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检测神经导管在外周神经缺损修复中降解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胶原蛋白和壳聚糖包被川芎嗪制备的缓释微球构建组织诱导性神经导管,分别在连接缺损神经7、30和90 d后,应用超声跟踪观察神经导管降解的情况。结果神经导管随着在大鼠体内滞留时间的延长,逐步被降解,达到了实验设计的目的。结论神经导管在外周神经缺损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超声对神经导管在外周神经缺损修复中降解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Y 型神经导管修复大鼠骶1 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采用聚碳酸亚丙酯(poly propylene carbonate,PPC) 复合I 型胶原制作的Y 型神经导管修复大鼠骶1 神经2mm 缺损,术后2 周取材,通过电生理、形态学等指标评价神经导管修复骶1 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 神经吻合口处连续性良好,吻合口周围无粘连。NF-200 染色显示,S1 神经主干神经纤维再生长入移植段近端吻合口。结论 该神经导管对大鼠骶1 神经缺损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在神经导管桥接修复缺损神经再生临床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对10例周围神经缺损患者进行神经导管桥接修复术,并在术后采用超声连续动态观察缺失神经再生生长状况。结果术后每3个月超声检查,密切观察导管内缺失段神经变化;6个月后神经导管内壁上见神经纤维束细线状爬行生长显示明显;12个月后神经导管管壁逐渐模糊、断续,提示导管材料发生降解,导管内缺损处再生神经纤维束排列逐渐规则、尚均匀;同时观察导管内神经血流情况。结论超声在临床评价神经导管桥接修复缺损神经的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靖宏  丁晟  罗敏  李青峰 《浙江医学》2001,23(6):336-338
目的:进一步改善现有生物材料所制成的神经导管的理经和生物学性能,提高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和临床实用性。方法:将医肠衣所制生物膜和不同通透性几丁质导管网架制备成复合导管,以SD大鼠坐骨神经为模型,应用不同通透性复合导管和自体神经移植桥接神经缺损,对修复后的再对神经的电生理,形态学和定量组织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各导管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在16周时神经传导速度的判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不同通透性的复合导管均能有效引导神经纤维再生,16周时各组导管基本吸收,与神经愈合时间基本吻合,期 中半通透的复合导管内再生神经纤维形态最佳,炎症反应最轻,瘢痕组织最少,半通透导管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再生神经的数目、髓鞘化率及轴索与神经纤维直径比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半通透的生物膜几丁质复合导管是桥接神经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损伤导致患者面瘫,严重影响患者美观及生活质量.传统的修复方法包括神经移植、副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等修复方法.但这些修复方法都是以牺牲供区神经功能为代价且来源有限,目前也仅能达到部分功能恢复.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尝试运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神经导管桥连神经缺损,并尝试联合干细胞、Schwann细胞、神经营养因子一起修复面神经缺损.本文对目前常用的面神经缺损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用于面神经缺损修复的可能.方法 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0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10 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将丝素.壳聚糖混合膜制作成神经导管,用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组.术后2,4,6,8周显微镜下观察面神经修复段的解剖形态,术后4,6,8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随时间推移,兔面神经缺损成功再生.结论 丝素-壳聚糖神经导管可有效促进兔面神经缺损修复并引导神经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有效地反映神经缺损修复的功能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用人发角蛋白(HHK)制成的导管对大段缺损的周围神经的修复效果。方法将25只新西兰兔分成3组,对照组不接受手术;另2组切除胫神经10mm,分别用缝合线(无HHK组)和HHK导管(HHK组)连接神经两断端,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92d经电生理检查,HHK组较无HHK组功能恢复快。解剖观察发现,神经两断端之间以及HHK导管的腔隙被白色新生组织充满,人发部分消失,残余的人发易脆易断。在光镜下可见人发周围大量再生的雪旺细胞和较幼稚的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无序排列,人发被初步降解。