病论》著述历史背景时的态度。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疫疠流行,死人枕藉,到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张仲景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