术后1年,人发被完全降解,神经缺损部位修复完好。结论 HHK导管可诱导神经纤维再生,跨过10mm的缺损间隙,从而修复神经缺损。HHK是制作神经导管的较为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应用神经导管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臣 《吉林医学》2009,30(23):2930-2932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神经缺损距离较小时,可采用端端吻合来修复。当待修复神经的缺损长度超过5mm时,直接吻合将存在张力,会形成内在的神经瘤,阻碍神经轴突的再生。应用自体神经移植是临床修复神经缺损的一种经典方式。然而自体神经移植会出现供区神经功能丧失;另外,对于较大、较粗的神经缺损,供区组织来源不足。为此,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已着眼于使用神经导管来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以代替自体神经移植。本文就应用神经导管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作为无细胞人工神经支架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壳聚糖导管和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通过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体外降解实验和流变学检测来观察复合材料的性能。选取SPF级SD大鼠40只,分为单纯导管组、导管复合辛伐他汀0mg组、导管复合辛伐他汀0.5 mg组,和导管复合辛伐他汀1 mg组共4组其中前2组为对照组,后2组为辛伐他汀治疗组,每组10只,造成左侧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用壳聚糖导管桥接缺损,其内填充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水凝胶。移植后10周,取再生神经的中间段进行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形态学改变,并对再生神经的轴突数量、髓鞘厚度、G-ratio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免疫组化观察再生神经中NF200和S100蛋白的表达和神经营养因子PTN、HGF、GDNF和VEGF的表达。结果壳聚糖导管和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是适合神经缺损的无细胞修复材料。植入10周后四组均可见再生神经,但HE染色显示辛伐他汀治疗组的神经干明显较对照组粗;透射电镜显示辛伐他汀治疗组的再生轴突数量显著增多,髓鞘显著增厚,G-ratio显示髓鞘化程度亦明显好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辛伐他汀治疗组再生神经中标记轴突的NF200和标记雪旺细胞的S100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强,且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TN、HGF、VEGF和GDNF呈现高表达。结论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明显促进神经缺损组织学的重建,可用于修复坐骨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导管技术修复颅内段动眼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22只家猫随机分为3组,神经移植组10只,导管组10只,对照组2只.右侧动眼神经制作4 mm缺损后,分别用自体腓肠神经移植、PLGA+BDNF/CNTF修复,对照组不修复.14周时处死动物,取远端再生神经,用光镜、电镜观察及轴突图像分析评估修复效果.结果 术后14周时,神经移植组、导管组各有8只猫术侧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神经连续性恢复;对照组无恢复.神经移植组远端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目为(12032±999)个,平均轴突直径为(5.19±O.38)μm;导管组远端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目(10 274±881),平均轴突直径为(4.78±0.32)μm;两组间纤维数日和轴突直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自体腓肠神经移植及PLGA+BDNF/CNTF导管法均能有效修复猫动眼神经缺损,自体腓肠神经移植法修复效果好于PLGA+BDNF/CNTF导管法.  相似文献   

11.
坐骨神经阻滞常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或术后镇痛.目前可采用多种入路方法进行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本文就不同部位坐骨神经的解剖关系、超声扫描特点、穿刺技术以及各种入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描述.  相似文献   

12.
直径相异的神经连接方法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医学》1999,(3):143-146
探索直径相异神经的连接方法与神经再生的关系。方法以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为模型,将膈神经移位于外侧束,采用干干、干束,包埋和端侧缝合及无间隙和小间隙脉接六种连接方法,术后用电生理学、组织学和功能的测定评估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3.
周围神经缺损在临床上常见,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1]。创伤性神经缺失、神经肿瘤医源性切除、神经延期修复时的神经短缩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缺损[2-5],我国每年周围神经缺损患者高达30~50万例。对于小的周围神经缺损,可通过神经游离、转位、改变患肢体位和姿势等方法,将神经两断端接近后进行直接缝合[6]。对于较大的周围神经缺损,应用上述方法无法达到神经的无张力修复时,则需采用其他方法进行神经修复。目前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是神经移植术[7-8],即采用自体神经段桥接缺损的神经,进而达到神经缺损修复的效果,但由于神经移植术的移植神经来源有一定的限制, 且通常还要以牺牲供区神经功能为代价[9-10],因此寻找其他修复方法和技术一直是周围神经缺损研究领域的热点。 我们从肢体延长手术中获得启示:周围神经的特殊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质使得神经干具有一定限度的抗张性,一定范围内延长神经不会对神经造成损伤。经过延长神经可以使神经断端长度得到增加,从而达到缩短神经缺损距离的目的,使得缺损的神经能够直接缝合修复,因此我们开展了用周围神经延长技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系统研究:完成了周围神经延长器研发、周围神经延长极限、延长神经修复神经缺损效果等多个研究,现将此系统性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神经刺激仪与外周神经阻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效果可靠,在疼痛治疗和临床麻醉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神经刺激仪的工作原理,常用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外周神经阻滞,包括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后路腰丛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以及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效果评价、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对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5.
神经生长因子对超低温冷冻异体神经移植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超低温冷冻处理后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选择Wistar大鼠作为动物模型,于建立动物模型三周前取5只大鼠作为供体,切取双侧坐骨神经,冷藏于-196℃液氮中。另取30只大鼠分为:A组,单纯冷冻异体神经移植组;B组,冷冻异体神经局部应用NGF缓释膜组;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超微结构等测定。结果术后12周内,三组大鼠均未发生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组织学、超微结构测定发现B、C组神经生长情况明显优于A组。结论超低温冷冻异体神经移植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能更有效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行端侧吻合术时吻合口位置对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58只,随机选10只为定位组,行胫神经干功能束鉴定,分别确定运动神经纤维和混合神经集中的位置;余48只随机分为A、B组,各24只,切断腓总神经远端,并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端侧缝合。A组为实验组,吻合口位于运动神经纤维集中处;B组为对照组,吻合口位于混合神经纤维集中处。于术后1,2,3个月,A、B组每次各取8只,于吻合口近端行电生理检测,取吻合口远端0.5cm的腓总神经进行组织学及抗神经丝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光镜下可区分有髓神经纤维及无髓神经纤维团块并定位。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再生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大、肌湿重和肌纤维截面积逐渐增大、腓总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和神经束截面积显著增大,抗神经丝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逐渐增强,且A组均优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行端侧吻合术时,吻合口选在运动神经束集中处时,其再生的运动神经纤维数目多,再生神经纤维束截面积大,质量高,所支配肌肉的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7.
神经阻滞是麻醉专业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规范化培训的难点之一。为了在病例数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麻醉专业住院医师神经阻滞的学习效果,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授课中,通过三维人体解剖技术加强住院医师对神经解剖的理解;在神经阻滞操作中,利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和模拟培训提高住院医师的操作能力;在具体临床病例麻醉管理中,引入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教学法增强住院医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神经移植治疗面神经瘫痪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0例标本上的 6 0侧耳大神经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长度均值为 4 3.2 4± 10 .6 1mm ,宽度均值为 2 .6 5± 0 .7mm ,体表投影 :大致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至耳垂根部作的连线。结论 :在面部和颈部的神经修复中 ,耳大神经为一理想供体 ;耳大神经的体表投影和颈外静脉是术中寻找耳大神经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19.
保存的硬脊膜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进一步确定硬脊膜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该文用酒精保存的硬脊膜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光镜、电镜、电生理等指标证实,硬脊膜管内有成功的神经再生,其质量早期不如自体神经移植,随时间的推移与后者相接近,明显优于带蒂的骨骼肌桥接,硬脊膜有可能成为新的神经修复材料而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经验,讨论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间通过神经移位法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18例,针对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术后随访2年2个月至5年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10个月.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2年以上临床随访,肩外展功能丧失的16例患者中,冈上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1例,三角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主动肩外展60度以上者12例;屈肘功能丧失16例患者中,肱二头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4例;屈指、屈腕功能丧失患者6例中,屈指、屈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2例;伸肘、伸腕、伸指功能丧失患者4例中,伸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伸肘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伸指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结论:神经移位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前准确的诊断、早期手术、精细操作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应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修复所有损伤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